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盘点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指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创立者。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史上,其中大一统封建王朝共有十个,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十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他们的开国皇帝都是谁?本期小编就带你来盘点,我国历史上十大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

一、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赢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嬴楚和赵姬之子,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首次完成我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公元前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公元前年,嬴政在平定长信侯廖毐的叛乱之后,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权。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一一秦朝。公元前年,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已“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上,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南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公元前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奠定了我国二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被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

二、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在秦朝建立之后,刘邦出任沛向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结三千弟子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年)率军进驻灞上,按受秦王子婴投受,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在鸿门宴之后,刘邦被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以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刘邦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公元前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陶氾水北岸,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在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茶、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性评侯王,并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修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在“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公元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学家对其多有称赞。

汉高祖刘邦

三、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到公元57年),字文叔,籍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东汉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早年与兄刘縯等率宾客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刘玄称帝后,被拜为太常偏将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与王凤所率起义军配合,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歼灭王莽军主力。在刘縯遇害后,刘秀隐忍伪装,取得更始帝刘玄的信任,旋被派为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被封为萧王后,即拒绝更始召命。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势力,统一全国。刘秀即位之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裁省吏员,多次下诏释放及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的奴婢为庶民,实行度田,检核垦田和户口,旋因遭到强烈反抗而失败。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职权,全国政务通过尚书台而总揽于皇帝;妥善安置功臣,赐其高爵厚禄而不使干预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干政,裁并四百余县,取消内郡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直接管辖军队。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史称“光武中兴”。刘秀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

汉光武帝刘秀

四、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公元年到公元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公元前年到公元年在位),晋宣宗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出生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受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公元年)拜相国,袭封晋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司马炎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布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公元年)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的统一。此后司马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西晋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太熙元年,(公元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

五、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公元年到公元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公元年)至仁寿四年(年)在位,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在掌权后恢复杨氏。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位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杨坚在即位之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订的刑律和制度,使适合南北统一之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公元年),派晋王杨广南下灭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的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余万户。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年间,锐意改锐,功绩显著。但是晚年的隋文帝,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听信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公元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隋文帝杨坚

六、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公元年到公元年),自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公元年到公元年在位),唐朝初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渊出生于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李渊深得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隋炀帝杨广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公元年),出任太原留守。同时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年)得知隋炀帝遇弑后,逼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已,建立唐朝。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晚年的李渊未能妥善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在武德九年(公元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在贞观九年(公元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的皇帝,史学界对李渊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人认为李渊存在深谋多虑,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唐朝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唐高祖李渊

七、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前年到公元年),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公元年到公元年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祖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禅。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者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为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赵匡胤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以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又在统一战争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但白其开始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开宝九年(公元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

八、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年到公元年),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以及元朝开国皇帝(公元年到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之哥。蒙哥在位时,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后受封于京兆。在此期间忽必烈招揽汉族儒士,整顿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围攻南宋的战役,在元宪宗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其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即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至元四年(公元年),忽必烈下诏迁都大都,四年后建国号为“大元”。至元十一年(公元年)命伯颜大举伐宋,两年后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最终在崖山海战中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在统一全国之后,忽必烈相继重用阿合合,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同时接连派兵远征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但多以失败告终,但他抗击海都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叛乱的活动,仍是较为成功的。至元三十一年(公元年),忽必烈病逝,享年80岁,谥号至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出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马可·波罗尊崇其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史学家赞统治“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

元世祖忽必烈

九、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年到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年到公元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年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的统治。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公元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公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群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利,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在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在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在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建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于太孙朱允文。

明太祖朱元璋

十、清朝的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年到公元年)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生于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清太祖怒尔哈赤第八子,母为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天命元年(公元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老四。天命十一年(公元1年),在其父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皇太极在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景德元年年,满、汉、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景德七年(公元年),不断对明朝作战,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钱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的全部城镇。崇德七年(公元年)再次遣军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景德八年(公元年),皇太极去世,时年为52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卒溢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其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总结:

秦朝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嬴政,西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隋朝的开国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北宋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开国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15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