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屠川晋资料被掩盖的血腥

年清兵屠川屠晋资料

  明末清初,在四川发生了大屠杀,人口急剧减少。清朝期间所编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记录”等都把大屠杀的责任归于张献忠。由于清朝的统治延续了两百七十多年,以至绝大多数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连鲁迅先生也曾批判过张献忠是“专在‘为杀人而杀人’”。   

其实,只要仔细查看一下清兵侵入四川的那段历史,真相不难知晓。   

年,也即满清入关後第三个年头,满清即宣布张献忠已被战死,并宣称“破一百三十余营。平四川”,即宣布四川平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满清攻陷渝城(重庆),是在十三年後的年。   

因此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清军采取了彻底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即不论是“张贼”,还是无辜的平民,一律斩杀。   

“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年满清贴出的公告!   

这种残忍的镇压方式,在四川竟然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隐瞒真相、欺骗中国人,满清居然把他们自己干的这些大屠杀全部栽赃给张献忠!试想,假如张献忠真如满清鞑虏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么,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已经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何需“劳驾”鞑虏们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   

四川人民的反清活动被残忍地镇压後,的确是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清廷不得不迁移湖广的人口至四川(即有名的以湖广填四川)。造成这种惨状的不正是鞑虏们吗?可见当时的鞑虏们不仅穷凶极恶、而且栽赃的手法也卑鄙至极。   

当然越是夸张和宣传张献忠的“屠杀”,就越能证明真正的刽子手们的行为是“正义”的。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满清统治了两百多年,战败一方的记录早就被毁灭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于自己的“记录”和当时的宣传,这样的“历史”代代相传,两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不过,如上面的例子,还是可以从满清自己的记录里找到矛盾的地方,从而还回历史的真面目。也有後来的出土文物戳穿了当时满清所制造的、流传两百多年的谎言。例如,有一个栽赃的著名例子:满清的“七杀碑”传说。满清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但後来,在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出土了张献忠的“圣谕碑”。碑文上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即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杀气。   

满清的御用文人们,把前段留下,居然把後一句改成了七个“杀”字以宣传张献忠的“残暴”和满清的“正义”!   

专制社会里,有必要制造“事实”以转移仇恨的目标,有必要且容易掩盖真相的,是取得了统治权力的胜利者呢,还是连生命都不存在,无法开口的失败者?   其实那些传说,那些满清时代冒出来的“史料”,只要稍微不迷信满清宣传的人就知其可信程度太低。遗憾的是由于不动脑筋而人云亦云的,视清王朝为正统,脑子里不敢有丝毫怀疑“今朝”所言、不敢怀疑皇家的人太多,所以那些传说、“史料”才能得以生存、才能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来。两百七十年下来,早已在老百姓心中固定了。   但,历史就是历史,是不以某些人的胡说八道为转

移的!   

即便是在满清统治的时候,四川也有人不顾满清的禁止而为张献忠“塑像,绿袍金脸”,香火还持续了三百余年。人们还“年年假借神会,聚集拜谒献忠像”,且“为遮避耳目,又称大庙”。其间,虽被满清毁坏过,并被刻《除毁贼像碑记》,可满清的这一举动“恰恰成为当年人民曾为塑像之反证”,不屈的人们又偷偷重建,却又遭满清损毁。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真凭实据,而不是那种不知何时才兴起的,无根无据的“传说”“口述历史”

山西省的复明运动是以大同总兵姜瓖反清揭开序幕的。姜瓖,陕西延川

县人,原是明朝挂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后,

他主动派人联络,投降了大顺政权。同年五月,传来了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

放弃北京的消息,姜瓖又发动叛乱,杀害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归附了清朝。

由于他在起兵叛乱夺得大同的时候并不了解清廷有入主中原的意图,拥立了

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代藩枣强王后裔)“以续先帝之祀”,被清廷斥为“大不合理”。七月十五日,姜瓖不得不上疏请求原谅自己“不学无术之罪”,并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选贤能”,让自己“休息田间,从此有生之日皆歌咏太平之年矣”。清摄政王多尔衮一面让他继续充当大同总兵,一面警告他“洗心易虑”,“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

这年十月,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高一功等部时颇为卖力。没想到次年(,顺治二年)七月他

