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灭霸杀神白起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开始大举东出,一时战事频繁,遂造就了一代名将白起。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各国共战死约两百万人,而在白起指挥战役中被杀的据二分之一:伊阙之战消灭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杀军民数十万,华阳之战斩首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15万,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仅这五场战役,白起消灭敌军就已超过百万,真可谓战国“灭霸”矣。
白起早年跻身军旅,以“善用兵”闻名。公元前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与向寿等一起率军进攻韩国,先后攻克武始、新城等地。次年,韩、魏组成联军反击秦军,韩国以公孙喜为将,魏国以犀武为将,准备进攻占领新城不久的
此时,韩、魏联军集结24万大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而秦军仅有10万,双方兵力十分悬殊。经丞相魏冉提议,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左更,迎战联军。
白起认真分析敌情后,发现联军中魏军兵力远远超过韩军,但韩军战斗力却强于魏军。韩魏两国虽结成联盟,但在谁先出战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双方都想保存实力:魏军认为新城为韩国之地,韩军应该首先出战;韩军认为魏军人数众多,魏军应该首先出战。
白起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利用敌人的矛盾,采取各个击破、避实击虚的策略。他先布下疑兵,声东击西,牵制韩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袭击并一举歼灭魏军。韩军闻魏军已破,军心大乱。白起又趁机挥师击韩,“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俘虏韩军大将公孙喜,杀死魏军主将犀武,并夺取了5座城池,令韩魏两国被迫割地求和,白起因此被秦王升为国尉。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封白起为大良造,令他出兵魏国。白起出兵后,连克魏国61座城池。次年,又占领魏国军事重镇垣城,继而攻下韩国重镇宛城,获得了中原重要冶铁手工业中心,为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年,白起奉命率秦军主力向楚国发动攻势。他利用当时楚国国内政治黑暗、人心不稳的弱点,率军长驱直入,包围楚都门户、别都鄢城。鄢城城高池深,秦军久攻不克,白起下令筑坝蓄西山长谷之水,引水灌城,使数十万楚军主力伤亡殆尽,遂拔鄢、邓等5城。次年,白起挥师乘胜追击,克楚都郢,焚毁楚先王宗庙,楚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由此,楚国国势一蹶不振,白起则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年,魏人范睢入秦为相,他向秦王建议,在军事战略上应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不应舍近攻远,秦昭襄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前年,秦昭襄王令白起攻打韩国,歼敌5万,得城5座,夺取晋南大片土地。公元前年,白起又率军攻占韩国野王,完全截断了韩与上党郡的交通。韩桓惠王极为恐惧,遂遣使入秦,表示愿献出上党郡换取与秦停战。但上党郡守冯亭拒不服从,将全郡17城全部献给赵国,由此引起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年,秦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上党,赵将廉颇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采取坚壁清野方针,退守长平,坚垒不战,相持3年之久。后赵孝成王迫于后勤压力,并在秦所散布流言的挑拨下,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赵括一改廉颇作战方针,率军出击。秦王则暗遣白起为统帅,王龁为副,并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正面诈败诱敌,另派两路伏兵插入赵军后路,将赵军主力40余万人包围。秦昭襄王得到赵军被围的消息,亲自来到河内,下令赐民爵各一级,征发国中15岁以上男子全部到长平,参加堵截赵国救兵和粮道的战斗。
九月,赵军被困46日,士兵疲乏饥饿,人相食。赵括率军突围不成,反被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迫投降。白起下令,除赵军中名幼弱兵士准予回赵国外,其余一律就地活埋。这次战役坑杀之残忍,在先秦史上空前绝后,至今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不时发现有簇头、戈头、枯骨等,可能就是长平之战的遗迹。
长平之战后,赵国受到极大削弱,白起领兵乘机攻占上党郡周围大小城邑,并准备一举灭赵,此时的赵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赵王请燕大夫苏代携重金赴秦,以利害关系离间范睢与白起的关系,范睢深以为然,遂向秦昭襄王建议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并下令白起班师回国。白起眼见坐失灭赵良机,气愤填膺,遂称病不出。
白起撤军后,赵孝成王立刻毁约,不仅没有将6城送给秦国,还派虞卿去齐国活动,准备联齐抗秦。秦昭襄王见长平之战并未使赵国屈服,遂于公元前年九月令白起重新攻赵。白起审时度势,对秦王说:“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白起还以病相辞,表示不能出征。
秦昭襄王对白起的这番见解听不进去,一意攻赵,遂改令王陵为将,兴师伐赵。王陵首战即败,秦昭襄王再次令白起出阵,白起仍以病相辞。秦昭襄王又派范睢前去劝说白起出阵,白起还是托病不出,表示实难从命。秦昭王只得改派王龁为主将,前去接替王陵。
王龁率军围攻邯郸八九个月之久,由于秦国残杀降卒,激起赵人义愤,赵国军民团结起来顽强抗击秦军的进攻,使秦军损失惨重。见此情景,秦昭襄王只得亲到白起府邸,劝其看在自己面上勉力出山,但白起不为所动,反而再次向秦王陈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希望他能收回成命。秦昭襄王恼怒之下,以死相胁,但白起仍死不让步,他说:“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秦昭襄王至此已被气得失去理智,当即下令免去白起之职,贬为士兵,迁往阴密,又因白起正在病中,一时没有动身。3个月后,援赵楚魏联军在邯郸城下重创秦军,秦军大将郑安平降赵,主帅王龁率残部逃归,秦伐赵之战彻底失败。消息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令他即刻迁离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而行。不久,秦昭襄王又派人持剑追到杜邮亭,勒令白起自刎谢罪,白起临死前仰天自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他想了想,随即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死后葬于杜邮亭附近,因其“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秦始皇即位后,封其子仲于太原,以表对白起的追思,由此还引发了一桩公案,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否为白起后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