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小平衣食住行
邓小平是伟人,也是普通人。
邓林说:“我记得曾给自己一个命题,就是拍‘邓小平的一天’。尝试了好几次,我觉得太难拍了。他的生活太规律,太普通,不觉得哪一天拍出来的东西能出什么彩。他每天早上起来吃饭,吃完饭看文件,看完文件散步,散完步看报,看完报又该吃饭了。然后下午午睡,看录像啊,看书,打桥牌啊,晚上看看电视,觉得跟老百姓一样,太普通了。”(《伟人家中的追忆》)
从下面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伟人邓小平普通的一面。
衣
现在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一般家庭早已不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可他一件穿了多年的白衬衣,领口破了,又让人翻过来缝上继续穿;他有两条皮带,稍好的那条用来参加公务活动,另一条旧的在家里用;一件穿了多年的羊毛衫袖子破了,他舍不得换新的,让卓琳同志织补一下继续穿;唯一的一套毛料中山装,只是在接见外宾的时候才穿一穿,而平时就穿化纤布料中山装。——《走进邓家院子——一位保健护士的深情回忆》(光明日报-08-24)
改革开放促进了西服在我国普及,但是不能说,穿西服是改革开放的象征,而穿中山装则是保守落后。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可是他就不穿西服,仍是穿中山装,直到去世。——《新中国60多年来对外着装回顾》《人民日报海外版》(-10-15)
食
生活上,他十分简单,喜欢吃四川家乡菜,特别爱吃大肥肉。他规定剩菜剩饭不许倒,做成烩菜烩饭接着吃,并开玩笑说,不会吃剩饭的人是傻瓜。——《走进邓家院子——一位保健护士的深情回忆》
邓榕:他吃东西也不挑食,但喜欢换着吃,只是不爱吃那些海鲜。
邓朴方:好吃的,他能吃出好。好酒,他也喜欢。黄酒、茅台、葡萄酒,什么都喝。不喜欢XO,不喜欢喝有香料的白酒。
邓榕:喝碗稀饭,吃点咸菜,他也觉得特满意。他总说,稀饭是好吃的东西,你们不懂。他最爱喝的粥是绿豆粥。他不是一个认定一样东西就不变的人,我觉得他这人就是喜欢丰富多彩。
邓朴方:我这次翻画册,又看到老爷子嗑瓜子的照片,多生动啊,一盘瓜子两杯黄酒。桌上那桌菜是大家共同吃的,这一盘瓜子,那就是他的财产,给这个点儿,给那个点儿,经常还给我一点儿“胖子,你拿几个瓜子。”我们对面坐着,嗑几颗瓜子,他有时候一两句话,有时候就看你一眼。别看他不说,但是心里什么都有数。
邓榕:饭后给他削一盘水果,他吃两口,然后就往这边一推,说大家吃。给孙子、孙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那就是他可支配的资源。你如果特高兴地吃了,他就感觉很满足,美滋滋的。母亲还给他备了个旧饼干盒,里面给他放上巧克力、饼干、山楂片什么的,孙子孙女一到爷爷这儿来了,他就特高兴地给他们分。又得意又有点“可怜”地说,“爷爷就这么点权力。”——《伟人家中的追忆》新华社北京年8月14日电
住
陕北窑洞: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黄土窑洞前,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结束6年的单身生活,和刚来延安不久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卓琳结婚。
在此之前,卓琳曾两次拒绝邓小平的求婚。她生前曾回忆说:“他(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一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
当时延安的男性多是工农干部,卓琳不敢同这些人谈情说爱。“我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不到一块儿。”后来,邓小平两次主动找上门来。卓琳听了他的有关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还不错,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那个时候自己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
太行山沟坎:婚后不久,卓琳跟随邓小平一同赶回抗日前线太行山。邓小平回到设在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的一二九师师部。卓琳则留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队长。那段时间,只有邓小平到八路军总部开会时,夫妻俩才能见上一面。
婚后一年,组织上终于批准了卓琳的请求,同意她到一二九师师部秘书科工作。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卓琳并不怕危险和艰苦。
武安山区:年12月,“刘邓大军”离开了驻扎5年的太行山,把司令部迁至河北省山区武安县。邓小平和卓琳把3个孩子接到了身边,全家五口人第一次团聚。
山城重庆:年10月,出席开国大典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卓琳提出了要求:“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下不管,不行!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你去。”
鉴于当时的军情没有以往那样危急,邓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让她带着孩子们,跟他一同进军大西南。卓琳看到领导干部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她主动申请创办了重庆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
中南海小屋: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7月1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四川,赶赴北京。
邓小平对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于是,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
年,“文革”爆发,邓小平被称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造反派的揪斗、围攻。造反派还抄了他的家,将他的子女赶出了中南海。
江西阁楼: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夏伯根。10月26日,在江西省新建县的一幢两层阁楼里,3位老人开始了谪居生活。
在家中,3位老人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进行分工。邓小平虽已65岁,却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重活全由他做,如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等。
