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方志人扎根史志芳园的写作人记

                            

编者按:

他是地方志专家,他将地方文化的广博、文学语言的练达运用在地方志编纂中;

他是地方文化研究者,他将地方志的严谨、文学的人文关怀融合在地方文化的写作中;

他是作家,他将地方志的历史信息、地方文化的地域风情运用在文学创作中。

他跨界运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但他更愿意称自已是一个扎根于史志芳园的写作人.....

今日之《最美方志人》,带您了解邯郸市方志专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近照

扎根史志芳园的写作人

——记邯郸市方志专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参加冀皖地方志理论研讨会

从地方志到地方文化

李春社,男,年3月10日出生于邯郸市永年县界河店乡前曹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时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过糠,咽过菜。求学时期正赶上“文革”,他在混乱之中寻求一已的生活道路,那时,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合格的生产队会计,正是这一理想,成就了他小学、初中扎实的学习功底。到界河店公社中学上高中后,学校三天两头参加劳动,课堂反而成为业余的,高中两年,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高中毕业后,他当过农民、修河民工、民办教师。年9月,他考入武安师范学校。年毕业后,开始了中学教师生涯。年至年在河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年,他调到邯郸市峰峰矿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步入志坛,从此,开始了人生新旅程。

他常常回想步入志坛的那一天。那是年7月的一天上午,天很热,他到峰峰矿区地方志办公室报到,爬上六楼,他已是大汗淋漓。办公室的门开着,他走进去,看到五十多岁、头发已斑白的侯主任正爬在桌上专注地写志书,他叫了一声侯主任,侯主任才从桌上抬起头,眼睛从镜片上面看着他:“你就是李春社?”他答:“是我。”侯主任摘下眼镜,指着桌子对面的椅子说:“你就坐在这里办公。三天之内,把这些资料看完。然后帮我写大事记。”侯主任把一撂资料推到他面前,然后又埋头写起来。

他开始翻阅资料。他是永年人,关于峰峰矿区,他过去没有概念。随着一页页资料的阅读,他才发现,峰峰矿区成立于年,是由磁县与武安各一部分组成的,他才知道,峰峰矿区不仅是产煤区,还是古老的磁州窑的产地,不仅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还有建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峰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建置最早在三国魏黄初三年的临水县。年还成立了省辖峰峰市。还有很多很多信息……不知怎么的,他越读,越愿意读,随着一页页资料的阅读,那些手写的、油印的、报纸剪录的经过岁月浸染的纸片,有一股扑鼻的清香,他仿佛觉得有一股清凉之风环绕全身,身上的汗慢慢地落下了。他忽然觉得,他过去三十年的岁月积累,对人生的迷茫、苦闷,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与失落,在这一刻找到了,就是志,地方志,这是一个花园,一个迷宫,一个可以探索一生的宝库。

从那天开始,他跟随着侯主任,开始了《峰峰志》的编纂,从《大事记》开始,串起资料的时间脉络。年成立的峰峰矿区过去没有志书,历史资料除来源于磁县、武安旧志外,还有许多的空白。他与侯主任一起,北上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南下上海、南京、福建等地,查阅有关峰峰历史与近代史的零星文献。为了调查本土每个村的地名与沿革,搜集散落于民间的资料,他们走遍了全区多个村庄。峰峰是一个工矿区,工业是志书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们跑遍了全区所有的大中型企业。

经过六年的紧张编纂,用圆珠笔写下了整整一人多高的12开稿纸,终于完成初稿。《峰峰志》出版了,老主任退二线了,他接了侯主任的班。从此,他又开始了地方志新的征程,将峰峰矿区地方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先后主编了《邯郸市峰峰矿区志(-)》《峰峰矿区土地志》《三河底村志》《陶泉村志》《八特人物志》《邯郸市第十三中校志》《峰峰年鉴》《峰峰人物志》等20多部志书、七百多万字。

许多人问过他,整天不是坐在电脑前编志,就是出门搜集资料,你不累吗。说实话,说不累是假的,但要说累也是假的。每天按时上班,每天按时下班,上班定心编志,下班放松休息,与所有的机关干部、公务员一样,何累之有?他从不抱怨编志有多累,相反,他总是向别人炫耀编志的享受与快乐。他常说,一个人喜欢什么,而上天安排他就能干什么,而他又有能力干好,不仅自已享受工作的快乐,而且还能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赏识,名利双收。世界上还有比更这幸运的事吗,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吗。

