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武安出了个皇帝老师是谁
邯郸武安出了个皇帝老师是谁
在邯郸武安,武安城内,有一座宋朝元佑年间建立的舍利塔,历经近干年风雨,巍然屹立,挺拨如松。舍利塔,己成为武安的象征。武安城西近郊,有一座七星桥,红石青砖砌筑,桥顶上有七个如白玉圆形石盘,宛如七朵洁净的莲花。七星桥,比舍利塔建筑迟晚,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己有六百年。在武安,城中舍利塔,城西七星桥,均是赫赫有名。
七星桥七星桥西,有一个村,因为出过一位皇帝的老师,而称为太师故里,通称太师村。在武安,只要提起七星桥,便会想起太师村;只要想起太师村,便会讲起一个人,谁呢?明朝皇帝的老师郭资。郭资,在武安,似是家喻户晓。在年由“武安政协文史委”和“武安神钲书院”联合发起的,由民间广泛参予投票推选“武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里,稳居第一,可谓众望所归。
郭资,原为贫民子弟,生于年11月农历22日。生时,传说瑞雪飘飘,清风徐徐;喜鹊登枝,久鸣庭院。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因出生时家贫,连一碗小米都未有,郭资的奶奶冯老太太,拿上武安盛米的“半升子”要去邻家借米,不料在街门口,巧遇闻讯前来道喜的后成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和魏国公徐达。见冯老太太拿着“半升子,”劝回家换个“一升子”亦称“全升子”再去借米。老人言“听人劝,吃饱饭。”冯老太太立即返回家里,将“半升子”换为“一升子”去邻家借了满满“一升子”小米。
明朝太子太师郭资后来郭资,在十九岁走出家门,入南京太学,二十五岁参加洪武十八年己丑科科举考试,金榜题名。随后,又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仕途,一身基本上顺风顺水。出门行走闯荡55年,政治生涯四十八载,直至年月冬腊月逝于北京太师府。当然,朱、徐两人风雪天到郭资家道喜,只是美的传说,似是不可能事情。因为当时,朱、徐两人,正在长江以南征战,忙于军务,不可能在出生之日恰恰闻知,又风尘数千里,跨长江,过黄河,来到邯郸武安。此如赵匡胤生时传说“赤光满堂,香气缭绕”一样,寄于神奇的美好想象而己。
但郭资似是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美好想象,善良愿望。自幼好学,志向远大,聪慧灵敏,奋发读书。少年即取秀才功名,再取举人。十九岁,青春韶华,经考选入南京太学即国子监学习深造。二十五岁,意气风发,参加科举,一举金榜题名。在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的历史上第一批从中榜进士选拨“庶吉士”考试中,又荣幸考中,进入翰林院,观政学习三年。后任户部主事、尚书,又任过北平布政使、北京行部尚书等要职。
那么郭资怎么成了皇帝老师?又是那个皇帝之师呢?永乐皇帝朱棣在年逝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时郭资为户部尚书。明仁宗和郭资,君臣之谊深厚。时为燕王的朱棣举旗“靖难”时,朱棣统兵在前作战,郭资作为北平布政使,负责镇守“大本营”北平,还负有燕王军队“总后勤部长”之责。时作为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由郭资、姚广孝等人辅佐,共守北平。曾经历“北平保卫战”惊心动魄之战斗,两人,有战友之情,亦有患难与共之谊。
北京故宫朱高炽对郭资出色品质、才干、才华学识,早就熟知,非常仰慕。所以,一登基,便以郭资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随后又加封太子太师,辅弼教导护爱于太子。时太子为仁宗长子朱膽基,后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是为宣宗,年号宣德。此应为郭资为皇帝老师之由来,是宣宗皇帝当太子时老师。
能当上皇太子之师,应非常不简单。最基本是品行端正,再是才华出众,三是学问深厚,四是皇帝信任,五是即有资历亦有相当见识。能当帝师,实属不易,亦属荣耀。年11月21日写成(原创)于小雅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1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