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田丨记忆中的山村小炉匠
为啥叫小炉匠?他主要是修理农民生产生活用的铁器,诸如:犁楼耙杖,锅碗瓢盆,门环搭了等。那时候,人们手头钱紧,都得扳着手指头过日子,不精打细算,就得挨饿,心里吃紧。农具中的小毛病,用钳子、锤子修理修理能用就行,大毛病就得生起炉火,把铁器烧红,用铁锤敲打或粘接住才行。因此,才有“小炉匠”的叫法。
我的老家在武安市磁山镇花富村,家住在村东头的北边,门口南边有一个直径两米粗的大槐树,据说有多年的树龄。由于时间久远,它的树干已经空了,靠四周的树皮维持生命。它的枝叶繁茂,每到夏季中午,庄户人都要端着饭碗到老槐树底下吃饭乘凉,记得离我们村一里地的西孔壁村有一个小炉匠叫王梦,经常挑着担子来老槐树底下做活儿。那时我才十几岁,经常瞧王师傅如何打铁整修农具。
小炉匠要做活儿了。他先把用铁皮做的炉子卸下来,用铁制风管把风箱和炉子连接起来,找些软草,用火柴点燃,用小煤铲锄些烟煤覆盖到软草上,手拉风箱,用小火把煤燃烧,这就算把炉火点着了。然后把铁砧子安好,用铁夹子夹着块熟铁放到炉火中燃烧。小炉匠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两只脚上面有鞋垫子,整个身子前面有围裙,怕打铁时火星子溅到身上,把衣服燃着。王师傅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拿着铁夹子,不时地翻着铁块。打铁这活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诀窍,就是看火候。铁块烧焦了不行,烧不熟也不行,烧到火中冒金花,这是最佳火候。赶快用铁夹子把铁块拿出来,放到铁砧子上,三下五除二,用锤子紧敲打。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意思是说,铁匠打铁越打越长,要趁火打敲,温度凉了,就不好打制了。
那时候,王师傅心灵手巧,态度平和,活儿干得好,要价也不贵,修一件小农具经常是几毛钱。每周来一次,上午九时到,下午五时收工,中午就在乡亲家吃饭,用的烟煤也是乡亲们给凑的。瞧着王师傅打铁时的样子,一张黑红的脸膛,两个健壮有力的臂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到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像在弹奏一首敲打乐。不知是何原因,人老了,新近发生的事儿,经常记不起来。青少年干的事,记得却十分清楚。那时,我常常很痴迷地看着王师傅抡锤的样子,黑亮的肌肉在阳光里一闪一闪,真的很酷。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那样算细账了。旧的农具坏了,去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也时兴起来。从此,小炉匠这个行当,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神钲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1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