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屋中养有猪

河北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屋中养有猪。野猪是家猪的祖先,家猪是由野猪经过人工长期圈养驯化,选择而来的,如“家”字中“宀”表示屋子,里面有一个“豕”(猪),“家”字原来就是“屋中养有猪”的意思。(张海江摄影)

年11月22日,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第六分会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赵兴波,对于磁山遗址古代猪遗存的信息做了详尽的阐释。

年春季,赵兴波开始与河北文物研究所合作,从磁山遗址古代遗存中获得遗传信息,开展猪古DNA研究,研究猪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驯化的。

通过对上百块猪骨的DNA检测研究,最终发现河北磁山遗址为中国北方家猪的起源地,同时也提示黄河中游以北河北磁山遗址和以南河南贾湖遗址范围内可能正是中国北方地区家猪的起源驯化中心。

目前所知最早的家猪出自位于北纬36.5度的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遗址,距今年左右。判定其为家猪主要有三个标准,即牙齿的测量、猪的死亡年龄以及猪骨遗骸出土时的考古学背景。磁山遗址猪的下第3臼齿的平均长度为41.4毫米,平均宽度为18.3毫米。

这个尺寸与我们一般认为家猪第3臼齿的平均长度低于40毫米的尺寸相似。其次,磁山遗址超过60%的猪在0.5到1岁时就被宰杀,这种死亡年龄结构不象是狩猎的结果,而是人为控制下的产物。

另外,该遗址的几个窖穴里都埋葬有1岁左右的骨骼完整的猪,上面堆积有大量的炭化小米。这些都是当时人的有意所为。

磁山遗址已发现的石器有锤、镰、斧、铲、敲砸器、石磨盘及石磨棒等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在窖穴中发现数量相当多的粮食(外壳观察可能是粟)堆积。

说明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水平,并有粮食贮藏,饲养数量不很多的家猪和其它家畜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发掘的兽骨中家畜数量并不很多,而野生动物骨骸的比例却相当大,这或许说明狩猎经济仍占有重要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6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