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涉县文艺创作

文|李亮

抗日战争期间,涉县不仅是一二九师司令部所在地(赤岸村),而且也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弹音村)。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全民抗战。刘伯承邓小平奉命率一二九师九千余人挺进太行山区,从无立锥之地,发展到有30余万人的军队,并拥有了170多个县级政权,2500多万口人,根据地达12万平方公里。涉县当时既是边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文艺创作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延安的许多文艺家,来到清漳河畔,以文艺为武器,与日寇展开顽强的斗争。1938年7月,刘白羽、欧阳山尊等先后到豫南,采集抗战文艺素材;11月,鲁艺学院的文艺家李伯钊、罗工柳、彦涵等走进太行;冬季,卞之琳、吴伯箫、马加来到边区。1939年10月,作家访问团叶以群、杨朔、宋之的来到边区。1940年2月,抗大总校和抗大文工团的徐懋庸、史若虚、颜一烟、柯岗、高敏夫等人也先后来到此地。从延安来到边区的作家中,有范文澜、陈荒煤、欧阳山、于黑丁、曾克、葛洛、胡征等。从大后方来到边区的作家有光未然(张光年)、王亚平、碧野、荒芜、芦甸等。文艺家们在这里创作出很多受人欢迎的作品。

根据地的主要文化部门,大都云集在涉县。其中张秀中(1905—1944),不仅以文艺理论与批评著述见长,早在左联时期,就已是青年诗人,出版有诗集《晓风》。这位在边区文坛上以搞组织和编辑工作为主的河北定兴县诗人,因工作繁忙,旧病加重而长眠在涉县河南店。冈夫,原名王玉堂,这位老资格诗人,是山西武乡人。1942年以后,他长期在涉县太行联中任教,并在下温村参加整风运动;1946年以后,担任边区文联理事和太行区文联副主任,创作出许多珍贵的诗篇,出版了《战斗与歌唱》、《人民大翻身》等诗集;长篇叙事诗《申海珠》,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诗被李伯钊誉为“别具一种中国诗的风格”。河北籍的另一位诗人袁勃,随《新华日报》社长驻涉县中原村,写了《给张喜贵》的诗,歌颂出席边区第一届群英会的偏城劳模张喜贵;还有一首悼念左权将军的诗《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创作于涉县石门村的左权墓前。袁勃在涉县,还创作了《我要跟大家一起去报仇》,获得边区第一次文教作品诗歌奖。柯岗,不仅写了《采椒》小诗,还创作了叙事诗《小顺他娘》,获得好评。

在小说创作中,除赵树理外,还有王南。王南在王堡村先后创作了《友情与敌意》、《洋狗》、《枪》、《小柱子》、《旅途的一夜》。袁毓明,当时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版的记者和编辑,从1943年起,一直工作在报社驻地涉县中原村一带,这期间创作的小说《由鬼变人》,表现了与《白毛女》类似的主题,另一篇小说《文书》,发表在1943年5月的《华北文化》革新号。董彦夫,是一位专注部队生活的作家,1946年7月,他在当时的文联驻涉县下温村创作了短篇小说《桥》,描写了部队在漳河上架设临时桥的故事。在边区本地脱颖而出的作家,则有刘艺亭、李尔重、申伸、谷峪以及涉县的赵振国等。最突出的是李尔重,他是冀南的一位业余作者,原名李育三,1914年生,河北丰润人,大学毕业,时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来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他从学生时代即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根据地,创作了短篇小说《舒队长》,刻画了英勇无畏、忠诚机智的八路军指挥员的英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非凡岁月激发着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吴伯箫写了一系列报告文学,其中创作于1939年2月的《响堂铺》可谓当时的名篇佳作。作品生动地描述了一二九师三个团,在涉县响堂铺一次战斗中,烧毁日军180辆军车和歼敌4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卞之琳长篇报告文学《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响堂铺拒敌》、《西戍坐镇》,得到普遍好评。赵树理写了妇女解放的现实故事《孟祥英翻身》,生动感人,获得极大的成功。陈荒煤在担任边区文艺领导与主编《北方杂志》期间,写出《刘伯承将军印象记》等多篇报告文学。吴宏毅的《悬钟之捷》,写了在涉县索堡与悬钟之间的一场伏击战。石蕾的《一二九师运动大会速写》,成功地描写了1941年9月间,全师在涉县召开的一次运动会,作品精彩地写出了战场上的杀敌勇士在运动场上的风采。还有董彦夫的《走向胜利的第一连》、袁毓明的《张喜贵印象记》、明天的《毛主席在民间》都是当时的名篇佳作。