被叫到北京,由大学士刚林秉承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旨进行质讯,指责他顺治

元年六月初八日上表归顺清廷,七月间却用明朝崇祯年号发给文武官员劄符,又拥戴明朝宗室枣强王,“此罪不小”。姜瓖跪在地上解释清兵入关之初人心未定,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原不敢有二心”。刚林又无中生有地斥责他“去年冬英王西征路出大同,你心生疑虑”。最后,才宣布:“今大清恩宽,王上令旨许功罪相准,往事并不追究。着你仍镇大同,洗心涤虑,竭力尽心,以报国家大恩。”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他一肚子怨气,但又不得不“叩头谢恩”。这以后的三年里,清廷对陕南、四川用兵,曾多次征发山西的人力、物力,加重了官民的负担。

 年(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

总兵”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

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传旨后不敢怠慢,把长子姜之升送往

北京。

年(顺治五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尔犯边。清摄政王多

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

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姜瓖对清朝

统治者崇满歧汉政策早已心怀不满,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

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

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

载道。于是,姜瓖在十二月初三日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

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公开揭起了反清的旗帜。耿焞逃往阳和,家属被姜瓖处死。阿济格闻讯,连夜进兵,于初四日到达大同城下。姜瓖反清以后,“飞檄安官,朔(州)、浑(源)一带俱受伪札”。阿济格在十二月间的报告中说:“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大同举义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

晋西北,“明废弁万练乘变袭踞偏关,瓖即以练为伪偏关道。宁武、岢

岚、保德相继失守。刘迁者,亦明废弁也,纠亡命,受伪左大将军职,略雁

门关及代州、繁峙、五台等邑,太原告警”。关于刘迁的情况,顺治六年正

月二十四日山西巡抚祝世昌塘报中说:“本院口虑雁门系大同孔道,预遣抚

标右营游击高国盛同蒙古艾大人驻防代州。突有明季副将刘迁诈称起用伪总

兵,伪牌伪言,日每招聚乌口(合),……。初十日,逆贼刘迁果率领马步

贼约有万余将代州围困十一日,竟入关厢。”高、艾见“贼众兵寡”,“密

差役前往大同英王爷驾前清兵”。

晋中,《定襄县志》记载:“五台、忻州、盂县皆授姜瓖伪劄,转相煽

惑,丑类尚累数万,旗帜队伍蚁聚蜂屯。宁武已附姜瓖。兵备道蔺与太原参

将李好贤住劄忻州、定襄,每侦贼警则引兵救援。至九月,宣府总兵李刚奉

旨剿擒高鼎,鼎负隅,每夜出,恣其劫掠。后听抚,贼众渐散,鼎复据曹家

寨,……倏招倏叛。”《静乐县志》也说:“时三晋草寇转相煽惑,驱逐长

令,卖降恐后。……太原一郡全城自守者惟榆次、平定、乐平、太原、崞县、

盂县而己。”

晋东南,“汾、潞、泽、辽等郡邑小丑乘时蜂起,伪帅胡国鼎啸聚潞安,

祸连沁属”。“伪将”陈杜、张斗光等领兵攻克泽州(今晋城)。平顺有

姜瓖所“遣贼将牛光天破城劫库,男妇掳掠甚多。至十月,原任赖知县请兵

恢复,贼始灭”。

晋西南蒲州到黄河西岸属陕西的韩城一带有虞胤、韩昭宣、李企晟等闻

风响应,他们“私立伪韩王,行伪永历事”。清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向朝廷

奏报:“伪六省军门虞胤、伪总督韩昭宣、伪总兵封汝宦等克陷蒲州及蒲属

临晋等县,伪立永历年号,诈称二十八万。”

在很短的时间里,山西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义

师占领。而山西的反清复明运动又迅速波及陕西等西北地区(见下节)。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紧靠畿辅,形势的风云突变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

