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语武安口语的十一个特点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月曝光量近百万次
广告合作丨爆料投稿丨
笔者经过对武安诸多口语的搜集整理,并参考《武安县志》,总结了武安口语的十一个特点(对发音未深入涉及)。我想,只有了解了家乡的语言特点,才能更好地讲好普通话。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研究家乡语言的行列,共同切磋,共同进步,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点儿贡献。
一、加前缀“圪”(ge)
在动词前加前缀“圪”是很普遍的,比如:圪吃、圪绞、圪跌、圪混等等,举不胜举,几乎所有单个动词前都可以加“圪”,在这里“圪”有“随便”的意思。在形容词前加“圪”的现象不多,比如:圪整整、圪艳艳、圪深、圪蔫等,在名词前也有加“圪”的,比如圪节、圪针、圪台、圪渣、两圪腮等。
二、有些口语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
在武安口语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影子。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在这里“嬲”字有纠缠、缠扰之意。在武安口语中有“嬲缠、嬲眼、圪嬲、嬲个套儿”等词。“骀”(tai)字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骀”指劣马,比喻庸才,在武安口语中有“骀人”“骀事儿”之说。还有急煞、堪好、近觑、蓦地、单顾、撺掇、不答曰、蹊跷等词也带有文言色彩。
三、一般和个别混淆
一般和个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有些是一般代替个别,比如菠菜叫青菜,小米粥叫饭,结婚叫典礼、铜钱叫制钱。有些是个别代替一般,如:模样叫眉眼,沉叫骨重,喜鹊叫尾巴翘。这种混淆在修辞上称为借代,像“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以鳞代鱼。吃好饭坐席——吃盘,用盘子代替好饭好菜。
四、叠字
叠字为一种修辞形式,即形、音、义相同的字连用在一起,使形式整齐,语言和谐,并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种叠字形式在武安口语中也很多,几乎所有的形容词,尤其是色彩形容词,都可以在后面用两个叠字,可见武安人的语言是很形象生动的。比如:白茧茧、俊丢丢、凉莹莹、热答答、满滴滴、薄凌凌、稳踏踏、利沙沙、是生生、黄兰兰、黑处处、直朵朵、清凌凌、皱巴巴、蓝瓦瓦、糊达达、亮瓦瓦、牢巴巴、软虚虚等。还有一个字直接叠成一个形容词的,如安安儿,满满,高高,坦坦儿,慢慢,悄悄儿等。
五、省略
棉花——花、白搭了——搭了、非常好——非好、故意找事——(出)故事、灰色的白菜——灰的白、碎嘴子——碎子、小磨香油——磨油、害怕凉——害凉棺材——材完成了——成了心平气和——平和漫荒野地——漫野地
六、有些易产生歧义
头发——毛衣(尾)、饺子——疙瘩、土豆——模糊蛋、不整洁——窝囊、理发——推头想一想——思想小康之家——有法儿人家大概——末了姊妹——妹妹
七、爱用“的”字
大凡带“子”的名词几乎都将“子”读成“的”。比如:儿子——儿的、桌子——桌的等。人名有的也用“的”,比如:二的、杨四的、王柱的。另外还有:冷的、茅的、鸡的、辣的、铺的、盖的等。
八、词尾加“头”和“家”
动词后加“头”,并在词前加肯定或否定词。比如:没看头、没学头、没吃头、留个想头、有个盼头。形容词后加“头”变成名词:肉拧头,肉头,养汉头,混面头、滑稽头、日眼头、嬲眼头、惑念头,抹愚头、楚巴头等。动词后加“家儿”,比如,吃家儿,干家儿,可以家儿,地名后,唐山家儿老大家等。
九、形容词后加“得慌”
比如:饿得慌、干得慌、冷得慌、吓得慌、憋得慌、气得慌、累得慌等。
十、合音
合音指两字缩为一字,词义不变,读音取前字声,后字韵,并出现有音无字的现象。比如:掉地下——掉dia别用——bing几个钱一斤——jie钱一斤没了——me
十一、人称代词中无“们”
单数人称代词“你”读eng或nen,“我”读俺,“他”读nie。在武安口语中的“我们、你们、他们”均去掉“们”,代之以“都”。比如:我们——俺都,他们——nie都、你们——eng都或nen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4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