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第一武将战神白起的末路狂飙所有的自

甲氧补骨脂素 http://m.39.net/news/a_9386461.html

战神白起,战国时期第一武将。为将三十多年,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未尝败绩,打下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据梁启超考证,战国年间多年的征战讨伐中,共有多万士兵战死,其中有一半人死在了白起手中。仅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坑杀了40万赵卒。毛泽东评价其: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然而如此名将,军事生涯的末期居然一路狂飙,反复“作”、使劲“作”,直到被对他信任有加却最终失望透顶的秦昭襄王赐死,让人唏嘘不已。

1.态度上很“作”:不满秦王不懂战略。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但当时的丞相范雎收受赵国贿赂,唆使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致使错失攻灭赵国的最佳机会。

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资治通鉴·周纪五》

站在秦王的立场上看,灭国之战一般都是打得极其惨烈,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纵深支持。

秦军虽胜,但已经倾尽全国之力,不适合再进行大战。

秦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资治通鉴·周纪五》

白起则是站在一线将领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不理解秦王的战略意图,对秦王的撤兵命令非常不满。

2.行动上更“作”:连续两次拒绝秦王的命令不带兵出征。

{!--PGC_COLUMN--}长平之战第二年,秦军得到休整,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赵,派遣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真的病了吗?)。

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损失惨重。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没想到,白起拒绝执行秦王命令。他对秦王说:

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资治通鉴·周纪五》

其实白起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秦王执意灭赵,听不进白起之言。

第二次,秦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与此同时,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资治通鉴·周纪五》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

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最后,秦王强令他立即出发到前线去指挥秦军撤退。白起见无法再拒绝,只好上路。但是久久不见动身,行动缓慢。而此时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王更加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可怜一代战神,没有“马革裹尸”却被自己无端“作死”。

其实,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是很多原因综合而成的:

一是因为白起自己把自己作死;二是应侯范雎的推波助澜;三是恰逢秦国攻打赵国不断受阻,没有进展;四是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40万杀降行为;……但笔者以为,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的根本原因是:

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

首先,白起连续两次拒绝秦王的命令不带兵出征,即便同意出战也是久久不动身,“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本身就是对秦昭襄王的不尊重,对秦王权力的挑衅。

其次,白起在秦国为将三十多年,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未尝败绩,打下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在军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就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

恰好此次攻打赵国不利,屡次受阻,将士们自然就会认为:是秦王用人有问题,如果是白起将军领兵攻打赵国,结果会不一样。

这才秦王眼中的是军队不允许的。

第三,当时秦国正处于对外扩张的起步阶段,免不了有大量的对外战争。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君主的绝对权威,是对内统治、对外杀伐的重要保证,所有的决策、命令、部署都必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像白起这样数次拒绝执行秦王命令的,如果不在一开始就予以惩戒、杀鸡儆猴,那秦国以后的对外扩张战略怎么能够执行到底呢。

所以,并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容不下白起。

而白起也最终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了代价。最终应证了那句老话:

任何人任何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躺在功劳簿上过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53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