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刘安16岁时受封,密谋叛乱兵败后绝

淮南国都的王宫中,数十人正在竹简上奋笔疾书。

宫外还有着数百个等待传召的方士翻看着祖上或师门留下的竹简,做好充足的准备,随时等待宫中的淮南王唤入其中。

一部鸿篇巨制的诞生,在精神世界里的构建难度,不亚于一个国度、王朝的形成,所以王朝会不断更迭,鸿篇却是寥寥无几,而淮南王刘安,他虽然只是大汉的一位诸侯王,却想完成大汉开国以来,无人做到的一件事:做一部书,前所未有,也奠基千古的书。

但如何冠绝古今,刘安没有经验,他所能想到最笨的办法,那就是集天下才人之智慧,政治家的感悟,佐以人体养生、生活经验的分享,写成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

所以这部书叫做《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刘安子》。

“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

二十多万字,看似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大道至简、没有纸质书的年代,二十万多字堆积而成的竹简,甚至可以当得上一面墙,其中的道理字字珠玑,所以此书成时,西汉朝廷一时之间震撼不已,纷纷向淮南王求书复刻,一时之间长安简贵。

所以爱好文学的汉武帝登基后,对于堂叔刘安很是敬佩,常常与刘安书信往来,实际上是向刘安请教文学,而汉武帝总觉得自己的话语不够好,因此让司马相如等人帮其撰稿再将书信发出。

这位千古一帝面对刘安时都要找代笔,可见刘安在西汉文学界的份量之重。

但谁又能想到,这位颇负盛名,注定名留青史的淮南王,他竟是一个反贼。

父承子“业”,反心不死。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刘安认为,美好的东西,即便其处在污浊之地,也不是别人能够鄙夷轻贱的,美好的东西除去蒙尘,依然美好,而不好的东西,即便置身于高雅之地,本质还是不好的,因此不会真的改变对其的看法。

而刘安,一直觉得自己是“美”的。

公元前年,这是第一任淮南王刘长因为造反失败而亡的第十年,汉文帝的性子软弱,对于家人又是不管不顾地地偏爱,即便弟弟刘长造反,汉文帝依然不忍心处死弟弟,最终将其流放,而刘长之所以死去,还是自己的自尊心作祟,绝食而死。

多年来,弟弟的死让汉文帝内心无时不刻都在自责,为了给刘长一个交代,汉文帝将刘长的几个儿子先后封了侯,再封王:

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史记》

虽然国土没有多分,用的还是刘长原来的封地,但是汉文帝等于是把当年刘长造反的基本盘全部给回了刘长的三个儿子,丝毫不担心刘长的三个儿子“卷土重来”。

适当的宽容是佳话,可记打不记痛终究会埋下隐患。

不给刘安等人封王,没有人敢说怨言,贾谊和晁错多番且连续的“削藩策”汉文帝敷衍处理,本以为他性格软弱,不敢动手,直到反贼的儿子依旧继承反贼的家业,大家才知道汉文帝就是无脑地偏爱。

家人,真的那么重要吗?

就算重要,皇家人,还是一般的家人吗?

刘安表示:敢给我,我就敢反。

公元前年,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师生打造的“削藩策”引起了天下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是尝遍他父亲汉文帝给他埋下苦果的人,对诸侯王的削地实施起来那是毫不手软,所以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王作乱,打出“清君侧”的名号杀向长安。

看着天下诸侯并起,观望者蠢蠢欲动,刘安的雄心壮志顿时被激起,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喜欢不顾一切,刘安也喊着要响应堂叔刘濞,他也要造反: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

说造反都好,刘安造反,其实是个不智之举。

父亲有过前科,靠着占叔叔无脑恋爱的便宜再次被封王,如果刘安再反,刘濞赢了,也不会放过刘安,汉景帝赢了,也不会放过刘安,简单来说,一次的反贼还有机会博得他人原谅,两次的反贼天理难容,于是刘安的国相“哄骗”刘安:你要打,我帮你,先把兵权给我。

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先哄着刘安把兵权让出来,然后带着淮南军守城抗击叛军帮助汉军,汉景帝知道后,立即在朝中再派出曲城侯带兵援助淮南,淮南得以保全,而刘安想造反这件事,至始至终没几个人知道。

淮南国相积了大德,他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也可能是看着刘安前途无量,不想让刘安误入歧途,因此带着淮南军“临阵倒戈”,最终造反的事没人知道,淮南国只剩下“功名”。

可刘安的反贼之心就此消退了吗?