心威胁极大。不过,山西距离永历朝廷控制的地区相当远,其间又被清统治

区隔断,双方的联络自然比较困难。许多南明史籍都不讲以姜瓖为代表的晋、

陕等地的反清复明运动,或者只是在讲时代背景时一带而过,他们心目中的

“南明史”是地道的南方拥明势力的历史。然而纵观全局,清初的复明运动

并不能局限于南方,姜瓖等人领导的反清决不是一般的兵变或叛乱,而是北

方复明势力同清朝的一次大规模较量。

姜瓖起事后立即“易冠服”,各地闻风响应的军民都以割辫为标志,军

队“以明旗号”相号召,发布文告遵用永历正朔。这些都说明姜瓖等人领

导的晋、陕反清运动是以恢复明朝为宗旨的。他们同永历朝廷也有联络,沈

佳《存信编》卷二记载,“清大同总兵姜瓖以大同来归”。年(顺治六

年,永历三年)八月,永历朝廷“遣太监马鸣图赍敕联络山西总兵姜瓖。鸣

图漆身吞炭而行”,携带“以黄绢五寸方用御宝为敕书,外用黄蜡封固为药

丸”。年(顺治十年)清廷缉获“叛党”吕肖渠的罪状就是“先投山

西姜逆营内抢掳,带有永历伪劄前往河南”散发。这些零星材料(当时在山

西各地张贴和颁发的用明永历纪年的文告和劄符数量必定极为庞大,失败后

荡灭无存罢了)证明姜瓖等人的反清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一般的兵变,而是

以拥护南明永历朝廷为宗旨遍及全国的复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

史稿》说,“其无所附丽而以叛闻者为姜瓖”,完全错误!

姜瓖起事以后,清廷最初企图采取招抚政策加以解决。多尔衮当时已经

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想以最高统治者的身分劝说姜瓖回心转意,他在十二月

初十日派使者向姜瓖解释阿济格等领兵往大同是“因有事北方蒙古,……与

尔等全无干涉”,故意把姜瓖起兵反清说成只是误解了清廷意图,给以下台

的机会,接着宣布若能悔罪归诚,仍将“照旧恩养”。然而,姜瓖反清的导

火线固然同阿济格重兵迫境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满汉民族矛盾。举事之前既

已遭到清廷猜忌,反清之后再图归顺好比覆水难收,前途更不堪设想,因此

他对多尔衮的安抚置之不理。多尔衮见解释无效,决心武力解决。年(顺

治六年)正月初四日,他派敬谨郡王尼堪等统兵入山西。二月间,多尔衮亲

自带领军队往征大同。在攻克浑源州、招降应州和山阴县后,突然接到北京

传来消息,他的同母弟辅政德豫亲王多铎染上天花,病情危在旦夕。多尔衮

无心恋战了,三月间在赶回北京的途中,他来到大同城下,希望凭借自己的

最高权威劝说姜瓖投降。在谕旨中说:“向使他人至此,尔或顾畏不从;予

兹躬临,可欢然来顺。如来归顺,庶阖城获苏。予方欲天下之人戴吾恩德,

尔姜瓖诸罪悉与赦免。谕到可即出降,自恩养如故。勿更怀疑虑,以贻害阖

城官民也。予来尔不归顺,则再无生路矣。予言一出,脱有反覆,天下之人

谁复信之?”

姜瓖在回信中先列举了自己为清廷立了大功,“未有毫发罪过”,然而

不仅“未蒙升赏”,跟随他降清的百姓“亦阽危已极。且选出各官又肆行陵

虐,民盖难堪。顷者,英王师至,催办粮草,绅士军民苦不可当。动辄欲行

杀戮,臣与大同一方百姓委属无辜,谁肯坐而守死?”接着,他针对多尔衮

的谕旨表示,“况阖城之人矢志誓死,王纵开诚肆赦,谁敢遽信?是惟更降

一谕,明指以全活之方。若不开恩,臣惟率众以俟,无他想望矣”。姜瓖要

求多尔衮“指以全活之方”含意是什么,史无明文,按当时情况推测是让清

廷退兵,使大同地区的军民有实际的安全感。而且,当时晋、陕反清义师风

起云涌,姜瓖的回信也可能是一种缓兵之计。

自从山海关战役以来,执掌清廷最高权力的摄政王多尔衮没有亲自统兵

出征过。究其原因,一是进入北京之后,百务丛集,他难以分身;二是满洲

贵族内部权力之争一直在进行;三是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这次亲征大同实在

是迫不得已,山西全省一旦失陷,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且不说南方大片地方

尚未平定,在姜瓖反清后不仅山西各地纷纷响应,陕西、甘肃等地反清运动

势若潮涌,连畿辅和山东也竟然“山贼蜂起”。满洲贵族遇到了入关以来最

大的挑战。

到年(顺治六年)四、五月间,山西的局势已经十分严重。阿济格

等率领的军队围困着大同,并且挫败了来自长城外助马路(今助马口)、得

胜路(今得胜堡)来援和姜瓖派出接应的军队,切断了大同和其他山西抗清

力量的联系,尽管调来了红衣大炮,大同的防守依然坚固得很。阿济格、尼

堪等部顿兵坚城之下,毫无进展。山西其他地区的反清运动却好比烈火燎原,

迅速席卷全省各地。清政府能够控制的只是省会太原、晋南平阳(今临汾)

