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地道邯郸话开除他的邯郸藉
做了多年邯郸人,你能听懂多少邯郸话?
治摆人
邯郸有句土话叫“治摆人”。如:“你这个孬蛋,就会治摆人”。“他治摆你哩,千万别上他的当。”这“治摆”中含有开玩笑似的哄骗、小的欺诈,玩个小圈套叫你跳等拿别人作调侃的意思,但一般又不会闹到撕破脸皮的地步。
“治摆”,是个方言词,各种词典都没见收录。考这个词的本字应写作“炙焙”。“炙”的意思是烤,有个词叫“炙手可热”,就是热得烫手。“焙”的意思是用微火烘烤,把潮湿的东西放在小火上慢慢烘干。这种烘烤火太大了会焦糊,火太小了又浪费时间,所以必须不文不火慢慢地煨,直到水分被焙干为止。这个过程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受一些“煎熬”,让你陷于难堪,丢点面子,还不至于有大的伤害。说了这么多,还不如用“炙焙”两个字来的爽快。
不过这“炙焙”在邯郸人的口语中被音转为“治摆”了。
忽挑
拨弄是非,挑三祸四,用普通话说叫“调唆”,而在邯郸土话中“忽挑”这两个字只是口语的记音,因为“忽”字是表示粗心或突然的意思,它与“挑”字搭配成的词“忽挑”显然与“调唆”毫不相干。所以这个词中的“忽“字应该写成“抇”才能说得通。
“抇”,(音hu与忽字音同),这个字现在不常用,很少有人能认得它。按古字书的解释:其意一是掘发,二是翻拨使浑浊,引申为乱。《吕氏春秋?本生篇》:“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在这句话的下边有个注曰:“抇,乱也。乱使之夭折也。“可见,邯郸土语中说的“忽挑”的本意与古词语“抇”完全相合,所以,这个词应写作“抇挑”。
圪针
枣树上的剌,邯郸土语叫“圪针”,这个词是古词语在邯郸口语中的遗存。
圪针,在普通话中叫“棘针”,棘,是酸枣树。“棘”字在古时与“革”字同声,如《庄子?逍遥游》中有“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句,王光谦为该书作注:“棘、革,古同声通用。”而在《列子?汤问篇》中记同一件事,却写作“殷汤问于夏革”,可知古时“革”与“棘”是同音而可以互相通用的。由此可见,“棘针”在远古时就叫作“革针”。因为棘树的枝干,多是曲曲折折的,所以,古人在造词时,凡形容一曲一折者都用“革”的这个字音,后来又造出了“圪”这个字,凡是形容一曲一折者,叫“圪拐圪拐”;形容频频“扭动”、“摆动”者叫“圪扭”、“圪摆”;形容纠缠不清叫“圪嬲(音鸟)”,路不平行车颠簸叫“圪顿”,人或事不顺叫“圪(疙)瘩”。凡是带“圪”的词多有“节段更续”的含意,包括“革命”、“改革“这样的词亦都有节段更续的含意。
由此,还可引申到邯郸土语中的另一个口语词:“圪肢”。用手在别人身上频频挠痒,以逗人发笑的动作叫“圪肢”,这种动作也是一曲一折,这应该就是“圪肢”这个词的由来。说相声有捧哏和逗哏,这“哏”字的意思就是引人发笑。笔者猜想,这“哏”字的产生也应与“圪肢”有关,圪和肢二字快读形成的合音就是“哏”。是否果真如此尚待方家考证。
山药蛋
土豆,邯郸土语叫“山药蛋”。
“山药蛋”这种称呼可能与“山药”在吃法和口味上多有相似而来,因山药是细圆而长形,土豆则粗圆似卵状,所以起了个土名叫“山药蛋”。
山药,是一种很古老的蔬菜食品,可入药,被《本草纲目》所收录。其原名本来叫“薯蓣”,唐朝时,因为代宗皇帝名叫李豫,这“薯蓣”的“蓣”字与“李豫”的“豫”字同音,犯了皇帝的名讳,所以诏令将“薯蓣”改名为“薯药”。三百年后北宋的英宗皇帝赵曙即位,这个“薯药”的“薯”字又与赵曙的“曙”字同音而再犯避讳,朝廷又下令将“薯药”更名为“山药”,从此,“山药”这个名称便流传下来,“山药蛋”之名也便由此而派生出来。
锢鏴锅
旧时,形容邯郸的五行八作有这样的顺口溜:“推车哩,挑担儿哩,锢鏴锅的卖蒜哩……”其中,“锢鏴锅”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邯郸的许多地方还可看到有走街串巷为户家修补铁锅的这种手艺人。干这种行当的人以武安人居多,肩上挑着一个挑子,一头儿是炭火炉,另一头是个小风箱。在街头就地支摊接活当面操作,常常围着一圈好奇的人观看。修补锅时,工匠先点燃炉火把生铁块放在一个小坩锅里熔化成铁汁,然后一手托块破布,在破布上面撒一把锯末,在锯末中心拨拉出一个小坑儿,然后将铁汁倒进去,形色似一个炽热而闪烁的小蛋黄,快速对准锅底的窟窿往上一托,另一只手用缠成圆柱体并蘸了机油的棉布往下一压,一股烟气冒出之后铁水凝固,漏洞就被堵塞住了。其动作之灵巧每每令人叹服。
修理加固铁锅为何叫“锢鏴”?林语堂先生蓍《语言学论丛》中说:“说文:‘锢,铸塞’。注:铸铜铁以塞隙也。”在《汉书?刘向传》中也有这样的话:“虽锢南山亦有隙。”还有一个词叫“禁锢”。“锢”的本意是固,意思是坚固。“锢鏴锅”也有人写成“锢露锅”或“锢路锅”的,我认为这鏴、露、路都是“漏”的谐音,本意都应是“锢漏锅”。
