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该是一个沉静的冬天
福贵导读:
入冬了,寒风仍旧在给树木“剪枝修叶”,我们也一直忙着秋收和给土地“剪枝”,清理干枯的玉米杆、丝瓜藤和霜降后才肯停止结果儿的西红柿藤,挖起地里丰收的大白菜、地瓜、萝卜,摘下一个个大葫芦,抱到院子里晾晒,去皮……
北京城的喧嚣浮躁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田老师带着我们,在这片“田原时光”中,浸泡在春夏秋冬气候风物的流转里,感受四季之神的变化之手,风气,阴阳,冷暖,感受身体在岁月迁移中的微妙改变,回到古人的“生活频道”,阅读《内经》,完成一篇篇新的访谈。
心生欢喜时,就想捧出片段愉悦,和知音分享。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编辑中的,即将在年出版的田原老师的新书选摘:《秘方中医·我身轻轻》(暂定名)。
新书,希望每一天阅读,都是一日禅修。
这个冬天,让自己安静就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冬三月,我们和炉子学习睡觉、生阳
冬三月,书院地热取暖,我们自己用锅炉烧煤,烧好的热水,在水泵压差的推动下,在地板下盘绕的管道中循环生热。冬天的时候,水泵和水管,就像书院的心脏和血管,给这座将近五百平的小楼,输送温暖。
冬天夜长,下午五点多,太阳就落到山后去了,没有“夜店”的山区,夜来了,就黑得很彻底,人也融进黑夜,唯有天空之上,以北斗星为中心的璀璨星群,漫天散落。将炉膛添满煤球,关好锅炉的每一个风口,调小烟囱的开关,氧气的消耗降到最低。北方叫“封炉子”。封好的炉膛,不过两尺见方,里面装满煤球,却能足足烧上十四五个小时还有余火。
天睡了,炉子睡了,人也回到屋里,看看书,上上网,身体的炉膛也准备“封上”,人也该睡了。
天光亮起,温暖回到大地,把生命从夜的寂静中唤醒。调皮的鹅老二再次成功“越狱”,跳出鹅圈,跑到房前嘎嘎叫唤,抗议为什么还没早饭;狗儿大雄用尾巴花样敲着落地窗,不许我们赖床;麻雀结伴滑到院子里,捡食菜地里的草籽;喜鹊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寻找可口的食物……
《内经》讲,冬三月,人们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实生活在这里,太阳升起落下,身体都能够感应,哪怕厚厚的窗帘挡住了阳光,“神”也会不自觉的清醒,就像大鹅、小狗、麻雀,没有人叫它们起床,但是太阳光出来的时候,它们自然就醒来,觅食去了。太阳的光热,像魔术师的手,用无形线牵引悬空飞舞的拐杖一般,牵引着我们的身体。
早起第一件事,是帮锅炉“新陈代谢”,掏出炉底闷烧了一夜的煤灰和焦炭,炉膛腾出大量空间,痛快呼吸,充足的氧气,让炉膛里的余火欢快的飙升起来,再补起新的煤球进去,新的一天,就从生火开始了。
处理好炉膛,短暂的活血生阳,让我们身体里闷烧的火种也蠢蠢欲动,跑到卫生间给身体“解封”“推陈”,再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白粥,配几块腌制的生姜,微微汗出,通体舒畅,完成身体的“生阳”。
2
冬寒来了,你有没有封好身体的“锅炉”?
生活是造物者留给人类的一本巨大的启示录,是“禅”的发生之处,所有困惑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关键是愿不愿沉静下来,把时间都留给生活本身,心无杂物的阅读,学习,贯通。
每天烧锅炉,才发现,从一个锅炉竟然能读懂人体、读懂生命,真妙!
《内经》告诉我们:“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当冬气降临时,大地和万物生命与之相应的那个变化,叫做“藏”,冬天的养生,就是养“藏”,烧锅炉的时候,才懂得,“养藏”,就是要封好身体这座“炉膛”。
寒冷会让新陈代谢变慢,这是必然的事实。在漫长的冬天里,身体借不到“天力”的温暖之气,又要保证五脏六腑有足够的温度运行,人才能活着,这是我们的身体所面临的难处。
身体是“神”的容器,“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者,天地及诸身。”如何帮助身体“容器”在不同的季节里减少伤害,减少负担和阻力的运行,这是古时候的中医,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事情。
没有了身体这个容器,生命发生、变化的能量就没有了盛装和运行之所,就像没有了电脑,没有显示器、CPU、硬盘……程序也将不复存在,而程序,就是电脑的“神”;天地间那个生生不息、生化不止的能量,就是我们生命的“程序”;电脑的运行需要电力,人体的运行需要温暖。
冬天,大自然无法再提供充足的温度,寒冷的空气还不断在消解身体的温度,除了增加衣物,我们还能怎样为身体增暖?靠吃大量食物补充吗?食物也需要脾胃的消化,脾胃需要温度才能更好的消化食物,但脾胃的温暖又从何而来呢?
