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生
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生美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河北省武安市新华小学胡洪芬陈学风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美感和音韵美感。
美读情感朗读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等)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由此可见,朗读不仅仅是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更重要的
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老师没有必要过多的讲解课文内容,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美读上。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教师大都重视写的练习,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轻;其次,由于受课上时间的限定,老师们认为,课上读课文浪费时间,读几遍,就没有时间讲解课文了;另外,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较少,好的文章读不出美感,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尤其是学生“唱读”的现象极为普遍。为了提高老师的朗读指导水平,纠正学生错误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美读中真正愉悦自己、愉悦他人,我们要在美读指导上积极探索,以求最快的时间内,改变以往的不良局面,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已很普遍,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美读”,在初中、高中研究的较多,一般为“美文美读”研究,但在小学,还很少见,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指导的研究还属空白,因此,确立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他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也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唯有通过多读、熟读、美读使其得其法而后悟其情、解其意。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使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最终能够读得流畅响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有情有境,即实现美读的目标。这一课题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理解等能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后,对第二、三学段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读”所研究的主要是朗读教学的艺术,它是一种可以把佳作朗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方法。学生通过“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美读”,激起对朗读和学习的兴趣,使读文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使学习的过程更加愉悦。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创新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情感的主要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学习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美读”则是在朗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状态下的经验筛选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1、调查法。
研究初期,通过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的调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确立研究计划,把握研究方向。
2、文献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书籍和网络查阅资料,提供理论依据,为课题进行行为指导。
3、比较研究法。
课题研究涉及我校一二年级五个班,余名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必定存在个体的差异,班级的差异也会很明显,通过进行比较,总结方法和经验,不断研究,不断推广,使低年级学生均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对如何激发学生美读兴趣的研究
1、情境激趣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制作头饰,可引发联想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如梁丽民老师在教学《小雪花》一课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她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是否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好像此时的教室就是雪的天堂,在这样的情景中,美读便成了自然而然的行为。
2、音乐激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尝试时,学生对配上音乐朗读充满了兴趣。连平时不太愿意读课文的学生,也积极地举起手来,因为他们喜爱新奇的事物,同时也有很强的表现欲。李巧燕老师在指导朗读《一株紫丁香》时,边读课文,边播放《轻轻走过老师窗前》,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既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美读兴趣。
3、动画激趣
看动画片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尤其是一年级孩子,抓住他们的心理,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眼前,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充满童真的配音、配乐如同磁铁般牢牢吸引住孩子,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李杏云老师在讲课文《海底世界》时,开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如画的海底景观,使他们充分的去领略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物产的丰富。在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想法,共同感受大海的美妙与神奇,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美读。有的读“当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波涛的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读“海底动物窃窃私语”时则满是憧憬,体会到了说悄悄话的情景;有的读“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海洋的世界,如同身临其境,引起了共鸣,效果很好。
激趣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选择,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二)、对如何指导学生美读技巧的研究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重要,使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1、读准字音
一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
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如接力读、开火车读、大声自由读、表演读等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音。
最后,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另外,我们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前鼻音与后鼻音分不清,在学生朗读中,就要不厌其烦地进行纠正,甚至其他人也跟着再读一读。
2、注意停顿
低年级的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好读文时的停顿。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而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更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
首先要判断句子的长短。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可借用停顿符号“|”标注以引起注意。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3、读出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问句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多么”要重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平直调。陈述句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确定重音,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美读训练的基础。
4、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二年极下册《找春天》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情朗读,固然要掌握语气、语调、重音、停顿、速度、节奏等朗读技巧,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多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在感情上对接,实现与作者、文本的融合,朗读才会有艺术感染力。否则,便是照本“宣读”,无情无味,失去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5、美读篇章
当学生熟练地运用朗读技巧时,那就不是技巧了,而转变为一种能力。这时,鼓励学生自由、通篇朗读,中间不能停顿,以保持对全文朗读、理解的完整性。读后,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的感受,而不是拘泥于对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一个问题的感悟理解。交流以后,再通篇去读,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和质疑,之后带着疑问再读课文,和课文里的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最终感受作者的感情。几遍之后,学生美读课文既可呈现。
同样的方法,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对课外读物进行大量阅读,学生美读的能力便逐步提高了。经过一、二年级两年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可达到一般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三)、对学生美读指导中激励评价的研究
人教课标版教材选编的课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篇篇课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识字量又有限,这给朗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老师能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评价的语言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能够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1、赏识鼓励评价,让学生敢读
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无限的内驱力;相反,指责性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处在自责的心理状态中,压抑、自卑,注意力得不到集中。
在课堂上,每位老师都有可能遇到那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课堂朗读的时候总是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放不开。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不急不躁,需要不断提醒鼓励,有时短短的一句话,孩子要反复多次才能不出差错地读完,老师评价可以说:“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多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丰富语言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需要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耳根生茧,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是当今课堂教学的评价语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一次,在听了一位老师的讲课后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评价。那位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的评价语非常丰富、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你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真不错!”“你读得声情并茂,大家都被你的朗读折服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课堂内才会洋溢着勃勃生机。
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生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3、直观形象评价,让学生乐于模仿
对于朗读,大多评价主体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差,堂堂语文课都采用,于被评价者与评价者都无益处。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几个孩子的评价总是那几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换个角度问:“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胆地说:“老师心想也许自己也没她读得好。”老师故意反问道:“怎么见得?”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
4、富于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由于感情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北京有哪些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