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一万年前,武安先民便在这里

  一万年前,武安先民便在南洺岸,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它将中华文明上溯到一万年前,早于仰韶文化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磁山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黍、粟的最早发源地,鸡的最早饲养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陶器的最早制作地。粟、家鸡和核桃的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粟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一万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在二十多年间的一次次发掘中,大量珍贵的文物及遗迹相继出土。

  在磁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余件。在这些遗物中,主要有用来为谷物脱皮的石磨盘和石棒,及用来做饭的泥制陶盂、支脚等。其中,石磨盘表面光滑,经过打制或磨制,有的底部带足,做工非常精细。

  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遗址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有一万年。当时,先民们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种粟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手工陶器,他们制作的骨针比钢针大不了多少。在这个“原始村落”,已有了农耕种植、动物饲养、采集、渔猎、工具制作、粮食储藏的母系社会雏形。

▲石磨盘、石磨棒

  磁山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空白。被考古学界定名为“磁山文化”,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过程中,在遗址灰坑中发现“工具组合物”。这些“组合物”多由石磨盘、石棒、石铲、石斧、陶盂、支架、陶壶、三足钵等组成,而且大都按生产工具(石铲、石斧等)、脱粒工具(石磨盘、石棒等)、炊具(陶盂、支架等)分组分类放置,摆放的次序明显。这在国内其他新石器遗址中罕见。

▲组合物照片

  磁山是粟的发源地。在以往的世界农业史上,粟一直被公认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然而,随着磁山遗址的发现,这一“结论”被改写。

  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一共发现了个储存粮食的“窖穴”。里面堆积着粟、黍的炭化物,刚开始它们的颜色呈灰绿色,但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灰白色。在一些成块的朽灰中,用肉眼可以看到已炭化的一颗颗滚圆的粟粒。

▲磁山遗址出土黍、粟标本

  北京考古专家采用“灰象法”对标本进行了鉴定,认定是黍和粟的成份,这是迄今人工种植粟历史的最早发现。

  在磁山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及堆积的“粟灰”外,考古专家们还发掘出较多的鸟骨。将这些鸟骨标本与北京自然博物馆所藏的现代鸟类骨骼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与现代原鸡跗骨的形态和大小都很相似。他们由此认为,磁山出土的鸟骨标本属于鸡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还有可能是驯养的早期家鸡。

▲家鸡骨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锛、镰等,其中磨盘和磨棒是粮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磁山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粗糙,器表多素面。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规整。陶器表面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乳钉纹等。器形有椭圆形陶壶、鸟头形支脚、盂、钵等。

▲陶盂与鸟头形支架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足钵

  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一万年前,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山文化遗址的丰富内涵,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链环。

            

照片由张海江提供,文字参考《武安博览》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xw/12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