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史上第一杀神,为何最后竟被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自秦昭王十三年,白起担任左庶长率领军队,以各个击破的战术在韩城大败韩军之后一举成名,此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战斗在秦国对外战争的第一线,堪称秦国第一名将。

白起几乎参与了这一时期秦国所有的对外战争,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长平之战后更是名震天下。随着白起的战功日益显赫,他的爵位也是一天高过一天,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由左庶长升任为太尉,昭王十五年再次升为大良造,白起在两年内便以其卓越的战功升为秦国最高将领,昭王二十九年,赐爵武安君。在秦国,白起可谓是功勋卓著、爵高位重。然而最后白起却落了削爵去位贬为士卒,并在流放的途中又被赐死的下场,以极其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显赫的一生。

对于白起的死,太史公司马迁认为他死得冤枉,他认为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在长平之战时中了反间计而撤换掉老将廉颇的赵国,在紧急的时刻也想起了反间计,于是派遣苏代带着大量的财报游说当时的秦相范睢,向范睢进言称,白起若攻下赵国,立下不世之功,在秦国必然的地位必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范睢的地位将不保。

然而白起之死真的是因为范睢的挑拨吗?秦昭王可谓是一代雄主,秦国得以统一六国,全赖昭王在位期间奠定的雄厚基础,如此明君难道真的会因为臣子的挑拨而擅杀功勋卓著的战将,自毁长城么?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呢?

当一个性格残暴将领在取得巨大功劳的同时,必然会自矜功伐,桀骜不驯,作为一代雄主的秦昭王怎么能够忍受手下有这样一命难以钳制的将领。而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作为也表现了他的居功自傲。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准备乘势一举剪灭赵、韩,他一方面布置三路大军挺进韩、赵,另一方面派遣下属返回秦国请求补给和增援。但是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秦国倾全国之力与之相战,虽然最终获胜,但也是元气大伤。不仅“秦卒死者过半”而且粮食消耗殆尽。

鉴于国力损耗严重,于是秦昭王听从了范睢的建议,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请和要求。驳回了白起要求继续攻打赵国的请求,白起为此大发雷霆,一气之下托病卸职,从此再不领兵,以此威胁和报复秦昭王,从此君臣关系开始恶化。

令秦昭王没有想到的是,当初赵国向秦求和时答应割让六座城池,然而两年后赵国竟然撕毁合约,拒不割地,并在暗中联络各国,积极备战。经过两年的喘息,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渐恢复,秦昭王于是下令白起率兵,再次伐赵。

时隔两年之后,白起对秦昭王却依旧是怀恨在心,托病拒不领命。可是秦昭王伐赵的主意已决,在白起不愿领兵出征的情况下,五大夫王陵被任命为攻赵主将。但是,王陵所率领的军队遭到赵国的激烈反抗,在邯郸城下围困数月,都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士兵伤亡惨重。

战事受阻的情况下,秦昭王不得不再次起用白起,但是白起依旧不肯领命。万般无奈之下,秦昭王派遣范睢劝说白起。但白起还是坚持原有立场,说当初破赵军于长平时,不趁一战之威,顺势灭赵,而今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再兴兵伐赵,必然是无功而返。

秦王听说,白起依旧不肯领命时十分的生气,大怒,不仅再次增派了攻赵军队,而且派王龁代替王陵作为主将,继续猛攻邯郸。但是由于赵国在邯郸布防严密,赵国军民同仇敌忾,秦军在邯郸城下苦战八九个月之久,依旧毫无进展,反而损失惨重。

秦昭王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亲自登临白起的府邸,恳求白起领兵出战。然而,而对秦国如此难以收拾的局面,白起不替秦昭王排忧解难不说,反而幸灾乐祸般的说:“不听臣计,今果何如?”不仅如此,白起不仅拒不受命,而且到了以死相威胁的境地,他对秦昭王说:“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昭王盛怒之下,说出了“寡人恨君”的话,拂袖而去,随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贬为士卒,并流放到阴密。

为了扭转战局,秦昭王接受了范睢的推荐,启用郑安平为将军,使其为进攻邯郸的主帅。但事与愿违,三个月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亦派将军景阳率大军北上求解邯郸之围。攻击邯郸的秦军在赵军和魏、楚军队的夹击下大败。魏、楚军队乘胜追击到河东,继续在河东取得胜利。消息传来,秦昭王悲愤交加,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离开咸阳到阴密去,白起只得启程。途中,秦昭王派使者赐剑给白起,令他自裁谢罪。

白起自裁之前,仰天问道:我何罪之有,竟到如此境地?思虑良久后,白起慨叹:长平一战,赵卒降者四十余万,我诈而杀之,今有如此下场,也算罪有应得。遂自杀而亡,一代名将白起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5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