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起难道真的是死于睚眦

长平之战阶段态势图

《资治通鉴·卷五》记载:

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年)。

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

武安君白起从咸阳城西门出,走了十里到杜邮,停下休息。秦王与应侯范睢等谈论起白起,范睢说:“白起这次贬迁,好像心有不快,似有怨言。”秦王一听,于是马上派使者追上白起,给他赐了一柄剑,白起已知王意,遂自杀。

白起于秦,可谓战功彪炳,功勋卓著,却以如此方式死去,令人唏嘘。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白起难道真的是死于“睚眦必报”的范睢之手吗?

要知原委,还得先看看白起其人。

白起其人。

白起剧照

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年)。   

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公元前年,韩魏伐秦,穰侯魏冉举荐白起领兵,对垒伊阙,一战成名,史记斩首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白起以天才般的战绩崭露锋芒,之后,更是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斩首愈百万,未尝一败,不负“战神、杀神”之名。

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年)。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年)。

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年)。   

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年)。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年)。   

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年)。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年)。

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

五十一年(丁酉,公元前年)。   

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年)。   

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年)。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年)。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年)。   

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

纵观历史,白起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军营里渡过,大大小小无数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攻城拔寨,杀敌无数,只为王,只为秦而战,战功彪炳,功勋卓著。

《资治通鉴》记载显示,从伊阙到长平,前后30年,明确是由白起领兵且有记录的斩首虏数就有91万,没有明确由白起领兵,或者没有记录斩首虏数的,更是不计其数,累计愈超百万。纵观秦兼并六国之过程,战争歼敌数,几乎有一半是由白起领兵所斩杀的。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却是血与泪。彼时的白起,躲一躲脚,六国都将为之振动。

这就是白起其人。

分道扬镳。

白起与秦昭襄王剧照

这还得从长平之战后说起。

长平之战后,白起兵分三路,准备一举灭了赵。

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年)。

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

白起自己则亲率主力精锐准备围困邯郸。

长平之战,赵军精锐尽失,当此之时,白起认为携胜利之师围困邯郸,一举灭赵,将是最佳时机。但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韩、魏感觉到了唇亡齿寒的恐惧,于是,就派遣一位使者,带着重金,出使秦国。这位使者就是苏代。

苏代入秦,直接找到了当时的应侯范睢。

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苏代游说范睢的底层逻辑也很直接。如果任由白起这么打下去,天下将归秦,而功劳全让白起占了,届时,白起位列三公,范睢您只能屈居于白起之下,尽管您个人不愿意,但又能怎样呢?不如这个时候割地义和,不要再让白起建功了。范睢听进去了。

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似乎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割地休兵,见好就收,竟爽快地答应了。

王听之。

白起虽心有不甘,但也没办法,王命难违,更何况,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还得靠秦王供应,只得罢兵。事后,知道是范睢从中作梗,于是乎,白起与范睢有了嫌隙。此时的白起,似乎有点心寒,自己攻城拔寨、出生入死,而秦王却竟更信任利益小人范睢。

九月,五大夫王陵将兵复伐赵,武安君病,不任行。

九月,秦再次伐赵,白起因病不能行。秦王再次伐赵,一则是赵未履约交六城割地;二则是否在喜悦之后,冷静想想,兵即将围邯郸,而区区六城似乎太少了些;三则长平之战后,赵已无力再战,旦暮且下。

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年)。

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

王陵伐赵不利,损兵折将,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领兵。但白起这次却不愿意了,因为白起觉得伐赵的时机已错过了。

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白起的分析应是中肯的。但秦王恐怕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白起是因为之前范睢谏言罢兵,还在闹情绪生气,自己命令不行,就让范睢去劝,也相当于给白起一个台阶。

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作为百胜之将,明知此战不可胜还要强行出战,白起自是不愿意的。到底是为了名声,还是赌一口气?这就不得而知了。

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

秦王只好作罢,另选王龁代王陵。

乃以王龁代王陵。

结果却如白起所料。

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

白起闻之,以此向秦王说明自己不是不想出战,而是如自己分析的一样,此战必败,任谁也一样,不听我的计策吧,才有此败。

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

秦王闻之,非常愤怒,怕是要把战败归因于白起的赌气。

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

白起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至此,结局已注定。

杜邮赐剑剧照

范睢此人,虽睚眦必报,但在此过程中只是起了助推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白起的战力太强,战绩太怖,白起一旦与秦王意见相左,甚至有隙,不能为用,终将难容于秦。

因为如此其人,即不能为秦王所用,且有怨愤,岂能用于他人,想想都觉得恐怖,怎能安睡?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世上再无此人。这就有了最开头的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6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