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被忽略十年的胆囊息肉差点变成胆
家住的刘叔叔,今年56岁,10年前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当时息肉单发,直径约2-3mm,没什么不舒服,医生建议他定期复查。10年内刘叔叔每年体检复查一次,胆囊息肉无明显变化。
近半年内,刘叔叔检查发现胆囊息肉较前有增多、增大趋势,上周二他再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就诊,复查彩超提示胆囊单发息肉已经变成多发息肉,较大的息肉约11*9mm大小。
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凯庆详细询问其相关病史,并完善相关查体,结合其既往检查结果,果断建议刘叔叔马上行手术治疗。
刘叔叔一开始表示自己不太理解一个小小的胆囊息肉要做手术,对手术犹豫再三。经过杨凯庆副主任的耐心讲解,让刘叔叔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最终同意手术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后,医生为刘叔叔做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胆囊病理切片提示:胆囊管状腺瘤,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提示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如果刘叔叔再晚一段时间,胆囊息肉将进展为胆囊癌,那么治疗的效果就会很差(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极低)。
出院时,刘叔叔紧紧地握着杨凯庆副主任的手说,“谢谢你当初的执着劝说,不然我这条老命还真活不长了。”
什么是胆囊息肉?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胆囊,通常胆囊位于右上腹部,像一个梨形的囊袋悬挂在肝脏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储藏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人体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胆汁排到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少量分泌水分及粘液。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小的仅1-2mm,大的可达2cm,根据息肉数量,可分单发和多发。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
得了胆囊息肉该怎么办?大多数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极少部分会发生癌变。所以得了胆囊息肉,不一定都要切除胆囊手术治疗。
以下情况建议手术治疗:息肉单发且个头较大者(1cm);胆囊多发息肉并伴有症状如右上腹隐痛、胀痛等;胆囊息肉合并结石。
其他息肉样病变,没什么症状,可以采取定期的观察,比如3-6个月做一个超声检查,如果在复查的过程中,息肉表现增长迅速,就应该选择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可以预防吗?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也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所以,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要戒除不良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胆囊的相关疾病。
小编语录经济条件允许,有病没病每年都给自己做一到二次健康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严密观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专家名片唐才喜: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株洲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肝胆胰脾外科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株洲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株洲市腹腔镜﹙普外﹚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株洲市核心专家;株洲市科技领军人才。擅长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坐诊时间:周一上午
杨凯庆:副主任医师,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技能考核专家库成员,医院管理协会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株洲市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株洲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
在肝胆胰肿瘤、肝胆疾病的微创治疗及重症胰腺炎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曾获株洲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
微讯:肝胆胰外科姚意校对:事业发展科宋玺
微编:事业发展科王家明审核:事业发展科罗国艳
打造株医院
急救丨客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