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刘振年也说武安门匾文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年12月22日,冬至日的第二天,冬阳融融,历时三年的《武安文化丛书》一至五卷,正式发行,甚为高兴。其中,《武安门匾文化》卷本,由民协李主席主编,我有幸参与,因为好多年前,我就对武安的门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或者转悠到武安城边的小区里弄,抬头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门楼和门匾,你就会感觉到那是一种美。那些精美的建筑,精巧的结构,雕刻精细的石门墩、木雕门脸、砖刻门匾等等,让你百看不厌,流连忘返。早在《武安之窗》刚刚创建之时,我就写过一篇短文《行将消失的古门楼》,发到武安之窗发表,还配了几张照片。那时,用的是胶卷相机拍的,洗出来照片后不能用,就拿到武安打印部,让人家扫描到电脑上,再发到武安之窗网站。后来,每到一个村,就拍些照片,再后来,有了手机,拍的照片多了,也可以存起来了。但是,看到武安城乡那些漂亮的散发着浓浓文化味的古门楼和门匾在一天天减少,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光拍点照片,又如何能挽留住这日夜流逝的乡愁?所以,要做些更多的更有意义的工作,就感到是多么的急迫。后来,我到外地工作,在繁华的大都市,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电脑打印后机械制作的广告牌匾,一到晚上,更是灯火辉煌,霓虹闪烁。靓丽是靓丽,可是有什么看头吗?没有。突然有一天,在青岛市某个大型超市内,有一个仿古门店,古式门楼,石雕门墩,木雕门脸,透雕木制格栅和窗户,古朴古风。更让我惊喜的是,门头上镶着一幅砖刻四字匾额,我走近细细观看,确实是砖刻,它的大小和我们武安的门匾砖刻一样大,都是老式的大方砖,上面还留有岁月的斑驳与印迹,确实是老旧的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是从乡下收来的,是真材实料。我久久观望欣赏,不肯离去,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心想,在我们武安老家,这些东西多的是,就是没人保护。倒塌的旧房里,泥土堆里,说不定就埋有精美的砖雕和石刻物件,脚蹅手踩,到处都是,没人当回事。可一旦到了城里,就成了稀罕物了。也许此时,城乡拆迁改造正在进行,不知又有多少古建古物被轰隆隆的勾机忽哩哗啦地给“作作”了。门匾,别小看这几个刻字,它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你回味无穷。首先是书法,这些刻字都是当时有文化有威望的人书写的,字体多为楷书或行书,字迹端庄秀丽,优雅大气。如坦岭村某住宅的“行端表正”和“映瑞峰”两块石匾,就是本村民国大儒周凤梧所题;冶陶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的“急公爱国”石匾,刻有款识“都督府军法科员署理武安知世王为”;而城关大小街巷现存的门楼匾额,大多是武安书法泰斗邵富训所书。看到这些匾额,就知道此地曾经出过什么文人,出过什么大写家,来过什么当官的,而当官的为啥给他们题匾。然后请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刻在石头或青砖上,写成什么样,就刻成什么样,不能走样,只能增色。过去都是人工雕凿,一斧一凿,精心雕刻,因为石头凿下来,就补不上了,所以每一凿都十分小心,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有的连细微的连笔和露白都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那些浮雕阳刻,凸起的笔画肉乎乎的,像女人的绒绣,有一种想抚摸的感觉。这样精美的艺术品镶在门楣上,怎能不典雅气派?怎能不蓬壁生辉?看到这些融书法与雕工为一体的匾额,游人至此,只能仰望和赞叹:“看看捏写的这字!看看捏刻的这匾!”“这是捏本村的秀才谁谁写的,那是捏邻村的某某老石匠刻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承载,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文化!武安早期匾额多是古建楼阁之上的,如李尔育题白云山匾额“有天在上”、河南巡抚李宗枢题黄泽关关隘“飞蹬盘云”、马店头丁字阁“东岳尊崇”、冶陶南阁“洺滨一隅”、“西通秦晋”、阳邑古城遗留石匾“古阳邑县”、河底石桥“万寿桥”、夏庄券洞“亦洞天”等,都是明、清或更早时期的石雕精品。而三王村“汇禄阁”、东孔壁“安警楼”、北白石“文映西河”、夏庄“拱翠门”、沙洺“迎薰门”、冶陶“西迎爽气”、西马庄“和平盛世”、大贺庄“忍耐巷”、野河张氏节孝坊的匾额及对联等都是清至民国时期的砖刻留存。