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贾银台追忆当年宣传队
绝
对
文
学第39期(总第期)
追忆当年宣传队
文/贾银台
六七十年代,文革尚未结束。无论城市乡村,厂矿企业,文艺宣传队盛行,大有如火如荼之势。我们村村大人多,人才济济,自然是捷足先登,当仁不让。加之村革委会的主任也酷爱文艺,在周边村庄还没建立之前,便率先成立了有约三十名成员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分演出和乐队两个大组。演出组大多是从相貌堂堂、眉清目秀的男女青年中选就,乐队则是由有爱好丝竹锣鼓的人员中挑选,优胜劣汰,全是高手。先说乐队,分文武两场。文场即由板胡、笙、二胡、横笛、大缸(相当大提琴)组成,由‘板胡王’朱计台领衔,此人原在北京武警部队文工队,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退伍返乡,懂乐理,会识谱写谱,板胡拉得呱呱叫。由于他性格刚直、要求严厉,除负责乐队外,还任整个宣传队队长。除此之外,笙,二胡,横笛也是经过单个考察选出的乐手。武场即鼓板、大鼓、小鼓、大锣、小锣等组成,由号称‘顽固(鼓)’’何国良领衔。文武场合在一处,鼓乐齐呜,声音震耳欲聋,在当时周边农村是无人比肩,无人企及的。演出队都是青一色的年青人,个个朝气蓬勃、英姿飒爽。排练节目个个争先,不知疲累。当时时兴小节目,即歌舞、表演唱,对口词、舞蹈,武安快板为主,间或排演一些样板戏选场。一场演出下来,也使人赏心悦目、翘指赞扬。我的长相真是其貌不扬,按常规是没资格入队的。只是因为肚里多了些墨水,又因为是演反派人物的合适人选,所以被破格录用了。演歌舞没有我的份,但演“坏蛋”还非我莫属,记得我扮演特务、地主李三刀,特别是《白毛女》选场中扮演穆仁智,没有专业服装,队里凑了一顶瓜瓢帽、一件长袍、一副眼镜,自制了一撮山羊胡须,一把算盘,即把我“全副武装”,我认真把握剧情,揣摸人物心理,演得还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在当时还受到队内外的夸赞和表扬哩。除此之外,整个演出的开场白和报幕词均由我撰写,誉为导演助理也不为过。正因如此,我便有了比其它队员的自由,演出之余,我就能破格去动动乐器,拉拉二胡,不成想玩者无意,听者有心,板胡王队长说我耳音好,节奏感强,便正式调我到乐队拉大缸,后来又拉二胡,成了乐队一员干将,至今和二胡结下不解之缘。日久天长,我们的宣传队日益成熟,名声大振,当时的人民公社,也把我们当作名片,不断派我们到一些厂矿企业和村镇慰问演出,收茯颇丰,全队个个兴高采烈,“乐不思蜀”。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六九年三月十六日,全县文艺调演,我们理所当然地被推举为农业战线代表出席。首场演出,工业局队代表“工”,我们代表“农”,县中队代表“兵”,“工农兵”齐聚一堂,其气氛之热烈,场面之宏大,至今难忘。当时的县革委会领导,文艺口的领导,县剧团的领导和导演,县文艺界的名人,都坐在前排,出席观看。我队第一个节目:开幕曲气势恢宏,紧接着大型歌舞《东方红》,歌舞《草原女民兵》《北京的金山上》,独唱《贫下中农热爱毛主席》,对口词《苦莱汤》,武安快板《夸夸我家赏泉庄》......整场演出经丝入扣、结构紧凑、迭宕起伏。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航手》的歌声中结束。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催人老,转眼五十年。但这段有趣的经历,却永远抹不去,久久,久久不能忘怀。作者简介贾银台,昵称映潭,河北省武安市人,年出生,从教35年,现退休赋闲。酷爱文学,涉猎音乐、美术,偶有文字被推于网络。不求名利,只为消情逸趣。
贾银台本平台推发作品★写春联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
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精品小说(推发优秀的短篇小说,原则上不超过字。如遇优秀的中长篇,平台可以考虑以小说连载的形式推出)精美散文(原则上不超过字的美文)诗歌精选(推发50行以下的现代诗,古体诗要确保三首,以防字数不够原创通不过)美文赏读(欣赏平台推发的优秀文章,评论文艺创作倾向、动态)专题报道(采访文学艺术界重大活动、推发优秀的作家、诗人先进事迹)想到就说(推送有的放矢的言论、杂谈、小品文)等栏目。
三、投稿要求:1、本文学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3、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