几座孤城,其他府、州、县差不多全被反清复明武装占领。这年四月山西巡

按蔡应桂揭帖中说:“先是,石楼、永和、交城相继告陷。……乃各州县报

贼者日常数四,此煽彼惑,已遍满三晋矣。”四月初一日“又接抚臣祝世昌

会揭,逆贼刘迁聚众谋攻代州;又云宁武贼众攻围忻州等情”。陕西义军也

利用木筏、牛皮浑脱等物渡河入晋,“该职看得,三晋自三边以至省城、汾

(州)、平(阳)一带,遍地皆贼,伪牌伪示,络绎不绝。民如鸟兽散,势

若土崩瓦解,无论郡邑之城池不能保守,而省城之重地患切垂危”②。就在这

个月里,义军占领汾州府城,清山西巡抚祝世昌报告:“四月十三日,贼众

至汾州府,……贼众兵寡,退而守城,则城关大开,合城喊起,郑名标率军

民割辫。”清分守冀南道许养高领着永宁知州、平遥、介休二县知县、汾州

营参将等人仓皇逃往平阳。《五台县志》记:“顺治五年冬,姜襄(瓖)踞

大同,送伪劄于台人,率众攻城。时有刘永忠等至忻州,拥众至台,不啻十

余万。”晋东南的长治地区也全部易帜,“潞安之变,盖因姜逆首祸,叛党

四起,一府八县,相继沦陷”,省会太原岌岌可危。巡抚祝世昌向朝廷求援

道:“值今伪督抚姜建勋、伪刘总兵、伪司道等贼众,秦晋合伙,失陷汾州

府,拥聚十数万,截断省南平阳、潞安两府大路,分贼安官,附近各州县破

竹瓦解,势已决裂,此省南之贼景如此。又省之东北五台、繁峙,刘迁、张

五桂等勾连宁武众贼盘踞忻口,攻围崞县,北路堵塞,音信已绝。今晋之西

北宁武、偏关、河曲、兴、岚等州县至汾州府属延袤千里,悉为贼据。今省

城孤悬一土,势切危急。……恳乞皇父摄政王俯念三晋百万田赋之区,生灵

汤火之日,危亡目下,速赐急发大兵,或敕英王、敬谨王兵马星驰前来扑剿

逆贼,尚可恢复残疆。稍若迟延,全晋俱隳矣。”

