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战神白起背后的2个男人是谁
白起,中国军事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将帅,战国四名将之首,亦被称为战神、人屠、杀神,一生无败绩,看看白起一张骇人听闻的战绩清单:
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破楚都,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万!后来的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其中仅死在白起一人手下的人数就占据了二分之一。
请想想,在农战并举的古代社会,人力就代表着一切,无论是用来耕种还是伐战,人力都是珍贵且稀缺的资源。
如果论灭六国并天下的功绩最大的是王翦的话,那么给予六国毁灭性的打击的为之后的攻伐奠定基础的,却真真应当是白起。因为六国的有生力量,硬生生的被白起斩断了,就是女人再会生,想要恢复国力,至少也要10多年,而10多年的时间,已经足够秦国再强大个几倍。
所以在战国时期,六国一闻武安君白起,无不闻风丧胆,他使赵楚慑服,不敢攻秦,使秦业帝。可以说,战国后期秦国压倒性的实力,有一半以上,都是他缔造的,因为不管任你经济多么发达、文化多么繁荣,战场上打不赢,就永远翻不了身。
而在他一生中,最有名的战役,莫过于秦赵的长平之战,央视纪录片有一特辑《喋血长平》,专门对此战役做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很热血,演员也很用心。
对于白起的功成名就,除了他本身的奇谋善战之外,有两个人也功不可没,一个是他的主子:秦昭王,另一个是他的对手:赵括。
白起与秦昭王
白起一生的跌宕起伏,与他的主子秦昭王分不开,用后来评价韩信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白起的成功,离不开秦昭王的赏识与重用,这里头诚然固与秦国的耕战制度有关,以军功换爵位,但也离不开君王的赏识与庇护。
与后世一样,在强有力且稳定的中央集权政体下,武将本身的性格容易开罪文臣,而文臣偏偏又是能说会道的那个人,东拉西扯,武将就是有嘴也说不清楚,这时候,要是君王信任,还可保一命,若君王弃之,则命不久矣。所以,白起的战绩,是秦昭王赐予的,而他的死,也是秦昭王下的令。
或许在古代君王的心中,武将,就是一把武器而已,有用的时候挥洒起来,没用的时候害怕伤到自己,直接折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吧。后世中多少开国武将都不得善终,就是这个道理。
白起与赵括
提起赵括,总免不了与一个成语挂钩:纸上谈兵!但或许,真真是冤枉了赵括,对他的评价无非就是鲁莽轻敌,放弃廉颇的防守策略等诸如此类。
先不说其他,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手廉颇的活后,断粮整整46天,46天什么概念,一个人不吃不喝2天都受不了,而他一断粮,就是46天,这46天中兵士不哗变就是本事。
就局势而言,赵括或许认为长守必死无疑,主动出击还有可能赢,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就是经验老道的武将都对他退避三舍,何况赵括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军呢?
再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白起并非大胜,而是惨胜,胜是在于他的奇谋,在于他的对手薄弱,在于他经验老道,而让这个战国四名将之首用险胜来形容此战役的,居然是一个年轻的,第一次上战场的将军赵括,并且还让白起打完这一场之后,直接退役了。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是赵括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战役,白起是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对手。而对于白起,则是他最后一次战役。
所以大胆假设,如果赵括有机会多打几场仗,有经验阅历,历史是否就会完全改写呢?
但历史不可能回放重播,在历来讲究成王败寇的社会里,赵括或许要一直背负着纸上谈兵,傲慢轻敌的骂名了。
纵观白起一生,其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采取正确的战略。
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诸如种种,当之无愧于战神之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