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为什么非死不可
战神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纵横沙场三十余年,大小战役七十多场,无一败绩,简直就是行走的战争机器。而且与他的前辈以及同时代的名将不同,白起打仗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城我要,但是人我也要杀”,什么“穷寇莫追”,那都是因为敌人跑得快,纯粹追不上。
据说,整个战国期间一共战死两百多万人,白起一个人就干掉了二分之一,因此,他也被称之为“人屠”!
可以这样说,秦昭襄王能干掉六国的军事主力,打残他们的基本盘,奠定秦一统的基础,使秦帝业有成,白起的功劳至少要占一半。
《风云战国之枭雄》,苏可饰白起。伊阙之战,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人,使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扫平秦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淹鄢城,破郢都,焚宗庙,消灭楚军主力数十万,迫使楚国迁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余万人,重创赵国主力,使得战国后期唯一能单独与秦国对抗的诸侯国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这些还只是白起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所消灭的敌军力量,还不包括他征战沙场三十余年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所取得的战绩。
所以如果说秦孝公是因为商鞅变法而使秦国变得强大,从而有了角逐天下的底蕴,那么秦昭襄王便是因为白起的征伐不断而使得秦国有了蔑视列国的底气。
但为什么战功赫赫的武安君,秦国的定海神针,杀神白起会落得最后这样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秦昭襄王又为何非赐死白起不可?
白起决定坑杀赵国降卒。明面上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范雎,范雎因此向秦昭襄王进谗言,于是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
白起是军事上的天才,他在战争的指挥上堪称无懈可击,逢战必克,逢敌必胜,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水平只能说差强人意。
本来长平之战后,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议携余威乘胜追击,一举攻破邯郸,灭亡赵国,但是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过高,灭了赵国后在朝堂上的位置超过自己,于是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接受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以休养生息。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于是白起不得不撤兵,眼睁睁地看着灭赵的良机错失,因此跟范雎多有间隙。
范雎是什么人?那可是睚眦必报的主,“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说的就是他。作为秦庭的丞相,秦昭襄王最信任的人,他的一句话有时候能顶得上旁人的十句话,因为自古离君王身边最近的人往往最能左右君王的决定,不信你看赵国的郭开,凭一己之力就能灭了战国的两大名将,所以范雎的立场很重要。
面对白起的怨愤不满,范雎表面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一找到机会就使劲地给白起下绊子。
范雎与白起。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整,秦昭襄王决定攻打邯郸,力求一举灭亡赵国。但时不我待,机会稍纵即逝,正是这短短几个月的空档期,对于秦国的士兵来说,由于刚刚结束了长平之战,还没缓过劲就又要打仗,对于他们来说是排斥和反感的,再加上不是白起领兵,秦军的意愿性并不高;而对于赵国来说,这一仗事关生死存亡,胜则活,败则亡,再加上长平之战之后,赵人对秦人恨之入骨,因此上下一心,所以战争的结局就可以预见。
虽然白起在开战之前就对秦昭襄王说过:“邯郸不易攻下,邯郸内的赵军肯定会死守,而其他诸侯国的救兵也陆续达到,他们对秦国的怨恨都很大,所以士气高昂;其次虽然在长平的战场上秦国消灭了赵国的军队,但秦军伤亡也很大,国内兵力空虚,现在要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赵国的首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必败,所以这个仗不能打”。但是秦昭襄王固执己见,坚持出兵,结果果然如白起所言,秦军大败而归。
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责任却要落实到人。
面对邯郸之战失败的结果,这个时候的白起不明哲保身,反而主动去触秦昭襄王的眉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不是在秦昭襄王的伤口上狂妄的撒盐吗,本来秦昭襄王就因为打了败仗而心情不好,闻听白起此言简直是火上浇油。范雎一看,“嘿,这不机会就来了嘛”,于是他对秦昭襄王说,“都怪白起那厮,三番五次违抗王命,要是白起领兵出战,也不至于如此。”
秦昭襄王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你不但违抗我的命令,拒不受命领兵,还对我冷嘲热讽,这口锅你背定了!
于是白起先是被秦昭襄王赶出咸阳城,后直接被赐死于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于杜邮。所以白起之死,不是因为范雎的进言,最根本的原因是秦昭襄王自己想杀了白起。
邯郸之战导致秦昭襄王的个人声望严重下滑,而这个时候白起却对此幸灾乐祸的予以置评,这对于秦昭襄王在秦国军队的影响力,在老秦人心中的评价,可想而知。所以只要武安君白起这个人还活着,就相当于时刻提醒秦昭襄王他的失败。
而且白起太完美了,除了政治素养不够,其他地方基本上找不到一个缺点。对外征战,战必胜、攻必克,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白起领兵,都不愿意跟他交手;而对比白起取得的胜利和秦昭襄王在邯郸之战的失败,他的名望更是一度成为秦王之下第一人,这从死后百姓都很同情他,自发为他建祠祭祀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这样一个没有什么缺点的优秀将领,既能打,又得民心,还对他心怀不满,他不死谁死?今天你能因为心怀不满而不听我的命令,那明天你能干嘛?简直想都不敢想。
于是秦昭襄王下令让白起迁出咸阳城,后更是派使者赐死白起,什么“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不过是找个理由而已,你看不是我要杀他,而是他不服气,有怨言。
用儒家的话说,这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用法家的话讲,这就是“规矩”。臣子会犯罪,但君王永远不会错,即使错了,也要有人背锅才行。
所以白起非死不可吗?当然不是!而是秦昭襄王想让他死而已。
白起有大才,但如果这种才华不能为自己所用,为秦国所用,那就只能毁灭他,假如白起顺利离开秦国,不管去哪一个诸侯国,那对秦国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前车之鉴,助力秦国崛起的人才,如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全是其他诸侯国弃之不用而来到秦国,才能使得秦国强大,所以既然留不住,那就毁灭吧,因此白起非死不可!
武安君之死,死于政治。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韩信非死不可吗?当然!只要他活着,刘邦的椅子就坐得不安稳;
岳飞非死不可吗?当然!只要他活着,赵构的位置就坐得不安稳;
于谦非死不可吗?当然!只要他活着,明英宗的位置就坐得不安稳!
所以白起不能不死,不得不死。
也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起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他却不能明言。
不说,死的只是一个白起;说出来,死的可能不止白起一人。
因此白起才会在临死前说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你看,他在临死的时候还在给自己找理由,给秦昭襄王找台阶,所以他死后,才会“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
假如你穿越回战国,成为白起,在接到秦昭襄王的诏令时你会怎么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