英雄不朽浩气长存关帝庙
中国是信仰多元化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崇信天道,崇尚道德,崇拜自然,讲究和谐相生、兼蓄并容。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低下,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因而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人们认为大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有神明主宰,因而出现了最早的太阳神、月亮神、山神、风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等原始的自然神崇拜。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上古时期出现许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圣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火祖”。伏羲创立八卦,创造文字,结网捕猎,变革婚姻习俗,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神农炎帝制农具,种五谷,治麻为布,削木为弓,开辟市场,被尊为“药祖”、“神农大帝”。轩辕黄帝发明了历数、天文、阴阳五行、甲子纪年,设官司职,修德立义,被中国道教尊为始祖。其他英雄圣贤如射日英雄后羿,治水英雄大禹,造字圣人仓颉等,都被人们奉为神明,受到后人祭祀。
对古圣先贤的崇拜和祭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同时也讲究神道设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敬天礼人。儒家制定出一整套祭祀制度,并通过祭天、祭地、祭祖等祭祀活动,对民众进行教化。
先秦之后,人们对于“有功于国于民”的英雄圣贤,都要举行崇祀。《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人们对英雄圣贤的崇拜,是民间信仰普及、升温,推行广远的主要因素。这些祭祀活动既有官方以儒家忠孝思想为指引,以慎终追远净化民众为倡导,为英雄人物建祠立庙,崇拜祭祀的,也有民间纯粹出乎对英雄的敬仰、尊崇、爱戴,自发自觉地为英雄圣贤建起了祠庙,立起了圣像,每逢朔望及庆祝之期,百姓供奉丰盛祭品,演剧献牲,人神同乐,渐渐形成了民间习俗,成为普及社会教化,引导民众止恶向善、睦邻友好、团结一心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心。
在中华神州大地上,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信众最为普及的庙宇,就是关帝庙。据《文史参考》(《国家人文历史》前身)年7期文章指出“至清朝中期,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之首。“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是关帝庙分布广泛的真实写照。
明代状元钱福在《义勇武安王庙碑记》中说:“刚明正大之气,人人同得以为人者,虽或屈抑于一时,而终将感发悼痛,积之久而不可自已,然后吾心之神若有见焉,而神若有所答焉,此庙祀之所由设也。”
刚明正大之气,即是孟子所说“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的浩然之气。这股气于自然界,是化生万物的基本物质;于人体,是人催生精神意志力,增加抵抗力、免疫力的基本来源。中医认为,人之三宝,精气神,气,就是维持生命运行不息的基本元素。
关帝是天地正气的化身,是忠义精神的楷模,人们建庙祭祀关帝,虔敬祭拜关帝,便能够从人神感应中获取人体所需的精气神、正能量。
清雍正皇帝在御制《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文》中说:“(关帝)神之陟降上下,显赫鉴观,以惊动觉悟,保佑扶持,与斯人呼吸相应者,感而通,微而著,洋洋乎忠义正直之气,充塞于宇宙之间,与日月星辰同其明,江河山岳同其体,风霆雨露同其功用。宜其英灵之振古常新,而为历代贤豪所莫能并也。”
在中华民众的心中,关帝庙早已成为人们祈求公平正义,祈福平安健康,祈祷趋吉避凶,祈望幸福吉祥的精神殿堂。关帝崇拜、关帝信仰,寄寓了中华民众对天道自然人道崇义的领悟和实践,寄托了中华儿女对护国保民英雄圣贤的怀念和尊崇。清代名臣魏裔介在修复关帝庙碑记中说:“乃为阐扬帝君之所以有功于当时及万世,而享此隆称者勒之丰珉”,“俾后人入庙而祀,览之有感,相与勉为正人。无忘此日修复之义焉。”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