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略,明察动机,巧施计谋,善于

鬼谷子在其《摩篇》里说:“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这句话的意思为:古代善于揣摩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就一定可以钓到鱼。

01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鬼谷子举例说:在“揣摩”之后,要适当地离开对方,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办成了事,却不会留祸患。

案例一:

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己的富贵。好像一群狗在一处,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上的黄金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攻击秦国了。

通过以上的例子说明,只要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投其所好,又激发其内部矛盾,让其自取灭亡,比耗费自己的人力物力,而又胜负难料要强百倍,所以范睢懂得这个道理,用极小的代价避免了天下贤才武士对秦的合攻。

02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在此处“揣摩”对方,而要在另一处,观察对方表现,顺应事物规律,使我方“揣摩”能在对方应验,则办事无所不成。

案例二:

郑武公决心讨伐胡人,却将自己女儿嫁胡人为妾。有一次问群臣说:“我想用兵,可以讨伐哪个国家?”关其思说:“胡人可以讨伐。”郑武公于是杀了关其思,说:“胡人是我兄弟之国,你说可以讨伐,是什么道理呀!”

胡君听到这个消息,认为郑国是亲密盟国,不再防备。郑武公因而突袭胡人,尽取其地。

郑武公利用胡人的松懈,瓦解了他们的有效防备,出其不意,以快制胜。事情的成功固然因为胡人心理松懈,也是因为郑武公善于揣摩对手心理,布设诱饵,放了个烟雾弹。

03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已的主张;主办事,最困难的就是必办成功。

案例三:

晋朝祖逖和石勒的将领桃豹等,互相对阵四十多天,祖逖的粮食快吃光了,于是用米袋装了几千袋土,派一千多人运上东台米库贮藏。又命几十人挑担真正的白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停在路中休息,敌兵追赶上来,就弃担逃走。

敌人抢去了食米,认为祖逖的人都吃得又好又饱,战事必旷时费日。石勒于是以几千头驴,运粮供给桃豹,以备长期作战。

祖逖得到这个消息,秘密派遣韩潜和冯铁等,于半途汴水附近击灭他们,掳获石勒的粮食,桃豹于是只好趁夜撤退。

在这个案例中,祖逖要想骗过对手实际是非常困难的,大家都是沙场劲敌,也许都知根知底,稍有小计谋是很难骗到对方的。

所以祖逖必须谋划细致,考虑周到,而且要假戏真做,不能留下一点蛛丝马迹,不然事情败露,仅有的一点粮食就荡然无存,也必然加速失败。

04

“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所以,圣人所施用的“摩”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运用不当。

案例四:

宋朝狄青任巡州指挥使,党项人侵犯边塞时,新招募的万余军队虽然打着万胜旗,却还没受到完整的训练,因此遇到敌人就败阵下来。

过了几天,狄青把万胜旗全部给虎翼军,派他们出去作战,敌人远远看见旗帜,以为是往日的新兵,大为轻视,就率全军一路追赶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了。

狄青打败仗不心灰意冷,抓住对手求胜心切的心理,巧使计谋,让骄兵必败,从而维护了自己的荣誉,也让自己获得了信心。如果他不会应变,就不能诱敌深入,就难于给对手以沉重打击。

05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揣摩心理,明察动机,巧使计谋,善于应变,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学习的道理,只要不是处心积虑地干坏事,可以让办事效率提高,人际关系和谐,相互合作顺利,完全是一件大好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5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