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复明义军在占领晋西北、晋南大片地区后,会同

晋中、晋东南的反清力量迅速接管各地政权。四月二十六日,占领祁县,二

十八日接管武乡,同日“沁州伪官请本州乡绅士庶皆服明季衣冠,同诣关圣

庙共议战守。每垛口守夫三名,十垛口生员一名。又称贼头赏军,每丁五钱,

用银五万,未曾赏遍(可见参与沁州起义的当在十万人以上)。其中贼丁抢

掠者枭首一十三名,当时严肃。凡有投营,即赐伪职”。二十九日,占领榆

社县。五月初一日,义军进入清源县,清太原驻防满军曾一度来援,见“贼

势浩大”,被迫带着知县携印退回省城。初二日,义军占领徐沟。初五日,

“西路贼大营由清源县拥众北来,至太原县境晋祠,离省城四十余里;又据

报东路贼由徐沟犯省”。当时,清政府驻守太原的兵力相当有限,“太原土

陲兵无几,保会城不敢为进取计”。一旦省会失守,不仅政治影响极大,清

廷在山西设置的政权几乎全部瓦解。何况,山西的抗清运动很快波及邻省,

如 年(顺治六年)六月山西义军魏世骏等派出一支军队进入河南,接

管了武安、林县、涉县,任命了知县、守备等文武官员。

多尔衮深知局势的险恶,他不敢撤出包围大同的兵力来镇压遍及山西各

地的反清烽火,以免放虎出柙,使山西反清盟主姜瓖同其他各部汇成一片,

只好从京师抽调一切可用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除了英亲王阿济格、

敬谨亲王尼堪领军围困大同外,被调往山西作战的还有端重亲王博洛、承泽

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至于康熙初年专政的鳌拜不

过是随军偏裨而已。此外,陕西方面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

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领军配合作战。

列出上述清将名单,不难发现多尔衮决心孤注一掷,精兵猛将几乎全部

派往山西。熟悉清初历史的人都知道,入关以来的领军统帅豫亲王多铎在顺

治六年三月病死,肃亲王豪格已经罪废幽禁,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姜瓖反清以

前同勒克德浑统兵往征湖南,到七年正月才返回北京。其他能带兵的亲王、

郡王几乎全部带领八旗子弟云集山西。值得注意的是,阿济格、博洛、尼堪

等人都曾经是独档一面的统帅,而在山西战场上扮演的只是前线指挥官。留

守北京的却是刚从江西凯旋回来的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六年八月,

多尔衮感到京师地区兵力过于单薄,下令端重亲王博洛“酌撤闲驻兵还京”。

博洛报告:“太原、平阳、汾州三府属州县虽渐收复,然未复者尚多,恐撤

兵后,贼乘虚袭据,应仍留守御。”多尔衮勉强同意了。

历来治史者谈及南明,大抵着眼于南方,对姜瓖、王永强等人的反清复

明运动注意不够。这反映了他们不大了解当时全国的形势,很可能是受南明

史籍影响过深。永历朝廷虽然在口头上以复明自任,但情报不明,从来没有

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计划。在南明方面的史籍里除了看到几条姜瓖的记载以

外,对山、陕各地风起云涌的大范围、大规模反清运动显得非常隔膜,对清

廷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往山西、其他地方兵力单薄的窘境更是一无所知。永历

朝廷在全国反清复明运动处于高潮的时候,只知道江西、湖广战局逆转,金

声桓、王得仁、李成栋、何腾蛟遇难,陷于张皇失措之中。永历君臣完全不

了解谭泰、何洛会在稳定江西局势后不敢深入广东而撤兵北返,济尔哈朗、

勒克德浑出兵湖南原定目标是追剿李锦等为首的忠贞营,由于明督师阁部何

腾蛟为争功而瞎指挥,糊里糊涂地被清军擒杀,济尔哈朗等趁势暂时稳定了

湖南局势,顾不上原定目标就匆忙回京的原因。两路清军的北撤很明显是清

廷为了加强京畿根本之地,永历朝廷沉浸于金、王、李、何覆亡的悲痛之中,

庆幸清军未乘胜直下广东、广西,不知道这时正是清廷最吃紧的时刻。在将

近一年时间里,朱由榔、瞿式耜、杜永和、陈邦傅等人又昏天黑地地过起太

平生活,局促于两广之地勾心斗角。“时举朝醉梦,有假为吴三桂反正疏及

南京反正书者,谓四方好音日至”。直到清廷派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

军南下,才如梦初醒,乱作一团。南明君臣的闭目塞听、得过且过,由此可

见一斑。凭借这种朝廷要实现抗清复明的大任,无异痴人说梦。姜瓖、刘迁、

王永强、虞胤等人的抗清斗争一方面证明清朝在北方的统治远未稳固,另一

方面又证明满洲八旗兵的作战能力相当有限。从江西、广东反正后永历朝廷

及时封爵拜官,而山西、陕西的各支义军首领大抵是遥奉明廷,自称大将军、

大学士、巡抚、总兵,永历朝廷似乎只知道姜瓖在大同反清,其他就不甚了

了。山河阻隔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后来孙可望、李定国、鲁监国、郑成功等

经常派密使深入清统治区联络各地潜伏的义士,相形之下永历朝廷的目光短

浅实在令人惊异。

永历朝廷既是这样无能,清廷才能放心大胆地集中兵力镇压晋、陕义军。

姜瓖反清后,清廷归罪于宣大总督耿焞未能事先防范,把他革职,由佟养量

接任。佟养量带领所部山东兵进攻代州一带的刘迁部,先后在平刑(平型关)、

雁门击败刘军,刘迁率领部众退入五台山区扼险据守。清军凭借优势兵力在

降将引路下翻山越岭逐寨进攻,把刘迁部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山区。最后在黄

香寨激战,刘迁父子阵亡。代州地区复明武装的覆败,解除了围困大同清军

的背面威胁,初步使山西战局变得对清方有利。

到年(顺治六年)六月,清军虽然攻克了山西部分州县,形势有所

好转,多尔衮耽心在山西被牵制的兵力太多,旷日持久必将影响全国,于是

他决定再次亲征大同。离京前夕召集朝廷各衙门满、汉官员作了一番解释,

说:“予之行也,非以诸王大臣不胜其任,但恐行师之际扰及良民,故为亲

行。”这种不成理由的说法只是为了掩盖他内心的焦虑。多尔衮的第二次亲

征历时一个多月,八月间回京时他本人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是,清廷差

不多把全部精锐兵力投入山西战场,当地的复明势力终于招架不住了。大同

城里的粮食消耗已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在外援无望的

情况下,姜瓖部下的总兵杨振威变节,暗中派人出城向围城清军接洽投降。

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杀害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

