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40种美食,你最喜欢哪一道图文并茂
打卤面
个人感觉武安面食与其他地方面食最大的不同就是卤,不像刀削面、牛肉面、烩面等几乎全是面。武安的面不管是拉面、拽面、手擀面还是机械面条,卤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了卤,武安的面也就失去了特色。
拉面
武安拉面实际是勾面。武安拉面的制作工艺是:和面时,先加入适量食盐,面和好后,少停片刻,然后将面攥成细条状,抓住两头上下抖动,到一定长度后,两手靠拢拧转一起,反复抻拽,直到均匀光滑方成。把抻匀的面滚些干面,继续抻拽,反复几次,就成了细而又圆的勾面。武安拉面若配以好的卤汤,好吃而又不腻,滑溜而又筋道,是面食中的佳品。
拽面
拽面是武安地道的面食,是家常饭。一般凉水和面用手沾盐水在面上反复捣,称轧面,(盐可以增加弹性)。面要软,硬了易拽断,面和好后放在盆中晾晾,拽面的卤主要是把面擀成圆片儿,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手分别捏住长条的两端,向两边把拽,一边拽一边掂,因为面加了盐,很劲道,很韧软,又有弹性,一般不会拽断,当拽得又薄又长时,放入滚开的锅里煮,然后再去拽另一条。
炒面
沙洺炒面在城里很有名气。炒面的原料主要是拉面,把拉好的面放入滚水里煮,煮好后捞出放在凉水里。炒锅里放油,下葱、姜、蒜以及肉丝或鸡蛋、豆芽、蒜苔、洋白菜等爆炒,炒到一定程度,把煮熟的拉面放进去,再翻炒一会儿就好了。吃的时候,要配以大蒜,油炸的小红辣椒、醋。那大蒜和又香又辣又脆的红辣椒很有刺激性,那种香辣或说是热辣,准让人吃得满头大汗,吃完后千万别忘了喝碗免费的面汤顺顺。
卤扒面
这种面也是武安家常饭。卤扒面很干,一点汤儿都没有,吃起来干香干香的,不烫嘴,一口气能吃上好几碗.再喝碗豆花汤,真是又好吃又舒服。
手擀面
将面粉、水调制成水调面团,饧30分钟左右备用;取一块面团,用手揉均匀,然后平放于案板上,光面向下,用擀杖向四周用力擀开成片状;.待面块擀制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擀杖卷入其中,用面紧紧包裹在内,并用手反复向外推卷。如此几次后,将其展开,撒上适量的扑面,从另一个方向把擀杖卷入其中,进行推卷操作,然后在展开,撒扑面。以此类推,直至将面团擀成薄片为止;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成细条状的面条,下入沸水锅中煮3分钟左右即好香喷喷的手擀面。
小米粥
煮小米粥的技艺,关键是要有时间、有耐心,慢慢地熬。有一点需特别注意:煮小米粥的时候既要保持沸腾程度,又千万不能“於锅”。“於锅”不仅损失米粥,重要的是扔了“米油”,失去营养成分。武安人对于小米粥,却是“一往情深”——条件再好,都还会喝着它、想着它——只要你是武安人!
小米干饭
寻常人家作中午主食。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米煮熟捞出,称为“捞饭”,另一种是原汤用慢火焖熟,叫“焖饭”。还有一种农村叫“白粥”,城里人叫“稠米汤”,其特点是比干饭稀一点,比稀粥要稠得多,熬时先武火后文火,先煮后焖做成半软半硬的稠粥。里边还可以煮上绿豆、豇豆、黄豆、红薯、红萝卜等,有的还放些白菜叶等蔬菜,再加上一点食盐做成“菜粥”,那就又顶饭又顶菜了。如果加上羊肉做成羊肉米粥,那简直是一桌酒席也不给它换的美餐。
豆沫
豆沫不是用豆类面儿做的,而是用新小米面做成的,早晨,小摊上都是喝豆沫的人。水开以后,把小米面放入锅中(面已经用水调和好了),一边倒一边搅拌,完毕,再放入些煮好的花生米,五香面、豆腐条,菠菜叶儿等煮一会儿,最后撒些芝麻盐就做好了。之所以叫豆沫,与放入的花生豆有关。豆沫稍咸,有五香味,尤其小茴香味。小米味儿,细腻滑润,是很好的早餐。
茶
一种类似米面糊而叫“茶”的香糊,做工就比较复杂,先将米面炒熟(不用油,干炒),加水拌成糊状,再倒入煮有粉条,豆腐干、海带丝、黄豆或花生豆的开水里打成稀糊,最后放上些炒芝麻、菠菜、油盐拌葱花等佐料,喝时里边再泡上自家炸的小麻糖,真是香甜可口,美不胜言,即使餐厅里的高级汤羹也比不上其独特的地方风味。
饸饹
饸饹是武安家常饭,因为有玉米面,颜色发黄,劲道好吃。根据自己口味吃时加腐乳,芝麻盐,韭花,辣椒丝,葱花香菜,醋,辣椒酱,蒜泥等等.加的料越多越有味道.。
抿节
很像饸饹,但与饸饹又有不同,是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旧时,以玉米面为主,掺榆皮面儿。现在是玉米面和白面各占一半。抿节的卤子与饸饹的或拽面的一样都是肉、蛋配时令蔬菜。吃时最好就蒜或芝麻盐。其口感光滑,爽口,能调节粗细。根据自己口味吃时加腐乳,芝麻盐,韭花,辣椒丝,葱花香菜,醋,辣椒酱,蒜泥等等.加的料越多越有味道.