在写报告文学的业余作者中,武安县人李文珊,后曾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在当时创作了《热爱伤兵如亲人》、《彩号的友人》、《韩二花与观台招待所》、《下窑办学校》等作品,脍炙人口,情真意切。赵振国是偏店乡赵峪村人,时任教员,他创作的《王起林》,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土地改革运动给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笑容》描写的是赵峪村植棉能手李万树,由不赞成互助合作到欣然加入的故事;《看你还想变天不》写了偏店群众斗争恶霸地主的故事。

儿童文学创作,同样呈现繁荣景象。许多佳作发表在边区著名的综合性儿童刊物《青年与儿童》上,如索堡小学宋花亭的《妈妈的良心不坏》、郝松亭的《妈妈的针》、赵富亭的《爸爸的快腿》、任志新的《劝刘先生》等等。

戏剧创作更为活跃。一二九师先锋剧团,于1942年5月在涉县云坪乡深入生活,创作出多幕话剧《清平乡》。赵树理这时在涉县创作出戏剧《万像楼》,该剧以1941年太行山某县为背景,描写了当地以何有德为首的旧佛道头子,暗中勾结以吴二为代表的汉奸,妄图煽动群众推翻抗日政权,八路军及时发现并彻底粉碎了这一阴谋,团结教育了广大群众。1950年3月,此剧本在《工人日报》连载。

1945年初,涉县劳动剧团,集体创作了三幕落子戏《王好善翻身》(孙应南执笔)。剧作表现了在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王好善在党和群众的帮助支持下,由不觉悟到觉悟的过程。其形式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涉县、武安、磁县、临漳及晋东南、豫北各地,广为上演,深受观众欢迎。该团演出的《巫婆坦白》,在下温村召开的太行文教群英会上获剧目奖第一名。

涉县作者创作的另一部戏是《范小丑参军》,作者何履祥是龙虎乡石泊村人,教师。剧本于1945年12月,由韬奋书店出版发行。范小丑是河南店村人,拥军组长。他在妻子刘现明和老母亲鼓励下,在抗日政府的帮助下,排除后顾之忧,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参军,走上抗日前线。该剧也是一出落子戏,地方特色很浓,语言非常口语化,上演地域也很广泛,屡演不衰。因为采用的是地方特有的落子戏传统形式,极受群众欢迎,在边区广为传唱。还有下温村群众自编自演的小歌剧《夫妻争先》,河南店村剧团编排的话剧《开渠前后》,涉县高小傅、金元的《龙王爷替我们解决了困难》,都获好评。由涉县文教石印局印刷出版的短剧《劝识字》,不仅故事构思巧妙,而且采用了涉县当地的口语,深深吸引了观众。

当时阮章竞创作的大型歌剧《赤叶河》,更是掀开戏剧创作的崭新一页,在边区上演后,产生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徐懋庸是边区理论素养很高的一位批评家,出版有多部文论与译著,1940年随抗大来到太行,有很长时间驻在涉县温村的边区文联,担任文联主任,主编《华北文化》,并写出《论灵感》、《论体验生活》,及时地对边区的创作予以指导。

边区文艺创作之所以能这样繁荣,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出了明确的创作方向;二是邓小平、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领导都十分重视边区的文艺创作;三是大量的进步文学艺术家的涌入,以及翻身农民初作主人的欢乐心境。这种种条件,使得这块热土产生了这么多的艺术佳作。

(来源:《邯郸日报》年8月7日。本文参考了王维国编著的《河北南部解放区文学概观》)

涉县这座小城|大美涉县

太行秋色血染红(散文)

探访涉县响堂铺伏击战故事

程艳昌笔下的太行山水|涉县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固新村

阮章竞、《漳河水》与老区涉县

何云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

追寻那抹永不褪色的红

涉县故事

周恩来视察涉县公共食堂记忆|缅怀

康君元:奉法律使命奔走天下|涉县人

女神争夺战(涉县方言版)

涉县李才清:“八路军的母亲“

涉县人

涉县“乡土摄影师”江菊其用镜头守望民俗

“太行浩气传千古由得清漳吐血花”的由来

《太行山上》获第30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涉县何以“赢天下”?

涉县荣获“美丽中国”旅游县TOP10全省唯一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57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