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合家欢,猪和家有关
1月25日,市民在观赏猪年主题文物展。傅聪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龙文泱
通讯员韩珺卓萌
为什么说同样属猪的宋太祖赵匡胤和明武宗朱厚照为何对猪的态度截然相反?
农历(己亥年)猪年即将到来,1月25日,“金猪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展。展览包括两部分: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全国20多家文博机构,精选了件以猪为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和珍贵标本,以图文的方式展示;长沙博物馆联合常德博物馆、资兴市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等省内19家博物馆、纪念馆,选取了34件相关文物参展。
展览通过“有豕于家——从野猪到家猪”“富贵乌金——文物艺术品中的猪”“天蓬值岁——民俗文化里的猪”3个方面,展示了与猪有关的有趣内容。
房子下养得起猪才叫“家”
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目前我国已知的年代最早的家猪出自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左右。
“猪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陈豕于室,合家而祀’是‘家’的本意。湖南、广东等地至今还有用猪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俗。被驯化的家猪憨厚老实,为人类带来物质享用和经济富足。”长沙博物馆的讲解员王俐慧告诉记者,在上古时期,表示猪的字为“豕”。人们在“宀”下加上“豕”,寓意房子下养得起猪才叫“家”。
坟冢的“冢”是对葬猪习俗的形象写照。汉代是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猪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成为财富的象征。西汉,贵族和富裕人家开始流行用玉猪作为陪葬品,平民一般使用滑石猪。
年在常德南坪汽修厂10号墓出土的汉代滑石猪身躯浑厚,四足稳踏,通体素面。王俐慧介绍,逝者将猪握在手里象征握住财富,因此玉猪又叫“玉握”。长沙盛产滑石,其材质与玉接近,又便于刻画,所以湖南出土了较多滑石器物。
养猪业的进步在随葬品中有体现,如年在益阳市资阳区刘家湖农场白池村出土的东汉绿釉陶猪圈。一只陶猪站立在猪圈中,猪圈的上层是厕所。王俐慧说,汉墓中这种随葬品很常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可以通过养猪获取耕种农田所需要的肥料。汉代猪圈较小,目的是保证肥料集中。圈小使得猪不易走动,更容易增膘。
猪和人的紧密联系不止于此。在十二生肖中,猪处于末位,与十二地支中的“亥”相对应。为何这样搭配呢?王俐慧说,有一种说法是,亥时对应的时间是21时至23时,这一时段正是猪睡得最熟、生长最快的时候。
赵匡胤爱猪朱厚照避讳
“在古人心目中,野猪和龙、虎一样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人们对它充满恐惧、喜爱和憧憬。”王俐慧说,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猪头龙身的玉猪龙,反应了古人对猪的崇拜。古人还常用珍贵稀少的青铜、玉石雕琢带有猪形象的礼器。如展厅门口,年在湘潭九华出土的豕形铜尊,它的原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猪的看法也不一样。
王俐慧说,宋太祖赵匡胤和明武宗朱厚照都属猪,但对猪的态度截然相反。
赵匡胤认为猪能祛除邪恶、招徕福气,他曾要求皇家庭院内也要养猪。他甚至自己养过两头猪。
赵匡胤对猪的喜爱在当今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仍有广泛体现。每逢新春佳节,天津、河北等地流行张贴“肥猪拱门”“金猪送财”剪纸,祈求富足美满。陕西凤翔、宝鸡一带有给孩子制作猪形枕、猪头鞋、猪头帽的习俗。猪形存钱罐至今仍有勤俭持家、财源广进之意。
在古代雕塑中,猪经常被作为重要的吉祥形象。现代的艺术作品中,它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徐悲鸿、齐白石都曾画猪。齐白石的画作《溪水小桥》《三只猪》、徐悲鸿的画作《墨猪横幅》中的黑猪十分生动形象。
朱厚照则很忌讳别人说“养猪”“吃猪”“杀猪”,他还曾经下令禁止民间养猪、吃猪、杀猪。
唐代文学家韩愈对猪的评价不高。他在劝勉儿子韩符用功读书的《符读书城南》一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两家的孩子出生时一样聪明。他们一个勤奋,一个懒惰,到了30岁后,前者成了公卿宰相,后者沦落为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韩愈把他们比喻为“一龙一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