苦累(苦缕、窟屡)
这种食物怀旧的人还吃,一般人家已不吃了。苦累菜多面少,缺粮时人们喜欢吃。找些老豆角、野菜、榆钱等洗净,放锅里煮煮,捞出后切碎,放在锅里,然后拿干棒子面往豆角、野菜或榆钱上撒,一边撒一边拿筷子搅拌,太干了就洒点水,当面把菜都包起来成疙瘩状时就不要撒面了。然后开始点火蒸,有的直接踏在锅底蒸,有的放在笼屉上蒸,不管怎样蒸都要盖严盖儿。直接踏在锅底蒸时要掌握好时间,千万别糊了。苦累味道一般,但可以忆苦思甜,调剂大鱼大肉。旧时穷人吃苦累的很多,有钱人家吃苦累就是闹高兴。
三面粥
将小米面、玉茭面和细糠面(其他杂粮面也可,但米面必有)混合糊入开水中,熬成稠粥状即成,也可加些菜叶和食盐做成咸的。别看配料和做法极其简单,营养却十分丰富。
豆花汤
豆花汤是用绿豆做的,豆瓣汤是用黄豆做的,把绿豆放入滚开的锅里,长时间的滚煮,直到把绿豆煮开花为止,之所以叫豆花汤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汤成绿色,豆花沉底,喝时搅拌一下盛到碗里,加些冰糖味道更佳。此汤夏季常喝,解渴消暑。
胡辣汤
胡辣汤又叫面筋汤或卤子。早晨,小吃摊上都是喝卤子的人,大人小孩都喜欢。把白面和成很软的面,为增加弹性,可以放点盐,然后在水中使劲用手抓面,反复揉揣,提出面筋。把剩余的面汤倒入滚开的锅里,做成面汤。如果稀,可以放点用淀粉勾的欠,这样就更黏糊了。然后提取的面筋做成小条状,放入锅里,再放入煮熟的花生米,海带、粉条、食盐、醋、酱油等继续煮,煮开后,各种材料便浑然一体了。舀一碗热乎乎的卤子,吃上一口,又滑又香,酸咸可口,回味无穷。
疙瘩汤
说起疙瘩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北方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时,很多人家为了省事和节约,晚餐常常喝这道既算汤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汤。如今疙瘩汤已走上了大雅之堂——很多大饭店都有,而且颇受顾客欢迎。我们现在吃到的疙瘩汤比原来记忆中疙瘩汤多了很多配料,如鸡蛋、香菇、肉(鸡肉、虾仁、鱿鱼、贝肉)、油菜、西红柿等,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了。
驴肉卷饼
武安自古就有吃驴肉的传统,驴肉色红,肉质鲜嫩,柔软细腻,含脂肪少,现在通乐村的驴肉最多。饼香加肉香,绵软上口,香而不腻,回味无穷,解谗解饿。比市场上所谓的驴肉火烧更好吃(用火烧夹的当然不及用刚烙好的外焦里嫩的油饼卷起来好吃).
锅盔夹肉
锅盔味道又香又脆,里面的熏肉香美无比,油而不腻。非常解谗。武安锅盔和是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的锅盔不太一样,千万别混在一起。
烫面饺
烫面饺就是一种蒸饺,但很有地方特色。取白面若干,拿滚水或滚烫的煮肉汤和面,所以才叫汤面饺。这样和的面发粘,蒸出来的汤面饺颜色略黄,稍带透明。汤面饺皮儿很筋道,馅儿发干,皮薄馅大,味道独特。
炸三角
形状为三角形,用大响边儿水或半滚半不滚的水和面,用木棍搅拌,这样的水和面,炸好后,炸三角的表面会起很多的泡泡,酥脆酥脆的,又酥又脆又香,很好吃的。
小麻糖
武安独特的一种过年食品。像很多地方过年炸年糕一样,武安家家户户头年儿都要炸小麻糖。小麻糖的特点是香、脆、酥、甜。以前炸很多,能吃到二月二,现在好象炸不了那么多了。因为小麻糖时间长了会发皮,吃时或泡或烤或馏均可。
熏肉
武安小吃首推熏肉,它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味道肥而不腻,越嚼越香。武安熏肉在制作中一定要要掌握好火候,火大则糊,火小则生,熏好后还要在肉皮上抹一层香油,这样,不仅味道香,而且久放不干。
熏鸡蛋
熏鸡蛋色香味俱全,表面微皱,颜色发紫,蛋清柔韧,蛋黄发干,越嚼越香,胜似板栗。那股特殊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熏兔
将兔肉用清水浸泡3小时后,控净水分,用精盐和花椒搓匀兔肉,腌2小时。汤桶上火加清水,加葱、姜、精盐、味精烧开,下兔肉烧1.5小时,用汤浸泡1小时。熏锅置火上,加糖、茶叶,放好兔肉,盖上盖,熏半分钟即可,取出后趁热刷上一层香油,装盘时剁成块食用。醇香适口,色泽红润,质感酥烂,熏香味浓。
