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冀商史话31一碗羊羹竟然能挑起

羊肉汤

“冀商史话”31:

本文节选自花山文艺出版社年11月出版的《冀商典藏》一书“第三章冀商文化”,本文是其中的“第八节舌尖上的文化味道”前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河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同时兼收并蓄国内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在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遗址,挖掘出了许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组器物,还有固定的大量储粮窑穴。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与堆积的大量食物,证明在当时河北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中出土的猪、羊等家畜骨骼已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据考古证明,当时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并创造了相应的陶瓷酒器。这是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河北开始出现烹饪技术。《古考史》云: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从那时起,河北人民结束了停留在几十万年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开始向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过渡。

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河北饮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炊具、饮食器具已不再由原来的陶器一统天下,青铜制成的饪食器在上层社会中已成主流,烹调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驴肉火烧

夏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河北已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到了距今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出现了财富不均。奴隶主在当时的饮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国来说,河北是当时较为开化的地区之一,市镇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区域就已经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酿造谷物酒(类似黄酒)的先进技术,在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及其遗址中出土的酒曲残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游牧业在河北境内有了较大的发展。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兴隆的红果,在当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古书上曾称道:燕蓟千里粟,胜似万户侯。《苏秦传》中记载:苏秦曾亲自赴燕国,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谓天府也。其中的枣指的是河北的金丝小枣。畜牧业在当时也很发达,养殖已进入了个体家庭。据考古发现,位居河北中西部的中山国已能养鱼,并开始运用榨滤技术对谷物酒进行过滤,并成功的保存了当时酿造酒的实物。在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的两壶战国古酒,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保存年代最久的酒。农业的发达,养殖畜牧、酿造等副业的兴旺,为烹饪创造了优厚的原料物质条件。

殷周时期,河北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不断发展,为烹饪提供了铜鼎、铜锅、铜刀等炊饮器具,比使用陶器进了一大步。而河北藁城台西村发现的商代漆器残片说明,最迟在商代已出现了漆器,至春秋战国时,漆器已相当精美,漆器中的餐饮具种类也不少。

这一时期,河北的烹饪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烹饪原料的运用,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复杂的变化。从伊尹给商汤的一份食单中即可看出:“……其山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其中所说的冀州、常山都在河北省境内。早在西周时期,幽州就有鱼盐之利。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因有鱼盐之饶,成为渤碣之间一大商业都会。春秋时煮盐业已产生,齐相管仲设盐官专管煮盐业。从《管子》一书看,不但齐有渠展(古地名)之盐,而且燕有辽东之煮。

《东周列国志》有此记载:太子丹有马日行千里,轲偶言马肝味美,须庖人进肝,即所杀千里马也。此菜或煮或炒,均须严格地掌握火候,而当时即能制作此菜,可见烹饪技术已具有一定的水平。《战国策》中有中山君“吾以一杯羊羹亡国”的记载。说的是,当时的中山国与赵国的矛盾很大。一天,中山君命腐夫做羊羹一菜,召宴群臣,因其菜味香浓厚,早被众臣所垂涎。中山君手下的司马子期因没有吃上此菜,愤怒至极,一气之下投奔了赵国,并劝说赵王征讨中山。由此可见,羊羹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

——————————————————————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新年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7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