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风俗文化白府村拉死鬼的风俗

本平台现征集武安热点事件、好人好事、社会民生等优秀素材广告投放丨爆料投稿丨

《拉死鬼》是邑城镇白府村一种古老的傩风俗活动,与固义村的《捉黄鬼》基本是一类,都有驱逐疫鬼、祈求平安之意。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晚上举行。

该村《拉死鬼》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从该村具有多年历史判断,每年正月十七日晚上的《拉死鬼》活动,其延续的时间至少不下年。他们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关于《拉死鬼》,有两个意义,一是自古村民多以种地为主,户户养有牲口,不拉死鬼人畜不宁;二是每旧历年三十,各户都要到坟上把“家神”(逝去的亲人)请回家来过年,正月十六日再把家神送走,怕有孤魂野鬼混杂其间不愿离去而为害村民,所以到正月十七晚上,要户户点火驱邪,把“死鬼”拉出去。这两种说法都体现了村民避凶趋吉的心理。

《拉死鬼》的主要角色有死鬼、鬼差、扁担官、路神。

死鬼是邪恶的象征,他的扮相是穿白孝衣,戴约1米高的白纸糊的尖尖帽(上插小红旗),画鬼脸,吐着一尺来长的红舌头(用红绸剪成),是戏曲中丧门吊客的装扮。村民们认为扮演死鬼不吉利,所以死鬼的扮演者,在旧社会是花钱雇抽大烟的瘾君子及叫花子,现在是雇外地来的打工者。扮演死鬼和鬼差,每人分别付酬金元和元,据说还要看涨。这三位扮演者只在黑夜化妆进村,除了会首,村民是不知其姓名的,否则他们会被窑主解雇。当然也有雇不到的时候,村民就用干草扎成“死鬼”来拉。

二鬼差扮相是,戴鬼发,穿黄色绘有兽纹的衣裤,画鬼脸。他们用一条长孝带拦腰系住死鬼,一前一后,拉着死鬼奔跑。

扁担官画豆腐块、穿红官衣、戴官帽,丑官扮相。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由四个村民用两条扁担抬着,因此称“扁担官”。在过去,当拉死鬼的社火行进到土地庙和其他庙宇时,有扁担官审讯死鬼的戏剧情节,台词是即兴的,如:“你是何方冤鬼?”“山西××处的。”“来此作甚?”“天不收、地不留、找点吃喝。”“一派胡言、拉走!”鬼差就又拉着跑。这样做,一是让村民(观众)娱乐,二是给拉鬼的人和死鬼以喘息机会。近年来,因为死鬼雇的都是外地人,双方言语不通,只得免去了这个主要的戏剧情节。

路神戴相纱、穿黑袍、挎串铃、黑脸、黑髥,很像包拯,只是没有白月牙。近时又将两只眼睛装上小电灯泡,夜间放射着光芒。路神是唯一用纸糊裱的角色,身材约2米多高,扮演者钻在纸人壳内,用手扶持架子行走。

以上这些角色都无确切姓名。

到正月十七日这天,各户门口都堆起了棉花秸(也有用谷草或芝麻秸的),晚上待燃。在村东头通往县城的十字路口,堆放“蒿里山”,即用带枝的树干埋在地上作支撑,各户陆续送来芝麻秸堆放在一起,形成三四米高的柴禾垛。每户糊制“钱衩子”(即褡裢),两端各成一个袋子,装上冥币纸箔(近年来也有装纸糊的套房、汽车、电视机等),外面写着地址和已故亲人的名讳。钱衩子和芝麻秸都堆放在蒿里山上,黄昏之前,各户和邻近各村送的芝麻秸和钱衩子越堆越高,气氛也越来越浓。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先在门口点燃篝火。会首到马王庙焚表上香。晚七点,拉死鬼社火队伍集中在村委会大院,由村治保主任统一指挥,三眼枪开路,灯笼、川锣、战鼓随后紧跟,依次排在后边的是吹奏班、四人抬扁担官,最后是路神。灯笼仪仗每三对一组穿插其中,一是照明,一是在夜间显得壮观。灯笼多是村民自制的,由干电池代替了过去的蜡烛。

从村委会大院出来之后,队伍沿街西行,到村西口再掉头往东。村东北方向有一路沟,已化好妆的死鬼、鬼差等在那里。社火队伍行至村东路边,便停下来,吹打着等待。几时把鬼捉回来,才进村拉鬼。

每当社火队行进到街巷交叉处,鼓乐仪仗要停下来,让拉死鬼的把小巷串遍。各户门口都挂着灯笼,点着旺火,死鬼要挨着火堆跳过(据说不过谁门谁不好)。户主还要燃放鞭炮,象征邪祟已除,日子红火旺盛。

社火队伍串街时,路神在最后净街,同样是大川锣开道,灯笼仪仗照明。路神走过之后,表示鬼祟驱除,街清巷净。

最后神火队伍来到“蒿里山”,鬼差拉着死鬼围着蒿里山转三圈,叩仨头,然后把高纸帽子扔进蒿里山焚化。此时,蒿里山周围人山人海,花炮齐燃,五彩绚丽的焰火,划破夜空。家家户户门后篝火正旺,映得山村火红,拉死鬼也在高潮中结束。人们又潮水般地回到戏院观看社戏。

跑旱船、踩高跷、秧歌队等,多是花钱外请,所以只在正月十七下午活动,旨在为“拉死鬼”助兴,晚上活动不参与。

你不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tw/13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