在深耕地方志这片土地的时候,他渐渐发现,由地方志向深层挖掘,地方文化进入了他的视野。

李春社赴武安搜集地情资料

从地方文化到文学创作

峰峰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在编纂地方志的时候,李春社多次踏上境内的鼓山,对这座闻名冀南的鼓山人文景观渐渐产生了兴趣。而滏阳河又发源于鼓山,他又追溯滏阳河的源头,由滏阳河,而步入滏口径,由滏口径而步入千年古镇彭城镇,由彭城镇而触摸磁州窑,于是,在编志之余,他一边徜徉于历史文献中,一边探险于地方文化的求索中,于是,有关地方文化的文章一篇篇地出来了,分别发表于《峰峰文史资料》《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邯郸人文》杂志,以及各种有关地方文化的选本或专集中。引来外地学者的注意,引发有关专家的讨论,更引起地方政府对保护文化的热情。如滏阳河源头的探讨,过去的观点一直以为峰峰的黑龙洞泉是源头,经过李春社的实地堪察,结合旧志的记载,确认滏阳河的最上源在和村镇的金村。文章见报后,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地方政府申报,金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旅游业也开始起步。比如山底地道,从宋金时期的“躲金洞”,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地道,历史悠久,规模超过冉庄地道,但藏在深山人未识。李春社通过详实的资料和考证,引起有关方面注意,现在已经开发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是邯郸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他编著的《峰峰矿区第一位中共党员—张学孔传》。作为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他参与《峰峰文史资料》第一辑的编辑,参与主编了《峰峰文史资料》第五辑、第六辑、第七辑,并撰写30多篇、近15万字的署名文史文章,在《峰峰文史资料》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篇被《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选载。年,李春社综合历史考证成果,结合地方志的资料,主编了集峰峰矿区万年历史于一书的《峰峰通鉴》,将历史事件、人物、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融入编年史中,一书在手,峰峰的历史尽在其中。出版后,在邯郸文化界反响强烈,获得好评。

年5月至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应《邯郸日报》社之约,在“丛台周刊”开设“邯郸抗战纪事”专栏,至8月底,累计已发表抗战文章十七篇,还有数篇待发。

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中,他被历史文化深深地感动了,为了更好地表达、抒发他的激情,他又在工作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

李春社到乡下调研古民俗与古民居

从文学创作再回地方志

早在80年代“文化启蒙”的浪潮中,李春社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由于在文学上的成就,~年,他离职到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七个借书证,像海绵吸水般地阅读,将中国经典著作,和西方人文社科、文学名著尽装肚中。使他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一个学者型的写作者。他将写作看成是对邯郸地域文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心灵的,不仅是时间上的历史,更是精神上的历史。他喜欢用西方哲学和观念作参照,用中国哲学作历时性的比较,来研究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的作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全人类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更广泛的领域,来认识当下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多少年来,写作成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他在一篇札记中写道:“如果我不写作,这段留在我心里的记忆,便会沉在时间的污泥里,慢慢地死去了。虽然我没有任何义务非要写作。可是,当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曾经经历过、触摸过、体验过、甚至理解过的岁月,会在遥远的地方悲鸣,他们的死,跟让我死一样,令我难过。为了不让自己死,我开始写作。”

他的写作,总是关乎他生命中的邯郸,邯郸构成他写作的气味与空气。这是他的故乡。华北平原、太行山东麓,成为他灵魂深处气味的来源,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乡土气息让他魂牵梦绕,是他的灵魂中要栖息的、让他的人物要生活的舞台。人物的悲与喜、痛与乐、生存的悖论与悲壮,都结合了他在故乡的感受,他的经验来自于那里,他的性格也来自于那里,他的血液中流着那里的基因,因此,他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故乡的一个梦幻。他的中篇小说《皇天后土》、《鬼打墙》和《玉米之香》、《十重婚》等等,就是故乡一种梦幻的表达。他计划还要写一个长篇,好淋漓尽致地写出邯郸的大梦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jji/15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