古人给出的答案,就是“养藏”。如何去藏?我们从封炉子的体会中,思考一个“藏”字:
秋天的丰收,是给炉子添煤,冬藏,则是完全关掉炉子的风口,调小烟囱的开关,消减更多欲求,欲望就像火焰,燃得越高越烈,消耗也就越大。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长夜寒冷,不旦得不到能量,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睡眠,也是对炉膛的封藏。我们的炉膛,装满一炉煤大概50斤,封上炉子能燃烧十几个小时,如果把风口全部打开,这个时间差不多要缩减一半,所以“养藏”。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为什么冬天要多待在温暖之处,要多穿衣物保暖呢?从炉子就能看出,这也是一种“减耗”,炉膛由生铁铸成,导热很快,但是你会发现,即使炉膛内烈火燃燃,轻触炉身,也不会体会到与烈火相应的炙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界的寒气,不断在消解里面的火热,密封越差的锅炉房,火热被消解的越快速,为了尽可能保护身体里的火种,让它燃烧的慢一点,久一点,王冰会告诉我们“宜居深室”,而且不要让自己大量的出汗,让寒冷之气,夺走身体更多的阳气,出汗太多,想藏,也藏不住了。
3
奋斗之前,你的心脏升级了吗?
锅炉热水的循环,依靠的是循环泵,原理是控制进水和出水的压力差,让水在双向水管里实现自循环,简单理解,就是将锅炉里的水调动上来,推进水管,循环回来的水进入锅炉重新加热,再被循环泵调动上来,如此往复。那么在人体里,没有人工安装的循环泵,这个循环的动力,由哪个脏腑管控呢?是不是心脏呢?
董草原这样理解心脏的功能:心脏是万里油管的输压泵。我倒认为可以再加上“循环”两个字:心脏,是万里循环油管的输压泵。这个理解,西医对心脏作为人体“血泵”,推动人体动静脉血管儿的循环,在道理上是相通的。
一条万里长的循环油管儿,如果没有超强的泵力,想将油推送万里,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锅炉,一间五百平的房子,没有相应功率的循环泵支持,热水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曲折循环,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越大的房间,水管越长,需要的泵力也就越大。
董有本说:现在的人,没有几个人心脏是没问题的。这是他在几十年临床,几万病人身上观察到现象,但是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去理解和剖析他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现在人的心脏怎么了?
或许这是一个角度:现在人为了实现梦想,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不断拼搏、奋斗,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有没有考虑到,他心脏的泵力在哪个水平上?五脏六腑的配置,能不能够应对这种超负荷的付出?如果买了一千平米的房子,用的却是六十平米房子用的水泵,即便煤火和水都充足,但是要怎么应对多出那九百多平米的供热要求?
这就好像一台洗机,它的功率摆在那儿,说明书上写着承重是三斤,装四斤衣物,勉强还能转转,装了七八斤,连转都转不动了。
一般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在左右,像法拉利、保时捷一类的名车,转速超过转,一般的汽车厂家,会为汽车设置极限内的自动断油,为的是保护发动机。有一些改装车,转速远远超出表盘,达到,可以说,这是对汽车的一种升级,但是我们的身体,在要扛起更大负荷和转速的时候,升级了吗?
4
为什么人不会飞?