千古大家,却独钟造反。

七国之乱的平定显然没有吓到刘安,而且刘安还经常琢磨着为什么吴楚会败,已然把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当成假想敌,刘安不是一个愚蠢的造反者,他具备一切野心家都有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唯独有一个缺点:太过理想主义。

刘安是一个好王,他并没有骄纵奢靡的习惯,对待老百姓非常之好,行事的风格中无不体现出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

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史记》

事实上,在《淮南子》中,这种休养生息、对待百姓宽容的思想随处可见,在首篇《原道训》中,刘安就讲诉了自己对霸业的理解,他认为既然成为了天下之主,那么就不应该用酷吏镇压百姓,镇压百姓,终究不是可以走得长远的方法:

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箠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

虽然汉武帝特别喜欢堂叔的《淮南子》,但是仍不否认所做的这本书,是对他和他的父亲汉景帝的“批判”,汉景帝后期因为削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汉武帝更是独尊儒术,对过去无为而治近乎全面推翻,对于巨变的天下,刘安非常不满意。

所以《淮南子》这一部书,刘安所聚集的所有力量,既是他找来为他写书的,也是他用来培养“造反”的班底。

且看,刘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有最顶尖的八个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这八个人是刘安创作《淮南子》的共同作者,史称“淮南八公”。

如果这八人的名声仅是停留在编著《淮南子》,那么便可以流芳百世,但是他们却是刘安“造反”的班底,除了这八人以外,刘安还有数千名方士门客,刘安既从他们身上获得前人的思想精髓、生活经验编著鸿篇,也通过他们的力量,谋夺天下。

可惜理想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搭配,只会坏事,唯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的相结合,才能将理想照进现实,刘安的门客善于吹捧之言,一人之说或许动摇不了刘安,但众口铄金,刘安在庞大的门客献媚言论下,开始变得飘飘然:

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这些人说话只是为了钱,刘安却准备玩命。

刘安想造汉武帝的反,其实还有汉武帝舅舅田蚡的暗示。

汉武帝在生出太子刘据之前,多年没有儿子,朝中对汉武帝“绝嗣”的言论多如牛毛,因此刘安在和田蚡见面的时候,田蚡“暗示”刘安,汉武帝没有儿子,而整个天下的诸侯王就你刘安的声望、能力最高,到时候皇位不还是到你的手上:

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

田蚡不安好心,又或者只是单纯给刘安拍拍马屁,打好铺垫,但是听者有意,刘安似乎打了鸡血,觉得自己已经登临了九五宝座,于是在淮南国内大肆打造兵器、训练士兵,刘安和门客天天琢磨吴王刘濞失败的原因,天天寻找卫青的弱点。

除此之外,刘安还让自己的女儿刘陵到长安结交权贵,发展“眼线”,监视皇宫的一举一动,及时汇报长安的大小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刘安做的这些准备,比起刘濞确实要充足得多。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遭殃,后人避难。

刘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刘安心中的“榜样”。

百般谋划,输在意气用事。

如果刘安秘密布置,约束好淮南国所有的核心圈子,那么刘安的造反说不定大有可为,但神一般的操作最怕猪一样的队友,刘安那个同样有些理想主义的太子刘迁,终究是把他给害了。

淮南八公中,雷被的剑术号称天下第一,而刘迁也热衷舞剑,自认为天下无敌,因此刘迁对雷被很不满,屡次提出要挑战雷被,而雷被以怕误伤刘迁拒绝,后来被逼到没办法了,雷被和刘迁比剑切磋,雷被明明都只是用出了一半的实力,刘迁还是被伤了。

男人大丈夫,知耻而后勇是常态,但刘迁却转而憎恨雷被,雷被知道被刘迁针对,于是请求从军讨伐匈奴,可刘迁怎么可能如他的意,便步步逼得雷被没路走,雷被看到刘迁对他赶尽杀绝,只能逃到长安,向汉武帝告发刘安谋反之事。

宝剑尚未出鞘,却被剑鞘磨钝了锋芒,淮南国的“暴露”方式让人哭笑不得。

于是汉武帝派出廷尉去调查此事,刘安知道朝中要派人前来,因此已经做好了起兵谋反的准备,可前来的使者却丝毫没有问到雷被所说的“谋反”之事,只是问刘安为什么不让雷被参军的事情,刘安松了一口气,忍耐了下来,敷衍过后,朝廷的使者便回去了。

