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吧长治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了解多少
你了解长治地区的非遗项目吗再
0
长治地区快要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1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山西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溶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汉族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
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
4
干板秧歌
干板秧歌是长治县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上党梆子、潞安鼓书的鼻祖。有人考证说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其起源更早,是在炎帝时期。不管其起源于春秋时期也好,起源于炎帝时期也罢,但足能证明她的久远,这也是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干板秧歌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它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干打干唱”,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鼎盛时期为清道光至民国初,当时全县职业和办职业班社有多个,繁衍到外地的有90多个。经考查干板秧歌产生于长治县西火、荫城、八义一带,当时这些地方矿产资源丰富,铁业生产兴盛,铁业制作加工比较发达。村村都有三五座打铁炉。据传干板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从这些打铁人的炉房里产生后逐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形成产生于火红的炉火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红板秧歌”,也使具有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5
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族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省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
潞安大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仍存在经费紧张,演员流失严重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屯留道情
屯留道情又名“莲花落”,俗名“打莲花板”,起源于屯留县的上莲,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雏形,以后逐渐兴盛,到清初满汉文化交融时期最后定型,曾流行于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抗日战争开始后,走向衰落。
屯留道情唱腔属板腔体,规整有序,富于音韵变化,善于抒情叙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演唱方式简易独特,演唱者一身多角,表演灵活自如,惟妙惟肖;乐器与道具兼而使用,有简板一副,官钗一扇,筷子一枝,无弦乐伴奏,在全国唱曲范畴中亦属罕见;唱本体例顺畅自然,段落结构层次分明,容易识记;曲目主要有《珍珠倒卷帘》、《林英送茶》、《黑闺女嫁了黑女婿》、《五朵金花》等,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以宣扬抑恶扬善、和谐相处、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精神为主要内容。
7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县境内西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汉族民间表演活动。
8
沁州三弦书
沁州三弦书是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的汉族曲艺形式,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和旅游公众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