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长平之战,见证了战神白起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公元前年,11月。

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

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

现在秦国却为何自毁长城,做出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这一切要从公元前年说起。

白起,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人。

具体哪年出生,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只说他善于用兵,效命于秦昭襄王。

他的第一次带兵记录,就是公元前年,白起为左庶长,攻下了韩国新城。

在此之前,则是一片空白。

按照太史公的记述手法,我们可以推断,白起应该出身平民阶层。

他从士卒开始,凭借军功,才慢慢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白起很幸运,很快就获得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

公元前年,经秦相魏冉推荐,白起代向寿,领军在伊阙和韩魏联军大战。

此战秦军兵少,只有对面的一半。

但白起展现出非凡的战场洞察力,抓住韩、魏两军只想保存各自实力的小心思。

先攻魏后败韩,一举击溃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显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

凭此战绩,白起升国尉,正式踏入秦国高层。

那么,接下来就是战神白起辉煌一生的开始了。

公元前年,白起升大良造。

公元前年,攻破楚国都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封武安君。

公元前年,击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

公元前年,攻陷韩国城池五座,斩首五万。

白起卓绝的指挥才能,超前的战略眼光,正奇相合的战略思想,让他成为秦国最顶级的军事将领。

公元前年,秦国攻下野王,兵峰直逼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率上党投赵。

才继位四年的赵孝成王思虑再三,虽怕引来秦国攻伐,但还是心存侥幸,一口吞下上党。

上党是秦国东进的重要节点,岂容赵国虎口夺食,赵孝成王一时贪念,终于引火烧身。

公元前年,秦国派王龁攻下上党,剑指长平,赵孝成王命廉颇接战。

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长平之战就此爆发。

廉颇初战不利,于是高筑壁垒,死守不出,双方转为长期对峙。

前线的巨大消耗让双方都无法承受,都寻求速战取胜的机会。

赵孝成王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数次传令命廉颇赶紧决战,但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心中暗恨,就有了换将之意。

恰好秦国使反间计,说赵括才是秦国最怕之人,更坚定了赵孝成王临阵换将的决心。

于是让赵括接替廉颇,并寻机与秦军决战。

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立马让白起替代王龁。

白起先诈败,赵括小胜,得意忘形之下令全军出击。

白起命前军步步后退,引赵军踏入预设的埋伏圈,又派奇兵断了赵军退路。

赵军顿时进退无据,几次拼杀不出,只能原地防守,等待救援,但断粮多日,援军也不至,赵括绝望之下亲率精锐突围,于乱军中战死。

主将已死,剩余的赵军只好投降。

每战必屠的白起,把四十万赵军俘虏尽数坑杀,只有年龄较小的人被放回了赵国。

长平之战,天下震惊,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和秦国争锋。

赵国为什么会战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两国高层

赵孝成王执政才三年,明显经验不足,对如此大规模战争的性质认识不够,稍有压力就乱了阵脚,随意改变早已制定好的战略决策。

秦昭襄王在位已经四十七年,老谋深算,早早认识到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关系秦国存亡。

长期的对峙更是挖空了秦国国库,如果不能彻底摧毁对方,哪怕是和谈,对秦国也意味着失败。

二、双方将领

面对秦国的咄咄攻势,身经百战,善于防守的廉颇本应是赵国最合适的统帅,这也是赵国早先定好的。

但廉颇作为三朝元老,心高气傲,对赵孝成王催战的命令置之不理。

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导致了之后的换将之举。

赵括虽然熟读兵书,有可能潜力巨大,但实战经验实在不值一提。

赵孝成王有可能心存侥幸,头顶名将之子光环的赵括对阵名不见传的王龁,说不定更有胜算呢。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派上赵括,秦国恬不知耻,竟然启用白起这个大杀器。

初出茅庐、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无一败绩、动辄斩首数十万的白起,结果可想而知。

后人哀叹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太过残忍,唾骂白起毫无人性,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强行用今人的观念要求古人。

一、这些俘虏对秦国恨之入骨,又是百战之兵,如果放归,卷土重来,势必威胁秦国安全。

二、这场战役,秦国投入几十万军队,国力几乎被抽干,也无力养起这么多的俘虏。

三、战国时期,礼乐崩坏,那时也没有杀俘不祥,或者人道主义的说法。

长平之战,白起之名声震四方,六国战战兢兢,谈之色变。

但俗话说,盛极而衰,等待白起的是怎么样的命运呢。

长平之战后,秦国久攻邯郸不下,损失惨重,秦昭襄王亲请白起出山,但白起数次拒绝,后来干脆装病不出。

战事越发不利,白起还说“当初如听我言,何至于此!

”秦昭襄王本就不满,一怒之下将白起贬为戍卒,发配阴密。

行至杜邮,秦昭襄王和范雎还说:“白起对于发配他似乎心有不服,颇有怨言。”昭襄王遂赐剑命其自裁。

白起拿剑叹道:“我犯何罪,竟至于此?

”良久又道:“长平之战,我坑杀了赵军数十万人,早该死了。”于是拔剑自刎。

一生杀人无数的白起,没想到最后杀的却是自己。

白起的悲惨命运,似乎能从这几个方面窥视一二。

其一,功高震主。

白起战功赫赫,早已位极人臣,这是一把极为锋利的快刀,稍有不慎,容易伤人伤己。

秦昭襄王唯恐后人把握不住,不如及早除之。

其二,个人性格。

此时的秦昭襄王,早已不是之前虚心纳谏的君主,白起没有觉察到其中的变化。

屡次抗命显然有些居功自傲,却不知昭襄王早就看他不顺眼,此时只需有人轻轻一推,他将万劫不复。

其三,白起和范雎有隙。

白起深受魏冉保举之恩,两人关系要好。

范雎入秦后,说动昭襄王驱逐魏冉,范雎随之上位。

这时白起和范雎就有了嫌隙。

长平之战后,秦相范雎收了韩赵两国的贿赂,阻止白起灭掉赵国,两人从此结仇。

太史公把白起和王翦同列一传,显然有其深意。

白起没有王翦的圆滑,但有他自己的坚持。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更多精彩内容与福利,大家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6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