软饼
软饼在武安有的地方叫做面余的。是非常简单家常的一款面食主食,最适合早餐或者晚餐,懒人的果腹自食。鸡蛋,面粉,少许葱花,就可以饱餐一顿,而且营养也不错。
烙饼
武安烙饼分面饼和发面饼两种。味道上分甜和咸两种口味。饼的大小一般和锅盖差不多。两种饼的口感各有不同,深得武安人民的喜爱。早起晚上,去烙张饼,也是一种小改善。
荞麦灌肠
荞麦灌肠武安自古有之,河渠村的灌肠最有名。吃灌肠时必须沾蒜沫儿,没有蒜沫儿不出味儿。还有一种凉调灌肠,把蒸好的面切成小三角儿,放入蒜沫儿和韭花,调调就可以吃了,这种凉调灌肠现在已经没有了。煎灌肠街头小摊随处可见。其口味香软,口感极佳,是武安地道小吃。
糖糕
面分成若干个小面团,擀成面饼加入适量红糖,捏严口,拍成薄薄的扁圆形,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
武安烩菜
武安自古有之,是家常菜,大众菜,也是宾馆饭店宴请宾客时必须上的一道菜。每家每户吃大米饭时常吃。有“大米饭,猪肉菜,山药粉皮配海带,再来点好白菜”的说法。武安烩菜多味混合,营养丰富,肥而不腻,咸鲜适口,可谓一绝。
武安小炒
武安小炒配料有瘦肉、粉皮、藕片。取瘦肉三两切细丝,绿豆粉皮一张热水泡软切丝,白莲藕一节适量切丝过冷水,葱姜蒜适量,热锅凉油把肉丝滑熟加味精盐生抽出锅,在放适量的油扁炒藕丝放粉皮丝加一点高汤放入炒好的肉丝淋香油装盘即成。
武安合碗
武安合碗在农村办喜事的酒席上经常出现,也是武安各地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武安合碗以猪肉为主要原材料,都是事先做好最后上笼蒸,上桌时用将做好的菜装到碗里。主要有烧肉、白片、腐乳肘子、酥肉等几种。其中烧肉、白片在上笼蒸的时候,先放肉再放豆腐、粉丸子、肉丸子,蒸好上桌时再扣到另外一个碗里,又叫做扣碗。
山韭菜炒笨鸡蛋
如今去武安西部山区旅游,中午吃饭一般都会点一盘山韭菜炒鸡蛋。韭菜选用山上野生的山韭菜,和平时我们买的不一样。鸡蛋是村里自己家养的笨鸡蛋,这种鸡蛋小炒后颜色金黄,再配以山韭菜黄绿相间,且有一番质朴的鲜香。
红薯面饸饹
红薯面饸饹倒没有完全消失,现在也有人吃,不过武安现在的饸饹都是前面说的那种,是用玉米面、白面做成的。红薯面饸饹可以凉吃,也可以炒着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炒着吃。热油加上葱姜等调料炒出香味,放入红薯面饸饹,稍炒即成。吃起来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武安土得漏儿
是一种民俗干粮,在古时候人们出远门,就带土得漏儿,因为它又脆又干(相当于现代的压缩饼干),咬一口,再喝一口水,能挺一天。做法是先用白糖和成发面,再取细黄土,用细箩筛,去掉杂物和粗颗粒。然后把细黄土放入锅中炒热,再把做好的土得漏儿(就是用发面做的小圆柱儿或小长方体)放入炒热的细黄土中来回翻炒,火候要适中,最好用文火。土得漏儿香甜可口,又酥又脆,吃的时候发出嘎巴嘎巴的声音,而且一点都不牙碜,因为那黄土很细,炒熟后味道也很香的。
小鏊煎饼
一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小煎饼,用特制的带盖小铁鏊烙成。这种小铁鏊体型小巧,直径约23厘米,中间鼓起,边缘有凹槽,铁盖上有提柄,盖上后,严丝合缝,热气不外冒,煎饼既熟得快又保持其鲜软的口感。现在已很少用这种鏊子来摊煎饼。其色泽金黄,饼花均匀,酥脆可口。这种煎饼做起来较简便,但因其个小,要全家人都吃饱,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后来,这种煎饼就渐渐地吃的人少了。以至这种凸肚的煎饼鏊也少见了。
黄菜
武安自古以来家家户都有一个很粗的“黄菜缸”,可想而知,黄菜是武安人必备的食物。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缸里的汤叫“浆水”,可以放在面条或捞饭里吃,浆水很酸,喝了可以去胃火,有时还可当醋用。
干饼
干饼也叫小干饼的,一般不做为食物,只是在给孩子做满月或揭痂时,才作为一种礼品用到它。
窝饼的
武安的窝饼的用玉米面组成,一般直接煮在饭里面。
武安商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