这些匾额或雄宏,或峻丽,或潇洒,或飘逸,点缀于各式古建楼阁或过街券洞之上,接受着无数人的欣赏和数百年时光的检阅,栉风沐雨,风采不减。砖刻匾额相比石刻匾额易雕凿,但也容易风化碱蚀。如夏庄“马王阁”、青烟寺“甲秀门”等已碱化严重,难以辨认,而更多的砖刻匾额则消失在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木制匾额的,其形制硕大,用硬木板制成,如城内“紫金楼、崔炉“天青寺”、北河底清代“贡员”木匾、大水窖村的旌表匾额“为民立功”、“英勇杀敌”等。而贺进十字阁之上,东西南北四面悬有四方木制大匾,高雅大气,喜迎八方。到民国后期至建国后,门匾盛行,从以前的富家大户普及到一般民居,以城西、南乡较为普遍,一般以砖刻门匾为多,后期以水泥制作为盛。内容多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追求居家祥和、耕读传家、多福多寿等安分守己的田园生活。如:“忠厚传家、纳福迎祥、百福骈臻、五福临门、积庆有余、国瑞家祥、时和岁丰、杏林春景、南迎鼓峰、勤俭持家、顺时听天、和睦家庭、安且居、福禄寿、祝三多、翰墨林……”等。这一时期较著名的砖石匾额有:伯延王顺庄园、房家庄园、淑村朱家庄园以及很多大宅院的的石雕砖雕门匾、城内内北门西侧的“淡泊明志”砖雕门楼、河西村民国后学堂“祥开五凤”砖雕门楼及对联、北白石民居“无不足兮”、“安居乐业”石雕门匾、店子村、上泉村、同会村等众多村庄的砖刻门匾、以及遍布各村的不同书体并茂的水泥刻字等,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文革时期,出现大量时代特色鲜明、歌颂党歌颂劳动人民的匾额文词,这些门匾多是用水泥刻写或直接写于门楼内迎风板上,一扫过去只谈自我、封闭守旧的陈词滥调,放射出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光辉,如:“斗私批修、大公无私、团结胜利、壮志凌云、风华正茂、风和日丽、气壮山河、改天换地、劳动光荣、听党话、跟党走、爱集体、庆丰收、红又专、学大寨、起宏图……”等。寺庄乡小保村,是一个很小的小山村,在曲折的街巷里,有一处砖砌小阁,青砖券洞,古朴古风,但已十分破旧,上面的砖垛间长满杂草。可是,当你走进它,看到券洞上方有一方砖雕四字匾额:“里仁为美”,旁边还有一方青石碑铭时,顿觉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向你“扑面而来”,你不由驻足观赏,辨认碑文,并拍照留念。这四个字不光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其表达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也让你不得不心生敬意。你想,清静的山村,狭窄的街巷,纯朴的村民,仁义的邻居,还有这精巧的小阁,多么美好恬静的生活啊!可是,几年后,当你再次光临此地,小阁已经重修,周身贴满了瓷砖,虽光亮照人,但其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皆黯然失色。我不是说瓷砖的建筑就不好,破旧的青砖老建筑就怎么好,时代在进步,社会要发展,老建筑终归会越来越少,宽敞明亮的新式住房终归要代替低矮的砖瓦房,但我们要让子孙后代知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光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还有过去老祖宗创造的文化,不但要知道现在是什么,还要知道过去是什么,曾经是什么,曾经有什么。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遗存保留或记录下来,然后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武安文化丛书》正式发行,很多文友都提供了好多的照片和资料,这说明我们对家乡的这颗眷恋之心还是很热的。能够为武安的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心里会感到很欣慰,也可以说是“尽心儿”吧。如果大家都“尽点心儿”,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什么事都会办的很好。冬天过后,就是春天,武安文化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的春天。
上一篇文章: 安秋生植根乡土的深情书写序史龙魁文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作者介绍
刘振年,男,笔名雨辰,武安市石洞乡南河底村人。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讲述武安故事展示武安山水
介绍武安风物弘扬武安文化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