有光,持首级出城投降。次日,清军入城。多尔衮得到报告后,下令除杨振

威的官兵家属外,大同城内的“官吏兵民尽行诛之”。由于围攻八月之久始

终攻不下这座坚城,多尔衮传谕把城墙高度拆除五尺,借以泄愤。在这前后,

征西大将军和硕亲王满达海军攻克朔州、马邑等处,明宁武总兵刘伟等投降。

定西大将军端重亲王博洛军攻克孝义、平遥、辽州、榆社等处。陕西总督孟

乔芳和户部侍郎额色带领满汉兵渡过黄河攻克蒲州、临晋、河津、解州、猗

氏等处,义军首领白璋在荣河阵亡。九月二十二日,陕西清军攻克运城,明

义军元帅韩昭宣阵亡,战死官兵一万余人,“尸满街衢”;另一位首领虞胤

乘乱逃出。同月,博洛、满达海二亲王会兵合攻汾州。十三日夜间,用红衣

大炮猛轰北关,第二天从城墙坍塌处冲入城内,义军所设巡抚姜建勋、布政

使刘炳然突围出城后被清军擒杀。由于清军攻破汾州后把城中百姓屠戮一

空,岚县、永宁州(今离石县)绅士惟恐同归于尽,把义军委派的知县、知

州绑赴军前,开城投降。十月初四日,满达海军用红衣大炮攻破太谷县;初

十日占领沁州,接着又攻克潞安(今长治市)。十一月,博洛率领镇国公韩

岱、固山额真石廷柱、左梦庚等部在泽州(今晋城)击败反清义师,义军部

院陈杜、监军道何守忠、守将张斗光等被擒杀。这时,山西大势已定,多尔

衮才决定诸王统军回京,只留下多罗郡王瓦克达继续清剿山西未平各地。十

二月,陕西清军吴三桂、李国翰部击败榆林义军,杀刘登楼、任一贵、谢汝

德等首领人物。吴三桂平定该地后,分兵渡河进攻山西偏关,义军总兵贺国

柱见大势已去,为清军充当内应,义军总督万链自焚而死。

山西曲沃人李建泰曾任明崇祯朝和清顺治初年的大学士,平陆人原明朝

宁夏巡抚李虞夔都积极参加了反清运动。李建泰在晋陕复明斗争中,大约和

姜曰广在江西金声桓、王得仁起事中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有的史籍说“姜

瓖起兵,又召为相”,详细情况已经难以查考。只知道他不仅在家乡曲沃一

带组织抗清,还曾经亲笔写信策动翼城等县乡绅共襄义举。后来,在太平县

扼守二十多天,无援出降,被清廷处死。李虞夔在山西反清运动失败后逃到

河南永宁县龙沟山林内潜藏,(顺治七年)六月被清政府缉获遇害。晋、

陕反清复明运动最大的特色是当地百姓广泛参与,上自文武高官,下至普通

军民几乎都自愿地奋起反抗,这正是清廷难于对付的主要原因。

山西、陕西等地的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坚持了一年之久,终于被占压倒

优势的清军扑灭。尽管由于所见史料的限制,很难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斗

争的全貌和组织情况叙述清楚,但已经可以从中看出北方汉族百姓为反对满

洲贵族的暴虐统治而展开的殊死斗争是何等惊心动魄,丝毫不逊于南方。清

军在镇压山西反清复明运动中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老弱,表现的野蛮残

酷令人发指。清代官书虽然尽力遮盖真相,从一些档案和地方志里仍然可以

窥见一页页血迹斑斑的历史场面。大同城破以后根据多尔衮的命令实行屠

城,执行得相当彻底。大同和大同左卫两座城里的监狱关有重犯五名,由于

“城破尽屠,无凭究拟”,人都杀光了,无法找到原告和证人,新任地方官

只好题请销结案件。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总督佟养量揭帖中报告:“大

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随之而来的是大片耕地

荒芜,“如浑源州原额地(指明代册额)七千九百九十五顷四十九亩零,除

先任宣大耿部院题免无主荒地外,又姜逆叛之后,屠戮复荒无主地四千八百

