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掠地武安君,违心之举忆长平秦

自古乱世出英雄,许多著名的大将都出自乱世,而其中凶名最盛者,莫过于杀神白起,白起号称“人屠”,一生为秦攻城掠地,统领作战七十余次,无一败绩,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而在这诸多战役之中,要说最出名的应该就长平之战了,白起“人屠”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杀神白起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阬杀赵军四十余万人,那么白起真的是丧心病狂的杀人魔头,灭绝人性的恶魔么?他的内心就没有犹豫过吗?事实上,白起或许比许多人想的都要善良,那他为什么还要阬杀那么多士兵呢?

白起阬杀四十万赵军图1

时代条件的影响

在那个纷繁的乱世,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强秦欲要一统天下,各国自然不愿屈居人下,愤起反抗导致四处战火纷飞,再此时代背景之下注定了四十万赵军的结局。

原因有二,其一,在当时,强秦虽有虎狼之师,但是国家资源依旧是有限的,赵国四十万大军虽然战败,但若是皆收为俘虏,秦国得用多少粮食和资源来养活他们?更何况秦国还在四处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然而自家军队和国民尚且需要养活,又那里会有多余的物资来供给俘虏。

在营帐中思考的白起

其二,若将这四十万赵军放回赵国,不啻于放虎归山,那么打了那么多年的长平之战,又有何意义。四十万大军,此时此刻是失败者、是俘虏,但若是放回去了,重整旗鼓后,卷土重来,便又是一支虎狼之师。秦国注定站在了诸国的对立面,难道四十万赵军放回,赵国便会因此而对秦国感恩戴德,支持秦国一统天下吗?由此可见,白起阬杀四十万赵军也是实属无奈之举。

影视形象中的白起

古人忠与义的影响

再者,古人都讲究“忠、信、礼、义”。各为其主,忠君之事为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信;兄友弟恭,相敬如宾为礼;舍身为国,牺牲自我为义。白起本是平民出生,恰逢秦国秦昭王贯彻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白起由此得以一展才华。所以可以说秦昭王对其有知遇之恩。在古人眼中,知遇之恩不可谓不大,如刘备与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依旧一生为蜀,其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所以白起忠于秦国,自是处处为秦着想。

另外,战争持续时间之久,秦军也已是精疲力竭,需要休养生息,白起作为一个统帅三军的将领,更是应该为自己军中的兄弟们着想。此时的民族大义便是为了秦国一统天下。战场之上,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一时的仁慈,却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作为一个合格的将领,白起必须杀伐果断,因此,哪怕违背本心,四十万赵军也是不得不被阬杀的。

白起阬杀四十万赵军图2

本就是违背自己本心阬杀四十万将士,白起也不忍心将这四十万赵军赶尽杀绝,毕竟错的不是他们,而是这个时代,只是各为其主罢了。于是便从其中挑选出一些年龄尚小的士兵,将他们遣送回赵国。事虽是小事,但却也彰显了白起内心深处的不忍,但无奈,现实决不允许他善良。

经此一战之后白起自是被赵国所痛恨,因此白起深知,如再与赵开战,他势必不再适合做三军统帅,可奈何当秦国再次攻赵时,秦昭王强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无奈带病征战,不料秦昭王听信小人谗言,赐剑让白起自裁。当时的白起刚好行军至杜邮,按理来说他若愿意可以投奔他国,以他的才能,必定有人愿意扫榻相迎,但他如果这么做了,便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白起了。他愿意自裁,因为他是忠于秦国的,同时也是为了用自己的命来偿还自己的罪过。

白起自裁图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与其让自己余生都活在悔恨中,到不如就此痛快死去,减轻自己心里的负担,从此沙场战事再与他无关。在自裁之前他或许有过不甘,但在想到长平之战中被他阬杀的将士,最后依然只是一句:“我固当死”。想来他的内心也是十分自责地,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52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