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家族考

北京治白癜风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新朋友点击上面蓝字“中华白氏公益”直接   明辛未进士、监察御史白良辅所撰的《白公懿行碑记》曰:“维我白氏,盖出皇轩。厥后载德硕茂,弘业功深,延派绪分,封侯作相,绵史昭烈,始自白公。公讳胜,楚太子建之子,封白邑,号白公,以为氏……”

  据《白氏族谱》记载,白公胜楚国政变、立王不久即被叶子高击败,殁于荆山,其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投奔秦国为将,孝忠秦历共公,忠于职守,战功卓著,名震关中,卒后皆葬陕西咸阳。秦武安君白起为其后裔,出生在陕西眉县。

 白公陵碑、白公懿行碑记、白氏墓志以及《白居易文集》、《白氏族谱》的记载,均可证明白氏出自楚公族。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白阜迄今五千余年无世系可考、白乙丙迄今二千余年无世系可考,称他们为白氏始祖均经不起考证。可以说,汉民族白氏出自楚公族无疑。至于对远古时期白胥氏、白阜等人的解释,我认为他们的后代也许为少数民族,也许他们并不姓白,正如现代考古专家、渭南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左忠诚先生曾用名“白若”,其意在于崇拜古今两位文学家(白居易、郭沫若)、日本著名书法家冈本四郎曾用名“白涛”、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等,他们并不姓白。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古时候无世系可查的白姓人称为白氏始祖。

二、白氏的郡望和堂号

  “郡望”和“堂号”是表明姓氏地域分布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同一姓氏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现将白氏的郡望和堂号分别介绍如下:

  (一)郡望 

  何谓“郡望”:“郡”指行政区划,“望”指名门望族。“郡望”一词,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白氏郡望主要有五个:

  1、河南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今河南北部黄河西岸地区,治所洛阳,古时所说的“河南”即指洛阳。楚之先世颛瑞,号高阳,生称(音chun),居亳(音bo),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城东。白氏得姓始祖白公胜封地白邑(今河南息县),因此,河南为白氏根之所在。

  2、咸阳郡:前秦置郡,辖今陕西长陵一带。据有关史料及《白氏宗谱》记载,白公胜楚国政变失败后,其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奔秦为将,世居咸阳,白氏在咸阳成为望族。

3、太原郡:秦置郡,治所晋阳,辖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隋唐时期,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秦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元魏初,白起二十三世孙白邕官为太原太守,白氏在太原成为望族。

4、南阳郡:秦置郡,治所宛城,辖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秦将白起封地南阳,故南阳成为白氏的郡望。据《白居易家谱》记载,宋、元时期,白居易后人有迁南阳者,与当地白氏和睦共处,使南阳白氏更加昌盛。

  5、冯翊郡:东汉末年置郡,治所临晋,辖今陕西渭南渭河以北、黄龙以南、蒲城以东地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赐田韩城,故白氏在冯翊成为望族。至白温(白居易曾祖)又由韩城徙居下邽,下邽属冯翊管辖,白氏以冯翊为郡望,当含下邽于其中。

  (二)堂号

  “堂号”是同一族群的共同徽号,通常用于宗祠、家庙的匾额上,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支派的标记。有以地域命名的堂号,有以本族名人命名的等。白氏常见的堂号有六个:

  1、河南堂:此为地域堂号,河南自古被称为中原,中原白氏或者由中原地区迁出的白氏多以“河南堂”为号。古代的河南郡、河南府均在洛阳,因此,这里说的“河南”实指当今洛阳。

  2、南阳堂:南阳隶属河南。自白起受封南阳、白居易后人徙居南阳,南阳在白氏后裔心目中享有盛誉,故以“南阳堂”为号。

3、治生堂:大商人白圭后裔所用的堂号。白圭为东周洛阳人,曾任魏国宰相,后辞官从商,创“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法,天下商人皆效之,并称其为治生祖。“治生堂”即由此而来。

 4、武安堂:秦将白起后裔所用的堂号。白起为秦国大将军,战功显赫,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受封“武安君”,白氏“武安堂”由此而来。

  5、香山堂:唐大诗人白居易后裔所用的堂号。白居易一生著诗七十五卷,计三千八百四十篇,位居唐代诗人之首位,故有“诗仙”之誉。白居易曾捐资修缮龙门香山寺,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香山堂”由此而来。

6、太尉堂:唐宰相白敏中后裔之堂号。白敏中为大唐宰相,晚年居陕西凤翔府,薨后赠太尉,“太尉堂”由此而来。今凤翔县南指挥镇太尉村的白氏即其后裔,并以“太尉堂”为堂号。

