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不可怕,但也要防万一
体检时发现有胆囊息肉,好象是挺普遍的事儿,
反正不疼不痒,啥感觉也没有,不用管它也罢。
胆囊息肉确实没大关系,但有个万一,
还是有极少数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什么情况需要小心——
翕子采访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郑亚民,告诉您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嘉宾卡片
郑亚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学者。善长微创手术治疗胆囊、胆管结石肝癌综合治疗;一日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手术及微创治疗腹腔镜脾切除、部分脾切除治疗脾脏病变。
胆囊息肉又叫“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息肉”,它其实不是一种病,是多种疾病。
它是胆囊壁上生长的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来的象“息肉”一样的病变。
郑主任说可以把它想象成山洞洞壁长出来的钟乳石。
我可不想“想象”。
我关心的是胆囊息肉到底有没有危险。
郑主任告诉我们,大部分胆囊息肉是调皮的“好孩子”,
又称为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结晶、组织发炎后隆起、胆囊囊壁受到刺激后增生等情况下形成的息肉,都他们很少发展成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
但有少数“坏分子”叫肿瘤性息肉,比如早期胆囊癌、腺瘤等。
这些恶性肿瘤是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最终会严重危及健康的,需及时治疗。
少数坏分子,到底是多少呢?
其实翕子觉得概率不重要,在统计上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在自己,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我们必须严防死守。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掉一个。”
其实,我们的医学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快来听听——
先说说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胆囊息肉吧
最容易得胆囊息肉的年龄:40到50岁。
最容易得胆囊息肉的性别:男性。男性发病率比例是女性的5倍。
最容易得胆囊息肉的饮食习惯:高脂饮食。
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体型肥胖、有脂肪肝、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也升高,那你得胆固醇性息肉的风险大大增加。
胆固醇类的息肉占到80%,一般都是胆固醇结晶造成的,这是极少会癌变的。
还有20%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很大,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情况可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及早治疗。
怎么知道胆囊息肉是“调皮的孩子”还是“坏分子”?
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胆囊息肉的大小,一个是增长的速度。
B型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医疗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
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药物治疗就可以,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5-10毫米的胆囊息肉,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1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如果不是增长速度很快,也不用担心。
超过10毫米,还是要听医生的话,采取治疗手段了。
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超过2毫米,这是一定不能忽视的。
少数胆囊息肉有癌变的可能,虽然比例很低,但“坏分子”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发展成胆囊癌。
癌变的过程非常隐秘,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很难及时发现。
所以如果医生建议您治疗,您最好别自以为是。
等到出现症状,可能已经晚了。
而且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差,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一旦失去手术机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胆囊息肉一般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息肉体积比较大,或增长过快,您要及时就诊了。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都可以就诊,一定要尊重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江大浪都过来了,胆囊息肉这个小河沟,咱们千万别翻船。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