东交民巷:年3月,邓小平“复出”,全面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然而,年,他又一次陷入政治困境,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此后,卓琳陪着邓小平一同搬进了北京东交民巷17号。在与子女音讯隔绝的状态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开始了又一次禁锢生活。
米粮库胡同:年,邓小平一家搬进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个普通院子。院子里有两棵松树,枝叶交织,难分彼此。儿女们认为,这两棵树象征着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两人同属龙,儿女们便为两棵树取名“双龙树”。——《邓小平、卓琳的8个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8月19日)
行
每天,我们雷打不动地陪他在院子里散步。邓家的院子方方正正,绕行一周米。散步,是休息,也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有人说,在这条草木葱笼的小道上,邓小平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散步,也是他最放松、最休闲的时刻。——《走进邓家院子——一位保健护士的深情回忆》
记得年他去登黄山,那时候他已经75岁了。我们对他说,老爷子你年纪这么大了,给你准备一个滑竿,要是爬不动了一定要坐滑竿,不要勉强。父亲话不多,只是干脆地说“我能走!”登黄山对我们还算年轻的人,都是很累人的事。父亲其实也非常累,下山以后腿肿了整整一个月。下了黄山以后,他说了一句话:“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我们心中的父亲》《人民日报》(年08月21日)
邓榕:老爷子总是说,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下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买买东西啊,逛逛商店。有一次到上海他真去逛商店,临要到商店的时候,说我要买点东西,可身上没钱。当时一车人的身上都没带钱,就吴邦国同志带了十块钱,掏出来借给了他。老爷子拿着这十块钱,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给孩子们买了铅笔橡皮,回去后才把钱还给了邦国。
邓林:他就做了那么一回老百姓,周围还围了一大帮子人。回来我们问他“老爷子你今天逛了商店,看见什么了”他说“就看见人了,以后再不去了,扰民。”
邓朴方:他轻易不出去,因为一出去要“布线”啊什么的,他就觉得扰民。他也说,不要布置,不要搞这些,但是有警卫制度,他也没办法。以后年纪大一点,我们动员他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郊游,他不去,说兴师动众,麻烦得很呢。
邓榕:最多就是去钓鱼台,还有就是中南海。再远的地方,他就不愿意去了。他一贯不愿意扰民,比如去黄山不让封山,到四川看武侯祠,他也不让封闭。中央警卫局的孙勇他们就忠实执行老人家的指示,警卫员都穿着便衣。去了以后,群众发现了就被围起来了,人山人海,结果出不来了。后来好不容易上了车,围的人太多,车子开不动。群众围着车子鼓掌,场面很感人。可是老人家说,你看我们一到哪儿,就是扰民。——《伟人家中的追忆》
业余爱好
父亲在政治上是个伟人,但他同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普通人。
父亲喜欢打台球,喜欢打桥牌、游泳,喜欢寄情山水名胜,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对描写战争残酷的电影一概不看,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打仗看到的死人太多了。——邓楠《我们心中的父亲》《人民日报》(年08月21日)
邓榕:他也爱游泳,但从不在游泳池游。他说,心情不一样,我要游就在海里游,大海多辽阔。他游泳非常好,一下海就是两小时。一直到八十年代都是这样,从海边一直游到深处,在拦鲨网那儿来回游两个小时,然后再游回来上岸。深水浮力更大浪更小,水也干净,最舒服了。如果浪特别大的时候,他就拉着游泳圈,让工作人员把他拉到深水去,然后自己在深水游。
邓朴方:我们陪老爷子打桥牌多一点,打台球也是,我从小就跟着他。家里面有个台球桌,两个红球两个白球的,不是斯诺克也不是撞球,没袋子,算分的。他打得很好。打台球他选择对手还是比较严格的,不愿意跟打不好的人玩,要找打得好的。
邓朴方:那时候我记得老爷子打台球基本上就找两个人,一个是孙志远,一个是黄敬。因为这两个人打得比较好。打桥牌也愿意找好手,有的时候也跟国家队选手打,男女队都打过。
邓榕: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数学计算能力,心算、口算能力极强。经济数字几乎过目不忘,打桥牌也是,特别会算牌。
邓榕:家里这些书每次搬家都带着,包括去江西,宝贝得要命。我父亲没有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看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通读了《列宁全集》。除了中国历史书,他还喜欢外国的人物传记,看得非常多。还有就是外国古典小说,西方古典名著都看过,喜欢雨果,特别喜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老爷子爱看地图。出差总带着两本地图册,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还爱看字典辞典,常看的有《中国古今地名》《中国人名大辞典》。他曾打开《康熙字典》指给我看,我名字里的这个榕字,《康熙字典》的解释是榕树“成荫不成材”。
他睡前经常看武侠小说作消遣。他说,武侠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过脑子。
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他通读《二十四史》,喜欢里面的前唐书和后汉书。老爷子还特别爱看《三国志》。他看书的特点是博览群书,而且爱好非常广泛。政治人物的传记看得多,主要是跟二战、跟他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的,比如苏联的朱可夫回忆录等,他很注意地看过。还有国内的比如聂荣臻回忆录等。但他自己不写回忆录。
邓朴方:他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邓林:“文革”的时候抄我们家,一没有抄出存折,二没有抄出老爷子日记。干干净净,他们想抄的我们家全没有。——《伟人家中的追忆》
小平说,你的小说我很喜欢看。金庸觉得,这是邓先生“随便讲讲”。但是,回到香港后,金庸送给小平整套他的出版社(明河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小说全集。“邓楠后来见到我说,我爸爸很喜欢看你的小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看几页。她说,我爸爸平时操心国家大事,休息的时候看足球比赛或者看你的武侠小说。”—《金庸:邓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新华社香港年8月16日电(整理/陈玉明)
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