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战胜白起之法,在渑池被平原君找到,可
公元前年发生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战国走向和天下归属的大决战,“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无论是秦还是赵,都极其渴望赢得这一场战争,为此双方不惜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军力、财力、人力,用尽一切手段,穷尽一切智慧。战争终究只有一方能取得胜利,笑到最后的最终是秦国。武安君白起依靠着过人的指挥艺术和冰冷如铁的“杀神”之心,战胜了被赵国上下寄予厚望的赵括,歼灭赵军四十五万,虽然没能一举剪除这个秦国一统之路上最大的对手,也为其带来了深深的伤痛,使其再也无法成为秦国东出的阻碍。
作为秦军统帅,白起为将三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战,全无败绩,为秦国攻占城池七十余座,杀戮六国士卒近百万,从累累白骨中打出了“杀神”的名号,让六国闻之而胆寒。既然秦国有着一位这样可怕的将军,那么赵国为什么敢虎口拔牙,公然窃取秦国的胜利果实,接受冯亭所献的上党郡呢?在赵国决策的过程中,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了他那句“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平原君向赵孝成王说出了他早在渑池之会是便发现的对付白起的办法,为赵王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渑池之会发生在长平之战的十几年前,在这次会晤之中大放异彩的是随赵王一同前来的蔺相如,他因表现出色使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被封为上卿。平原君赵胜和武安君白起虽然没有像蔺相如那般表现出彩,但也是参加了渑池之会的,而期间平原君更是通过对白起的观察,思索出对付白起的方法。在他劝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的时候,将当时的一番分析,说给了赵王,“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正是他得出的廉颇坚守足以抵挡武安君的结论,最终成功影响了赵王。
以面相判断别人的用兵之法,难免有失偏颇,但那句“可与持久,难于争锋”确实成了最初赵军对付秦军的方法。虽然秦军最初的将领并不是白起,但廉颇的确成功阻挡了秦军攻势,使其不能速战速决,只得与赵军对峙。或许是赵国低估了秦国决战的决心,这场对峙最终演变成了双方赌上国运的旷日持久的鏖兵,直到最终失去定力的赵国率先打破僵局,换下善于坚守的廉颇,让赵括成为新的赵军主将,主动出击与秦军“争锋”。
至于赵国为什么会最终选择让赵括代替廉颇,有人说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也有人说是赵国国力不支,别无他法的无奈选择,或许二者都有,终归是赵国君臣和平原君自己没能坚持他最早提出的“可与持久,难与争锋”的战略。最终赵国在与白起“争锋”的过程中惨败,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平原君也因力劝赵孝成王接受上党,落了一个“未睹大体,利令智昏”的恶名,至于他在渑池之会中对武安君白起的判断,也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xw/1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