空手套白狼
不下什么本钱凭空就拿得了好处,俗话把这种行为叫作“空手套白狼”。“白狼”在这里是利益的代称,它源于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古代,白狼被认为是一种祥瑞的动物,它一出现往往就会改朝换代或与重要的喜庆大事联系在一起。据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竹书纪年》载:“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帝王世纪》一书也记载:“(商)汤得天下,有神獐、白狼衔钩入殿朝。”古人认为白狼是祥瑞之兽,它的出现预示商朝要取代夏而得以统治天下。在《国语?周语》这部书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穆王征伐犬戎时,得到了四头白狼、四头白鹿,很高兴。因为能获得白狼的青睐,说明这个国君道德高尚,这是一种很吉祥的征兆。能够空手把白狼套回来的,一定是有道的国君和勇士,看来“空手套白狼”这句话在古代时应是一种褒奖的用语。但是,现在人们口头上说的这句俗语似乎有褒有贬,甚至不含什么褒意了。
取灯儿。
邯郸人过去把火柴唤作“取灯儿”。火柴本为取火之用,为何却叫作“取灯儿”呢?这种叫法是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
我国古代从钻木取火时起就学会了保留火种,这就是最原始的“灯”。以后又发现了火石(即燧石),人们学会用“火镰”击打火石而取火,这样取火不仅很麻烦,而且直接用它来点燃柴禾很容易熄灭。于是,人们就用打“火镰”所取的“火”先点着“灯”,点柴时再从灯上取火就方便多了。因此,火柴引火的过程就被叫作了“取灯”。可见,“取灯儿”这一称谓是古老历史的一个印记。
火柴的出现,最早是在北齐时期的邺城(今临漳西南),是宫妃用硫磺和干木棒制成,取名“发烛”。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年英国人才发明了硫磷火柴,这种火柴初传入中国时,价格很昴贵,国人称之为“洋火”。后来我国也能大批生产了,解放后统一叫作“火柴”。
不碴
过去,邯郸的农家喂猪,多是将已破碎了的缸或罐等瓷器的底部废物利用来当作食槽,用来喂猪的叫作“猪不碴”。同样还有“狗不碴”、“鸡不碴”等。若用它来“和煤”或“盛煤”则称其为“煤不碴”。
对于“不碴”这个方言词由何而来,该用哪两个字来表音,我曾经查考数年而不得其解。近日偶然翻阅黄伯荣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一书,见在第(九)《名词的其他语缀》一节中,收有山西陵川语的名词语缀“不”,其中,与“不”构成名词的有“不残”,解释为“陶、瓷、铁器碎片尚能盛物者”。推测这“不残”当是取其残物不残尚可利用之意。正与邯郸土语中的“不碴”音相近而义意完全相同,这个“不残”的“残”字,是上边一个“残”,下边是个“皿”字,上字表音,下字表义。所以,我来断定邯郸土语中的“不碴”,即是由“不残”音转而来当是无疑的。
仰衬
过去,比较讲究的人家,在房间的顶棚上要用细条钉成格架,精心糊裱上一层厚厚的麻纸或花纸,糨糊一干,绷得平平展展,显得屋里也格外宽敞亮堂,这种天花板邯郸人称之为“仰衬”。
“仰衬”这个词在各种词典中都查不到,是个邯郸的方言词。为什么叫作“仰衬”?可能是从古代的“承尘”演化而来。我国东汉时有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书《释名》,其中的《释床帐》中载:“承尘施于上以承尘土也。”古时承尘叫“帟”(音yi亦),是张设于幄中座上用以承接空中灰尘的小幕布。《后汉书?雷义传》记载:雷义曾救助一个人免于死罪,这个人为了感谢他,“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金。”就是偷偷把金钱投放在雷义的承尘之上,直到后来修缮房屋时才发现这些钱财。可见,汉代时的“承尘”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仰衬”的刍形,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仰衬”也应是从“承尘”脱胎转化而来,这个词写作“仰尘”更为合适,因为要看“仰尘”,需要仰起头来才可看到,邯郸土语叫作“仰尘”似也不无道理。
白癜风前期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