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为何令人恐惧,几组数据说明问
白起是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后期秦国的著名将领,军事家、战略家,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纵横疆场三十八年,见证了秦国由西部强国向中原霸主的转变,受封武安君,成为后世武庙所必须尊奉之人,享受历代帝王的最高祭祀。
白起的人生充满传奇。他的祖先据说是春秋时期楚平王(公元前-年在位)之孙白公胜。白公胜因争夺君位被杀,子孙流落秦国,定居于郿县,改姓白。白起出身时,只是一介布衣,好在秦人尚武,白起自小就武艺超群,练习排兵布阵之法,逐渐锻炼出强迫的体格和敏锐的眼光。
白起那个时代,称霸中原百年的魏国早已没落,新崛起的军事强国赵国成为秦国的主要威胁。自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的军事局面仍然非常严峻,亟需要招募大量的军人,以满足对外扩张的需要。加上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已六十余载,通过战功跻身上层,封侯拜相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就这样,白起应募从军,准备一展抱负。
白起升任军事统帅后,统领军队打过很多仗,几乎是逢城必克。据宋朝人统计,白起一共攻克过七十余座城池,其中包括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武昌)和陪都鄢城(今湖北宜昌),赵国军事重镇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韩国军事重镇野王城(今河南沁阳)等,这些城池曾被建的坚不可摧,可还是被白起巧妙地攻克了。火烧野王城、水淹鄢城,火攻、水攻,无所不用。
白起最令人恐惧的就是他的杀人如麻。他一生征战,杀死过无数敌军。到底有多少呢?据宋人统计,总共应该有八十四万,但实际上远超于此,据我初步统计,白起所杀之人至少有一百万以上,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五万;鄢郢之战,淹死数十万;伊阙之战,杀敌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杀敌十五万;陉城之战,歼敌五万;野王城之战,歼敌二万,总数在一百万以上;而战国时期的总人口不过一千万,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被白起所杀。
白起杀人最多的战役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年,这年白起还只是第十等爵位的左庶长,也就是军队里的中级军官,相当于现代的少校团长级别。不过白起有个当宰相的朋友魏冉,在魏冉的举荐下,白起被破格起用为军事统帅,率领秦国的兵团进攻驻守在函谷关和崤山一带的韩魏联军。函谷关和崤山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地,这里地势险要,强攻自然占不了便宜,白起于是利用游击战术,避实击虚,绕道敌后,进攻韩魏辎重部队,并诱使韩魏军团进入早先设计好的伊阙伏击圈,大获全胜,韩魏主力二十四万被斩首,杀魏国名将公孙喜。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年,这时白起已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武安君,相当于现在的元帅总司令级别。这年,秦国的小跟班韩国遭受赵魏联合军团的进攻,华阳城(今河南新郑)被围,形势危急。在韩国的请求下,秦国决定派白起率领军团增援韩国。白起采用雷霆战术,八日而至华阳,发动闪电一击,赵魏军团猝不及防,被斩首十五万,大败而逃,自此魏国一蹶不振,沦为了三流小国。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年。这年,白起再次挂帅出击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子县),切断了上党与韩国都城之间的联系,上党太守冯亭不愿归降秦国,于是举城降赵。赵国派兵增援上党,秦赵大战由此爆发。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成为军事强国,拥有骑兵近五十万,又有廉颇、赵奢等名将,与秦国在军事上势均力敌。白起于是使用离间计,唆使赵王罢免廉颇,启用赵括为帅。结果赵括轻兵冒进,在长平陷入秦国军团的包围,赵括被杀。主帅一死,四十五万军队走投无路,陷入混乱,最终全部投降,被白起坑杀。此战使赵国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的成功,在于他卓越的军事策略和战略眼光,他善于使用谋略、以计取胜,长平之战的离间计和擒贼先擒王策略,伊阙之战中迂回包抄、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华阳之战中雷霆出击的闪电战术,以及因地制宜地火攻野王城,水攻鄢城等,都体现出白起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当然白起的成功还有两个大的外部条件:首先是秦昭襄王的信任,白起所统秦军多为秦国最精锐的主力部队,例如长平一战,白起指挥的秦军就有六十万。如此大规模的军团,只有秦王的绝对信任,才能使白起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最终实现他的军事部署和战略目标,而长平之战中的赵孝文王就输在了对廉颇的不信任上。
其次是白起对手的弱爆。当时正值战国后期,曾经强横一时的魏国载秦齐夹击下早已衰败不堪,齐国又遭乐毅领导的五国联军摧毁,韩燕自不用说;楚国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外强中干,封建化改革不彻底,贵族之间争权夺利,君主昏庸,政治腐败,犹如一头身受重伤的雄狮。唯有赵国强盛,但仅是军事强国,经济实力仍然十分窘迫。长平之战,赵孝文王急于决战,不惜换掉廉颇,虽然白起的离间计发挥了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赵国没有充足的粮食物资供养四十五万大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