从白氏的郡望和堂号可知:白氏发源地在楚,楚之发源地在河南,白氏得姓始祖白公胜封地白邑(今河南息县)。白氏家族兴盛于洛阳、咸阳、太原、南阳、渭南(冯翊)等地,之后又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三、白居易家世

关于白居易的家世《旧唐书》说:“白居易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新唐书》说:“白居易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其实,无论远祖、近祖,还是出生地,白居易都是地道的河南人。考证如下:

(一)白居易远祖

  白居易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写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

该文系白居易为其祖父白锽写的事状,文中清楚地记述了白氏远祖为楚公族白公胜。据有关史料记载,白公胜封地白邑,白邑在今河南境内,因此,白居易远祖应为河南人。

那么,《旧唐书》为何称白居易为太原人呢?这是因为秦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后魏初,仲之裔孙白邕为太原太守,白氏在太原成为望族,鉴于唐时盛行士族门阀制度,白居易写文章时常以“太原白居易”署名,唐书也效仿白居易之说,称之为太原人。

白居易薨后,妻杨氏、子景受赴长安请李商隐写墓志铭,其墓志铭中已经否认了此说。铭曰:“公之先世,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

  年5月15日-28日,我与洛阳市政协副主席、洛阳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国夏先生应邀参加山西电视台建台35周年,在太原期间,我专程考察了白居易与太原相关遗迹,结果一无所获。在《白居易集》及有关史料中也查不到白居易到过太原的根据。

  据《旧唐书》记载:“初,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可见,自白居易先祖白建已经由太原把家迁至同州韩城,至白居易曾祖白温,又把家迁至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渭南渭河北岸有白氏先茔,该茔乃白居易在元和六年亲手修建,安葬着白居易祖辈三代人以及兄弟辈共计十余人,从弟唐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原茔规模宏大,唐宣宗敇程公护墓,累年祭祀,香火不断。可惜原茔在文革期间被毁,幸存部分残碑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渭南博物馆。年,我组织在原址征地18亩,修复了白氏先茔墓冢15座:一世白温;二世白鏻、白锽;三世白季康、白季庚、白季般、白季轸、白季宁、白季平;四世白敏中、白幼文、白行简、白幼美以及白居易、白宇经的衣冠冢。渭南市政府拟僻此地为白氏陵园,此地很快将成为白氏又一处人文旅游景点。

综上所述,可知白居易先祖的播迁情况,即由河南迁至陕西咸阳,由咸阳迁至山西太原,再由太原迁至陕西韩城、下邽。那么,白居易近祖的情况又如何呢?

(二)白居易近祖

  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虽然由“同州韩城徙居下邽”,但长期居住在洛阳。据白氏古谱称,白温生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年),任检校尚书、都官郎中、朝请大夫等职。白温官为京官,他所处的朝代是武则天都洛时期,所以,白温当时的宅第应当在洛阳。

  关于白居易祖父白锽的情况,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记述得非常清楚:“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赠司空。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公讳锽,字确钟,都官郎中(白温)第六子。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主簿、酸枣县令。理酸枣,有善政。本道节度使令狐彰知而重之,秩满,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充滑台节度参谋。明年,选授河南府巩县令,在任三考。自鹿邑至巩县,皆以清直静理闻于一时……”

  由此可知,白居易的祖父白锽曾任洛阳主簿、酸枣县令、滑台节度参谋、巩县令等职,白锽一生基本都在河南作官,河南自然有他的官宅。 

  关于白居易父辈的情况:父亲白季庚,白居易在《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中称:“公讳季庚、字子申,巩县府君(白锽)之长子。天宝末明经出身,解褐授萧山县尉,历左武卫兵曹参军,宋州司户参军。建中元年,授彭城县令。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贞元初,朝廷念公前功,加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可知其父一生多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作官,早已不在下邽居住。

叔父白季轸,为河南许昌县令,家居河南许昌。白居易有《许昌令新厅壁记》一文,对叔父的政迹大加赞扬;叔父白季宁,任河南府参军,当时河南府在洛阳,也应在洛阳居住。从叔父白季康(唐宰相白敏中之父),白居易在《唐故溧水县令府君墓志铭》中称:“公讳季康,历华州下邽尉、怀州、河内函、徐州彭城令、江州寻阳令、宣州溧水令……”可知白居易从叔父白季康也一直在河南、江西、江苏等地作官。由此可知,白居易的曾祖白温、祖父白锽及父辈皆长期居住河南洛阳或巩义、新郑等地。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东郭官宅。因此,当时的下邽只是旧居而已。