“阳生则井寒,阴生则水暖”,这是《素问》“主编”王冰对阴阳在天地间“升降出入”四种变化的注释:夏天阳气上升,地下的水是寒凉的,到了冬天,阴气上升,地下的水是温暖的。同样的解读,还出现在后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作者彭子益举的例子是:冬天时,井下工人都是光着膀子的,说明冬天的时候,地面上虽然冰封寒冷,但地下反而十分温暖。
王冰对《素问》的解读,很多都基于对自然现象和生活里的“物理实验”:“以物投井,叶附空中,片片不急,而生气所在也。”把叶子扔到井里,叶子翩翩下落,而不是嗖一下就掉下去,这就是因为有从下而上的生气的力量在托着叶片,才让它不会急速下沉。
“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泻”,比如一个喝饮料的吸管,在里面注入水,然后用手指堵住一端,把它悬在半空中,即便吸管的另一端是敞开的,里面的水也不会流出来。
其实这都是孩子们小时候玩儿过的游戏,喝汽水的时候,用舌尖儿顶在吸管上,饮料就被吸在吸管儿里,下不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古人的理解是,因为堵住了吸管的一端,导致吸管的气只有升而没有降,如果按照现在的物理解释,就是空气中的压力,将水“压”吸管儿里,另一端又被堵住,水流不出去。这是两种语言,但道理却相通。
就是因为“无生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小口径的空瓶子,如果用大量的水去灌,会发现水很难灌进去,这就是因为瓶子的气,被水的冲击堵在里面,没有入气,就没有出气,瓶子里的气和水就形成了对抗关系,这都是古人做的物理实验,为了是验证在自然界中,气没有了升就没有降,没有出就没有入,只要含有这种升降出入的气息,就是“生化之器”,是能够生长收化藏的“器皿”,“形为之器”,人的肉身,就是这样一个器皿,对于太阳系来说,地球也是这样一个器皿。
生命来源于自然气机升降出入的变化,这是古人的语言,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其实也是空气中自然存在的“对流”现象。
空气对流: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受冷的空气下降,这也是热气球的原理。而我们忘记了,处在这样的热升冷降的空间中的人类,其实也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否则是什么样的能量让我们能够站力、走动、奔跑起来?
做一个闹着玩儿的假想,如果有一天,人体内产生的热量,达到了能让热气球飞天的热比例,那么人同样可以飞天。
让人不能飞天的,大概就是四季循环中,秋天时,寒气来临时的“沉降”力量,这是和热气球这种单向热能完全不同的。
还记得大概十年前,第一次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似乎可以意会,但又不可想象,“圆运动”到底是种什么样的运动?其实不管是“圆运动”还是“升降出入”,都是一种对自然界意象的表达,近现代物理学几百年来在探索中发现了空气对流、热运动、量子理论……这些看上去高高在上的“专业学问”,回到生活中才发现,原来西方学者和中国古代的智者,是在用不同的语言和视角,描述自然界里的同一种现象——生命存在的原由和意义。
唯有生活,能让东西融汇,古今贯通,因为大家都是地球人,几千年来,甚至更久以后,都生活在臭氧层保护下的这片天空和土地上,见识着自然界同样的景象变化,感受着这种变化对生命、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别无他路。
5
生命需要“出路”,更需要“出入”
生命需要“出路”,更需要的是“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这是《内经》留给后人的警示。“出入”,是启动“神”的机关,没有了出入,生命得以生化的那个神机也就灭亡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这个“出入”在人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小便,董有本的小药丸作用于人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小便量的增加。
出入是为了升降,升降是为了出入。有升无降,不管这个上升的路线有多长,终究要走到终点。
就是因为宇宙间有这种“升降出入”的循环体系,才有四季轮回,草木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黄帝问歧伯,这种升降出入的变化有终点吗?歧伯回答:“不生不化,静之期也。”直到什么时候,没有生也没有化,静到极致,就到达终点了。
黄帝又问:没有了升降出入,真的就没有生化变化了吗?
歧伯说:“出入废,而神机化灭,升降息而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一旦天地间这种升降出入的循环机制有那么一天变化了,或者说静止了,这种生长壮老已、生长收化藏的生命规律,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说叶片落到井里,因为有上升的“地气”托着它,让它不能迅速沉落下去,吸管因为堵住了一端,里面的水都不会掉落,那么世界万物,一定都是禀自然界这种升降出入之气能发生、变的,人自然也是如此。
而且中医通过很多具体的方法、方药,在人体内实现着这种升降出入的调节。如果董有本的药不能解决一个升降问题,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他所说的“止疼药”,吃上以后,会有脊柱和两侧腰窝温暖的感觉,然后就是大量的小便。他首先解决了升的问题,才能解决降的问题,因为有升才有降。这是他的秘方关键。升降的问题解决了,出入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才有了大小便的“卸货”。
人的下半身寒凉,腰腿,胯骨,屁股蛋儿……都是因为阳气没有降下来,阴气没有升上去,心肾不能相交,说的这么回事儿。但说到具体上,这应该是“肺”和脾胃的责任,尤其是脾胃的责任,因为中焦堵了,想降也降不下来。
董有本解决的恰恰就是“升降出入”问题,从“出入”入手,解决了出入,也就解决了升降问题。
为身体剪枝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邵雍《观易吟》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王冰解读这句话,用一个词:“器者,天地及诸身。”身体是收纳生命能量的的“器皿”,这个生命能量,是个“变量”,随着天地的升降出入,不断发生变化,它是天地神机注入其中的那个“生命动能”,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脏腑都是“神器”,家里的古董花瓶,每天还要爱不释手的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