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之武安君白起

战国时期,社会各界都涌现出诸多精英人士,以战国为名的时代,征战沙场才是时代主流,那么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名列前茅,那自然是要经过大浪淘沙。

《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里面的‘起’就是白起,由此可见白起的名声之大。对于白起,大家对他褒贬不一。

白起的名声是由一场场胜利书写,绝对的实力派。基于这个事实却让人忘了,他也是个富N代,他的祖先是秦武公,说明和秦国王室有亲戚关系,还和秦国的总理魏冉是好朋友,家世和人脉都是顶尖的。不过,他的成长是慢慢打怪升级,并没有开挂,毕竟,开挂的人生只能让人羡慕,绝不对让人佩服。

白起从军后一生征战,从无败绩,青史留名的战役就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径城之战以及最出名的长平之战,没有起名字的就更多。在战争中,白起杀人盈野,成为当时著名的“杀神”,毛主席评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从歼灭二字中,不难感受出每次杀人的数量。不过,功高震主的下场数千年来都是一个样,最后在杜邮被秦王赐死,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白起的战斗风格以运动战为主,从他杀俘的举动可以看出,他的部队需要迅速行动,所以战争都以歼灭战的形式产生。诸葛亮说他“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也证明白起适合率领精锐部队快速战斗,但对于打阵地战,排兵布阵可能就没歼灭战这么强。

大家对白起能力的认同是一致的,毕竟战争没有儿戏。不过,对他的为人和遭遇,大家却有不同的看法。

唐太宗说“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这是在为白起的死感到惋惜。但是,有一个地方比较奇怪,当时应该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那么掌握秦国大部分军权的白起,为什么会甘愿领死呢?史书记载白起自刎前曾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一会,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从这个记载来看,估计是白起良心发现了吧。

而对于白起杀降这件事,宋太宗赵匡胤的评价更直白“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这是要因为白起的污点否定他的地位。古人死后名垂青史已经很了不起,如果还能享受香火供奉,那就证明是千古人杰。而赵匡英则认为白起不配享受香火供奉这么高的地位。

不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白起的角度不同,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5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