余顷,见今成熟地八百三十二顷三十六亩。朔州原额地三千二百六十五顷八

十八亩零,除耿部院题免无主荒地外,又姜逆叛后,人民屠戮复荒无主地一

千六百八十一顷,见今成熟地三百八十九顷七十二亩。大同共额地一万三千

七百二十一顷七十六亩八分零,除耿部院题免无主荒地外,又姜逆叛后,人

民屠戮复荒无主地七千一十八顷零,见今成熟地二千四十五顷四十六亩六分

零”。“实核三州县户口之死亡者一万八千八百六十四丁,而见存者五千四

百七十九丁,所遗荒田一万三千五百顷余,该粮二万七千八百三十余两”。

《朔州志》记:“城破,悉遭屠戮。”《五台县志》记:“自戊子延及辛卯

(—),人民死徙,地土荒芜,迄今三十余年,流亡尚未全复,土

田尚未尽垦也。”

封建史家常常把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贼匪,而对清

朝“大兵”备加歌颂,说成是“出民于水火”的“仁者之师”。这完全颠倒

了两者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康熙《静乐县志》记:“甲申()逆闯设伪

官第五浪,民无大害。受害惟己丑()为甚。”乾隆《汾州府志》收录

了胡庭作《李节妇传》,摘录如下:

节妇居郡城之南郭,奇妒,夫畏之过于严父。甲申(),贼自成陷郡城。李舍舍贼可五六十辈,纷纷托索器物肆媟嫚。李察其为首领者招之曰:“我夫远出,谅不肯相免,幸禁士卒,夜静暗中来,勿使张扬,去与我留少颜面。”首领亦幸其秘密,喜甚。迨夜,李与妾及一女奴升屋脊,去梯,俟首领入,遽乱声锣。巡捕者逮诣自成,斩以殉。李不肯退,曰:“为一妇人,诛一将,部曲谁肯甘心?虽畏法,临启行时,何难戕害?”自成发令箭,驱众贼出,封其门。己丑(,顺治六年),城屠,被虏,至濠次,扑马下,击石碎首死。

这个发生在汾阳的故事真切具体地证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纪律极为严

明,而博洛、满达海两个清朝亲王攻破汾州,全城遭殃,男子被屠杀一空,

女子、财物成了满洲贵族军队的战利品。二者相较,何啻天渊。尽管作者把

明清之际汾阳发生的变故记载下来是为了表彰“节妇”,还是要感谢他无意

之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给那些为多尔衮之流评功摆好的卑琐文人一记响亮的

耳光。

山西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被清军镇压下去之后,剩下的复明势力仍然利用

险峻山区坚持斗争。如从运城地区突围出来的虞胤率领残部进入华山,自称

陕西总统。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虞胤亲赴贵州安龙朝见永历帝,

同年十月接受指令后由陕西秘密返回山西阳城、沁源山中联络各地抗清武装

。姜瓖的部将牛光天进入太行山区,自称山西总统。高鼎等人则盘据于五

台山。直到年(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他们不仅互相串连,“联络

各处贼头”,还派使者前往湖广均州郝永忠营中领取永历朝廷印劄,“商议

联络内外兵马”,并且由郝营派人引导赴云贵同永历政权直接联系。次年

(,永历十年)五月初一日,朝廷封虞胤为莱国公,仍以文渊阁大学士

兼兵部尚书总督军务的官衔深入敌后组织抗清斗争。年(顺治十五年)

五月,牛光天在直隶长垣(今属河南省)被保定巡抚派兵擒获,这已经是姜

瓖反正差不多十年之后了。

赞赏

人赞赏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55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