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虽为名将,却坑杀降卒40余万,一生毁
白起,一称公孙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大将。白起生于郿(今陕西省眉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二五七年。
这一历史时期,正是秦、楚、齐、韩、赵、魏、燕七个主要国家并立争衡的战国后半期,整个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动乱变革之中,战争极为频繁,争夺十分激烈,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
当时还处于西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政治上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经济上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国力富强,疆域辽阔,北有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南有巴(今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地区)蜀(今四川成都一带),东有黄河与函谷关为屏障,是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不断派军夺取魏、韩、赵、楚等国的土地,被称为天府雄国。
白起,长期生活于军旅之中,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据史书记载,秦昭王对他十分信任,经常委以重任。
公元前二九四年(秦昭王十三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掌军政大权),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了新城(在今河南省伊川西南)。
公元前二九三年(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复受命率领秦军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斩首二十余万,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夺城五座,大获全胜。白起因战功显赫,官至太尉。
公元前二九二年(秦昭王十五年),白起被任命为大良造(系秦之最高军政长官)。他率领秦军大举攻魏,连下魏国城邑六十余座。第二年复引军攻占了魏国的军事重镇垣城(今山西省垣曲县)。
公元前二八六年(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又奉命率军进攻赵国,夺取了赵国的光狼城(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
公元前二七九年(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复亲率秦军进攻楚国,连克鄢(在今河南省鄢陵西北)、邓(今河南省邓县)五城。翌年再次攻下楚之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烧毁夷陵(在今湖北省宜昌东南),军至竟陵(在今湖北省潜江西北),迫使楚都东迁。由于夺取了楚国西部大片地区,遂在郢地置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二七三年(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奉命率军伐魏,大败魏军,斩敌十三万余人,夺取了华阳(因在华山之阳,故曰华阳,即今陕西省商县)地区。
公元前二六四年(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再次率军攻韩,斩敌五万,占领了韩国重镇陉城(今山西省曲沃),进而夺取了晋南大部地区。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派军攻韩,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省沁阳),切断了上党地区(今山西省东南部)与韩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的联系,使驻守上党之韩军成为孤军。驻守上党的韩将冯亭,根据当时的处境,对将士们讲了自己的意见。他说:“秦军占据野王城,已断我通新郑之道。如果秦军进攻上党,韩国被远隔黄河以南,无法救援,我势孤力单,必不能自保。既然如此,我想,与其降秦,不如归赵。赵得上党,秦必与之相争。这样,必将促成韩赵联合抗秦之势。”冯亭的主张得到了部曲们的赞同。于是派使者赴赵通款,赵孝成王派相国平原君到上党慰劳,封冯亭为华阳君。
公元前二六?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果然派大将王龁率军进攻上党。冯亭督军苦斗,因救兵不至,不得已,遂弃上党,引残军及难民逃往赵国。至长平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才遇到赵国大将廉颇带领的驰援上党的二十万赵军。但因上党已失,秦赵两国军队对峙于长平关一线。初战,赵军稍有失利。