而朝中有大臣趁机建议汉武帝以刘安干扰参军的罪名“处死”刘安,其实处死是言过其实,但削藩之意十分明显,汉武帝也顺势借坡下驴,削去了刘安的领地,并且将刘安手底下能用的人才几乎都抓了起来,这一招,让刘安不久后的造反全盘失败。

失去了人才,本质上就失去了一切,但是刘安还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王曰“上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徵胶东王,不即常山王,诸侯并争,吾可以无备乎。且吾高祖孙,亲行仁义,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万世之后,吾宁能北面臣事竖子乎”——《史记》

刘安从单纯对汉武帝执政有意见,上升为了和诸侯王的意气之争,他笃定汉武帝生不出儿子,只要生不出儿子,那么能争皇位的就只有胶东王、常山王,但他自己本身就是刘邦的孙子,怎么可能给几个后辈称臣,所以他和伍被、左吴天天都在定下行军之计,行军路线。

此时的刘安,变成了偏执狂,不再复文学大家的超然。

伍被对刘安的执迷不悔也开始愤怒,屡次进谏,告诉刘安天下太平,汉朝廷深得人心,还有强大的将军镇压四方,刘安的起事既是师出无名,也是无根浮萍,而伍被以“伍子胥劝谏夫差”、“比干劝谏纣王”的典故来感化刘安,希望刘安能迷途知返,可刘安却将伍被囚禁了起来,顺带着伍被的母亲也被囚禁了。

刘安末路:自杀在淮南。

刘安的人生,如果非要分开两段来看,那么界限便是《淮南子》成书之时。

在《淮南子》面世后,刘安摒弃了书中的箴言,放纵手下门客对百姓土地进行掠夺,那个学识渊博的刘安,丝毫不知道自己成为了自己曾经最鄙夷的人。

在“雷被事件”后,本以为淮南王不主动造反,汉武帝便不可能知道他想造反、可是刘迁嫌事情不够大、对于自己的庶兄刘不害屡屡欺压,而刘不害的儿子刘建看到叔叔刘迁如此行为,心生不满,又跑到了汉武帝面前告发谋反之事。

前有雷被之言未必可信,但这一次来的是刘安的孙子,汉武帝不可能再忽视了,于是派出使者搜查淮南国。

与此同时,屡次劝谏刘安无果的伍被只能献策刘安,他让刘安“制造”矛盾,扰乱天下,趁机造反,而伍被的“计谋”堪称狠绝,他的计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

一、伪造汉武帝诏书,四处抓捕大臣、诸侯,动荡格局。

二、派出间谍潜伏在卫青及大汉重要将领身边,必要时出手刺杀。

三、派出兵卒假装南越兵入境,强行入侵其他诸侯国,行“假道伐虢”之事。

刘安以伍被的计谋为妙,却不知道大祸已然临头,正如刘迁对刘安所说,淮南国此前可以用来造反的人才,早就因为“雷被事件”而被逮捕完了:

太子念所坐者谋刺汉中尉,所与谋者已死,以为口绝,乃谓王曰:“群臣可用者皆前系,今无足与举事者。

刘迁惹出了一系列祸患,还是愿意自己买单,以自杀来谢罪,以此保全父亲。

可是刘迁自杀终究是掩耳盗铃,因为汉武帝派出的搜查人员已经来到了淮南国,当伍被知道了淮南国在劫难逃后,干脆地交代了一系列谋反之事,淮南王刘安的造反在漫长的策划与算计中,最终竟然未动先败,比起刘濞的昙花一现更要不堪。

伍被自诣吏,因告与淮南王谋反,反踪迹具如此。

朝廷来的人还没逮捕住刘安,刘安就已经畏罪自杀,其实自尽是他最好的结局,他太过理想化,也太过偏执,如果《淮南子》里面那个“完美”的刘安一如既往,那么刘安成就大事并非没有可能。

死在淮南的刘安最终被削去封国,朝中大臣以《春秋》的典故控诉刘安,其实刘安又怎么会不懂春秋的道理,写书的时候,他翻阅了千百遍,只会比别人更懂。

所以刘安知识的尽头,不是融会贯通,而是背弃的时候,仍然能够理直气壮。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150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