  当时白居易的祖辈们家居洛阳何处呢?从白居易的两篇诗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白居易《伤远行赋》云:“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茫茫兮二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在洛阳居住。

  白居易回到洛阳后,曾写诗一首《重到毓材宅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可知白居易的祖辈们居住在洛阳毓材宅。据《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云:“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从南第一坊曰毓材坊。”又据洛阳千唐志斋保存的白羡言等四块白氏墓志可以证实,毓材宅确是白氏族人世居之地。

  对于白居易的先世,古今史学界还有一些争论,有说白居易不考古,有说白居易受当时氏族门第观念影响而伪造祖宗,更有甚者说白居易先世为西域胡人等等。如宋代陈振孙《白文公年谱》云“白乙丙为秦将,去白公二百年,则反以为胜之后裔,又何其考之不详也!”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云“白氏,唐白居易自述家状曰:出于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巳降是也。白乙丙见于僖之三十三年,白公之死,则哀之十六年,后白乙丙一百四十八年。谓乐天而不考古,一至此哉!”

  近代一些姓氏研究者以讹传讹,有些干脆说白氏先世为“龟兹人,汉时赐姓白”、“西域龟兹国的王族,因龟兹国境内有白山,故汉朝赠其王姓白,一直到唐代未变。”、“十姓胡中第六胡”等等。

  其实,说白居易不考古、伪造祖宗、白氏先世为胡人者所谓“根据”只有两个:一是说白居易在为祖父白锽写家状时把白乙丙与白公胜时代弄颠倒,不能自圆其说。二是有人当面骂白居易从弟、当朝宰相白敏中为胡人,白敏中不反驳。

  白居易真的不考古,甚至伪造祖宗吗?白氏先世真的为西域胡人吗?著名学者、唐史研究专家丁光训先生的《标点是眼睛》一文给讹传白居易不考古者一个明白的解释。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我研究唐书时,喜爱白居易的诗文,读了他写的《策林》,才知白文公岂止是个大诗人,而是一个大政治家,他对唐朝的时弊明若照烛,提出了对证下药治道。我把他的策文和诗歌作研究唐史的背景借镜。我曾看过他写的《家状》,看欧阳修写的世系表,两者抵牾,文中“其子奔秦,乙丙巳降是也……”看不懂,既作“奔”,为何又作“降”,“奔”是避难投奔别国,“降”是双方敌对,败者归附曰“降”,白公政变,在楚而不在秦,其子奔秦,为何云“降”,百思不得其解,后在顾颉刚先生所著左丘明国语中找出答案,原来白公胜五个儿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白张,政变后,四子逃奔秦,一子匿楚,我豁然醒悟,这是古人不加标点之误,故用标点不可不慎,读古典文学者不可不慎。并有小诗一篇解闷:四人偏作一人研,文义不通史倒颠。学海风波标点造,狂将失误怨乐天!

  至于“有人当面骂白敏中为胡人,白敏中不反驳”只能解释为:白敏中身为一朝相国,胸怀大度,不愿和他人一般见识罢了。

四、白居易后裔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十八年,其后裔世居洛阳。现将白氏后裔居洛情况考证如下:

  白居易子阿崔少亡,从李商隐为其撰写的墓碑铭中可知以景受为嗣:“子景受,大中三年,自颍阳尉典治集贤御书,侍太夫人弘农郡杨氏来京师。以命其客,取文刻碑。”有关史料及白氏古谱均记载景受为白居易兄幼文次子,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一直纳闷:从小跟着白居易的阿龟哪里去了?阿龟乃白居易弟白行简之子,自幼为其抄抄写写,白居易藏于苏州南禅院、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香山寺等地的诗集便是由他抄写完成的。白居易非常喜欢他,在多首诗中提到他。

  年4月,我听说与龙门白园僻邻的郜庄村民韩从丰家收藏有一块景受之子白邦彦的墓志,便迫不急待地赶去观看,后经多方协商,该志现由我收藏。据称该墓志出土于年左右,出土地点在琵琶峰左侧,最初韩家用来做饭桌,后做洗衣石,几经磨砺,部分字迹已毁。全文如下:

君讳邦彦,其先太原人也。远祖起,秦时有功业,封为武安君。自汉魏已降、轩冕继袭迨于唐朝募然不□。曾祖讳季庚,皇任襄州别驾,赠大理少卿。王父讳行简,皇任尚书膳部郎中。考讳景受,皇任监察御史。先府君婚杨氏,即汉太尉震之后,门族不书可知也。外祖讳鲁士,皇任长安县令。太夫人□淑德懿行,为闺门之□表。□□婴孩丁先府君忧□幼学之年,以孝事,以敬奉□礼□□者,白氏门阀业文进身,□初□□□□□□兢□□欲俾,儒风不坠,七岁学诗,每赋詠必问□徙□于清□固才慧天纵也。太夫人以苛器重之□□以仁义于育,以慈和克大,白氏之门不幸天夺所愿,寝疾周年,以咸通四年二月廿三日辞世于履道里第享年十八□年月不便未归袝先府君茔,以其月廿七日权厝于洛阳县委粟乡□严,□德行可以齐颜子年夭□同乎□于□□□□□□□□兄邦翰迁迢□□□君之文□万木□□焉泣血志之日阳春□□云□□□虽长逝名誉蔼然□□□□□□者天,良□□□大□,□□□□。

  墓志所称“王父(即祖父)讳行简,考(即父亲)讳景受”,清楚地记载了白景受为白行简之子,可以肯定白景受即阿龟无异,阿龟为白景受之乳名。

  该墓志的发现至少可以解开三个谜团:

  1、证明白居易后裔非五世单传。据白氏古谱记载,二世景受、三世邦翰、四世思齐、五世奏绩皆为单传。而该墓志则证实白居易后代自三世起即有二门白邦彦的存在。至于该门分布何处?尚待进一步考证。

  2、证明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并非伪文。古今一些学者认为白居易自撰墓志铭为伪作,理由一:文中称“三侄:长曰味道,次曰景回,三曰晦之”,但据白氏古谱记载,仅兄白幼文即有三子:景衍、景受、景回,其弟白行简至少二子,阿龟自小跟随白居易,另一子随其父。因此,白居易应为“五侄”,而自撰墓志铭仅称“三侄”,颇为可疑;理由二:文中称“乐天无子,以侄孙阿新为之后”,乐天即有侄,为何以其侄孙为后?白邦彦墓志证明白景受为行简之子,白居易即已确定景受为嗣,他说的三侄系景衍、景回和行简的另外一个儿子晦之。至于“以侄孙阿新为之后”,这里的阿新当是景受之子,白居易不提嗣侄,而提侄孙也是合乎情理的。

  3、一些专家认为,现今龙门香山琵琶峰的白居易墓为清人所修,白居易原墓应向南一公里香山之阳。该墓志的出土说明这些专家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证明琵琶峰至少葬白氏三代人,只是因为白居易是历史文化名人,后人给予突出而已。 

  据《宋史·真宗纪》记载:景德四年,宋真宗至洛,命人寻访乐天后裔,封白居易六世孙白慕圣(字利用)为河南府学助教。白氏后裔受到皇帝接见并受御封,后人引以为荣、津津乐道。

  大明辛未进士、监察御史白良辅,乃白居易三十六世孙,所著《太极解》、《律吕新书释义》、《中庸肤见》行于世。白良辅与刘健、阎禹锡并称“洛阳三贤”,今三贤祠遗址尚存,位于洛阳老城东关。

关于白居易后裔的分布情况,据《白居易家谱》记载:“白居易五世孙奏绩后梁贞明六年,有司奇之,欲上举,辞疾不仕,避居扬州。三年复归履道里,后唐兵乱,而履道里将毁,同光二年改履道为普明禅院,始与父迁入洛城。”其后,则散居洛阳各地,形成十五大支系。年至年,我用五年时间,将洛阳地区《白居易家谱》合谱。

现将各分支情况概述如下:

  洛郊白碛支系:白碛支系由东白碛(万年青)、西白碛、焦寨、李楼、桃元、桂连凹、西高、曙光、北王、木庄、黑龙庙、火龙庙、老城东关、北关、榆树园、老集、北窑等十七个村组成,在谱人口人。据清康熙五十九年白氏谱序称:“洪武定位,重修旧谱,复接续四代,传至三十六世金刚,又迁洛城东南(白碛)。嘉靖年重修旧谱,继续前后六代,而自介公始也。”可知白碛始祖为白居易32世孙白介。白碛古谱在清代康熙、雍正、光绪年间三次接续。现存古谱为清光绪二十九年48世白九皋等人所修。

  洛郊白村支系:先祖少寒为白居易24世孙。该支由白村、油房头、陈李寨、庞屯、后河、辛庄、青阳屯、田山、白杨、庙子等10村组成,在谱人口人。白村现存古谱为清光绪十三年49世白逢焱所修。