廉颇是赵国著名大将,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针对秦强赵弱的形势,采取守势,不与秦军决战,筑垒坚守,作长期抵抗,以消耗对方,迫使秦军不战自退。秦军屡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持重不应,坚守不出,两军相持数月,秦军仍然想不出进攻的方法。秦军深知,廉颇不去,赵军难破。于是,秦相国应侯范睢派人用重金去赵国进行反间活动,散布说:“廉颇太老了,好对付,他根本就不敢出战。其实秦国最怕的是年轻力壮的赵括,如果由他指挥赵军,早就把秦军打退了。”赵孝成王早就不满意廉颇,认为他军多失利,坚守不战,有失国威,今又听到这种议论,十分恼怒,遂下令调回廉颇,改派赵括为大将至长平统帅赵军。
秦昭王闻赵括取代廉颇,十分高兴,乃暗派白起为上将军,亲临前敌,指挥王龁、蒙骜诸将与赵军决战。赵括至长平关军中,立刻撤消了廉颇的命令,改变了廉颇的作战部署,亲率主力出击秦军。白起根据当时双方所处地理位置以及设防情况,决定采取先将赵军主力引出坚壁,然后再行聚歼。因此,交战之初,白起命秦军诈败,示之以弱,以骄赵括。果然,赵括初战获胜,误认为秦军不堪一击,遂决定长驱大进。
白起见赵括中计,遂且战且退,诱其深入,引赵军主力远离营垒,然后另派精骑以突然的动作切断赵军退路与粮道。接着又悉发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赵军于旷野,使赵军完全处于被动孤立的挨打地位。赵军被困四十六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疲惫不堪,病弱日增,情势日渐危急。赵括无策,只得将几十万大军分为四队,从四面八方分散突围,但由于秦军已经外筑壁垒,防范严密,赵军几次冲杀,都没有突破秦军包围。最后赵括又亲率数千精锐之卒进行突围,结果是兵败将亡,赵括自己也为秦军所射杀。赵括战死,全军瓦解,四十万人皆降白起。而白起却认为赵军不可靠,怕赵军寻机反抗,与诸将商议说:“前一时期,我们已经占领了上党,但上党人不愿服秦,反而投降了赵国。他们现在降秦,是出于不得已。如果将来他们叛变,那必将造成严重后患,我以为还是全部杀掉为好。”于是密秘传令秦军,乘夜对四十万手无寸铁的赵军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仅留下二百四十名年龄较小的赵卒,放回赵都邯郸,以扬秦威。这就是历史上以残酷闻名的“长平坑杀”。
赵军主力大部被歼于长平,赵国境内十分空虚。所以,白起乘势率秦军全部攻占了上党周围的大小城邑,为秦建立了上党郡。然后又分军为二:一路由王龁率领,向西攻占了皮牢(在今山西省万荣西南);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北定太原(当时治所在今之晋阳)。秦军长驱直入,韩、赵两国万分惊恐,遂请燕国大夫苏代赴秦住见相国范睢,力陈白起势力太大,功名日隆,对相国十分不利,务请他向秦王为韩、赵求情。范睢果为所动,面奏秦昭王说:“秦军长期征战于外,伤亡很重,需要休整,我看以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上策。”秦昭王赞同此议,遂收韩之垣雍(今山西省垣曲)及赵国六城,命白起撤兵回秦。
白起本欲乘胜进击赵都邯郸,一举而灭掉赵国,但王命难违,不得不放弃这一合理主张,撤兵回秦。后来他听说这是相国范雎的主意,遂与范睢不和。公元前二五九年(秦昭王四十九年)秋,秦昭王决定再次进攻赵都邯郸,当时因白起正在病中,遂任命王陵为大将,结果阵前失利。不久白起病愈,秦昭王欲派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说:“两年前乘胜进攻赵都邯郸,有可能获胜。现在赵国已初步恢复元气,且有其他诸侯国的支援,而我们远离后方去攻赵都,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遂拒不受命。秦昭王只好另派大将王龁代替王陵指挥秦军围攻邯郸,但仍无法改变被动局面。白起背地说:“国君不听我的意见,你们看如今怎么样,只能劳师无功。”秦昭王闻听之后,十分震怒,革去白起官职,令其迁居阴密(在今宁夏固原);后又听说白起不满,口出怨言,遂又派人送给白起一把剑,命他自杀。白起不得已,于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自杀于咸阳城外。
白起戎马一生,指挥数十次重大战役,为秦国争城数百座,扩地数千里,有大功于秦。但在封建时代,罪之大,莫过于犯上,所以,白起终因犯上而赐罪自杀,功成而身败。然而白起在军事土,他料敌如神,战法多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都不失为一代名将之称。不过,他杀人不眨眼,一次竟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残忍过甚,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名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