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武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调整发展任务以及“7·19”特大暴雨洪灾带来的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构建新思路、积极应对新变化,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并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发展指数评价中,我市再进全国“百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整体经济稳中求进
年全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整体经济稳中求进,运行质量有所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城乡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完成亿元,增长6.8%左右,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二、生产供给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产量实现增长。
年,我市始终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在克服“7·19”特大暴雨洪灾的不利影响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增长3.5%。农业产业化经济率达到69.8%,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年,受内外因素影响,全市工业形势异常严峻,针对“新常态”,工业生产克难攻坚,实现生产平稳增长、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4.6%。工业运行的“两个增长”:一是主要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全年全市纳入统计的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3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5%。其中锂离子电池.7万只,增长.3%;新能源汽车辆实现了从无到有。二是规上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亿元,增长74.2%,比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
三、内外需求活力增强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增速趋稳,消费和出口继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亿元项目拉动明显。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11.2%。其中城乡建设项目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2.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亿元,同比下降21.4%。主要特点“一个支撑,三个增长”。“一个支撑”:大项目全面支撑投资增长。全年,我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86个,同比增加5个,完成投资.5亿元,增长18.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90.3%,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10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2.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本年新开工建设项目个,同比增加13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49个,同比增加11个,完成投资.2亿元,同比增长30.6%,10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7个,同比增加3个,完成投资57.7亿元,同比增长23.8%。“三个增长”: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3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15.6%,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5.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亿元,增长5.7%。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52.6亿元,同比增长48.6%,其中新材料完成1.8亿元,高端技术装备制造完成6.4亿元,新能源投资44.4亿元。三是工业技改投资不断增长。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继续加大技改力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年,全市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固定资产完成额的38.6%,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5.5%。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乡村市场潜力巨大。
年,全市消费市场呈现着稳中趋活有态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亿元,增长10.2%。其主要特点:一是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完成零售额.8亿元,增长7.4%;乡村市场完成零售额65.5亿元,增长15%。乡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二是分规模看:限上企业完成36.4亿元,增长4.8%;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完成.9亿元,增长11.9%。限下企业引领着消费市场增长。三是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4亿元,增长10.8%;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7.9亿元,增长6.1%。批发零售业仍是拉动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对外贸易力度加大,“双外”经济发展良好。
年,面对经济低位运行等复杂环境,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58.4%;全市共有外贸备案企业家,有实绩的企业24家。外贸直接出口达到18.4亿元,增长25%。出口贸易特点:近两年来,我市出口产品由原来钢铁单一品种到现在的以热轧合金板为主,铸管、机床铸件、棉机配件、阀门、锂电子充电电池、工艺品等产品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四、经济运行质量较好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税收收入逐步好转。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财税部门采取了“加强征管、堵塞漏洞”等措施,做到应收尽收。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1.48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31亿元,增长8%。分部门看,国税部门收入31.1亿元,增长12.6%;地税部门收入15.07亿元,下降7.4%;财政部门收入15.31亿元,增长10.1%。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增加居民收入。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装备制造逐步壮大。
针对我市“一钢独大”的产业矛盾,在工业转型升级上积极寻找突破口,经过三年多的培育和发展,全市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我市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8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增加值8.7亿元,增长42.5%,增速高于邯郸市13.1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
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力逐步加大。全年全市服务业预计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0%,占GDP比重为35.4%,比上年提高1.5百分点。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年,全市民营经济稳步增长。民营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亿元,增长7.4%,占GDP比重达到81.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邯郸市13个百分点;增速快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99家,总数达到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倍以上,远远高于GDP的增速。
节能减排扎实工作,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年我市深入推进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及大气污染雾霾治理工作,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万元GDP能耗”预计同比下降4.89%,超出目标0.8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6万吨,低于控制目标22万吨,节能、削煤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5%、13.2%、5.7%、7.9%,圆满完成年减排控制目标。
五、环境支撑逐渐好转
金融存贷逐渐增长,货币政策逐步放宽。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发展规律下,全市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金融政策支持逐步放宽。截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亿元,比年初增加39.6亿元,比年初增长7.5%,其中住户存款.6亿元,比年初增加34.9亿元,增长9.4%。各项贷款余额.2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增长7%。
■编辑:金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