  洛郊白营支系:先祖为白居易18世孙白心兴。由白营、柳行、河窑、十叶、吕家沟五村组成。在谱人口人。白营现存古谱纸质陈旧、书法精美,可惜无修谱时间。白营白氏祠堂遗址尚存,有“太子少傅”匾额及古碑一通,年1月16日,洛阳市郊区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同意在此基础上修建白居易纪念馆。

  洛郊花园支系:先祖为白居易39世孙白光裕,散居花园、伊川周村,在谱人口人。

  偃师东石桥支系:该村白氏后裔分南北两支,南支先祖为白居易32世孙白通,元未迁至东石桥,在谱人口人;北支则由巩义石关迁此,在谱人口人,两支合计人。石桥南支现存古谱为清光绪年间47世白玉鹤等人所修,其谱有大明嘉靖二年36世白自成谱序。另据谱载,44世白璧于雍正七年刻族谱,提督河南通省学政吴应芬、洛阳知县王箴舆分别作序,可惜原版今无存。北支为石关先祖嵩州判白时先的后裔,时先为白居易第29世孙,元代迁居石关。至36世孙白俊又于明正德年间回迁东石桥。两支白氏同居一村,和睦相处。

  偃师翟镇支系:先祖为白居易41世孙白彦良,至43世起散居翟东、翟西、宁北、庞村、岳滩、大口等地,在谱人口人。该支现存有光绪十九年“重修白氏家庙碑”一通,碑文详细记载了该支白氏的有关情况。

  偃师白村支系:先祖为白居易31世孙白直道,元末避战乱至偃师首阳山白村。在谱人口人。

  伊川古城支系:古城支先祖白兴、于明嘉靖十八年自偃师东石桥迁伊川古城。散居古城、上湾、辛营、高山、白村、白杨、常峪堡、白元、栗子园、程村、柏坡、于园、田湖、河贯沟、马坪、大坪、石曹沟、桃村、竹元、同瓦沟、火神庙、孟村、下王坪、宋店、土谷庙、焦涧店等地25个村,在谱人口人。

  伊川瑶湾支系:瑶湾先祖孝廉为白居易25世孙。由瑶湾、黄村、蒋元、野狐岭、楼子沟、三老庄、鸣皋、杨村等八村组成,在谱人口人。

  宜阳晋陵支系:晋陵支由石陵、高桥、克村、郭庄、柳树沟、耿沟、黄水庵、牛头沟、樊店、杓柳、魏庄、南鱼泉、东庄、新庄、王路庄、斋公岭、漫流、徐阳、老王沟、白家岭、寿木山、香泉等二十八个村组成,在谱人口人。晋陵支祖白超与白碛支祖白介为亲弟兄。元朝末年,介、超二公为避战乱,避居宜阳。洪武定位,白介回归洛城南庄,白超则安居宜阳城北门里,子孙世居宜阳。晋陵现存古谱有两种:一为清道光十三年木刻本、二为民国七年石印本,全套十六卷,是白居易家谱唯一的一套木刻本和石印本,对研究白居易家世有很高的价值。

  宜阳西石村支系:由西石村、冷水组成,在谱人口人。其先祖为白居易18世孙心一,北宋末年迁居宜阳。明末战乱,有一支又迁至栾川冷水。

新安克昌支系:由克昌、铁门、二峪、赵坡四村组成,在谱人口人,先祖为白居易19世孙心良,宋代迁至新安。克昌现存古谱为乾隆五十五年白亮、白玉宇、白士明等人所修。

  新安晁村支系:该支为克昌之分支,由晁村、高沟、耿沟等村组成,在谱人口2人。晁村现存古谱为清嘉庆二十四年白元善所修。据该谱记载:先祖白素,初居克昌,明弘治年间迁居新安县衙署西邻,繁衍六代,于清顺治十年徙居晁村。晁村旧有白氏祠堂,现保存有“居易堂”匾一块。

  孟津支系:孟津支先祖为白居易31世孙世同。元末避战乱,迁孟津老城,而后定居,在谱人口人。

汝阳支系:先祖为白居易30世孙白效,元末迁徙,主要分布在车坊、魏村等地,在谱人口人。

  以上十五支系的白居易后裔散居洛阳地区个村,在谱人口人。

另外,或因生活所迫,或因世事沧桑,白居易后裔迁至巩义、温县、新密、新郑、登封、武陟、焦作、新野、镇平、南阳、郑州等地。目前,上述地区的合谱工作正在进行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16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