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袁保龄邯郸道上

白癜风禁忌什么食物 http://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袁保龄《邯郸道上怀古(四首)》赏析

龚新文

邯郸道上怀古(四首)

平原君

高义孤忠动鲁连,笑他朱履枉三千。

秦城赵社都尘土,肝胆相倾忆昔贤。

邯郸夫人

休嗟玉貌委尘埃,斯养何曾少异才。

宝殿弹筝成底事,争如井臼伴哀骀。

蔺相如

为王击缶能尊赵,气慑强秦十万师。

辞令翩翩空复尔,能拼颈血是男儿。

卢生

说梦纷纷太杳冥,邯郸道上几人醒。

神仙富贵浑闲事,且看西山雨后青。

邯郸著名古迹丛台

邯郸道,俗称串城街或称文化一条街。在京剧《将相和》的台词中称其长街,即城内中街。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明清时期邯郸县城中心大道上。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这条街南起城南街,北至学步桥,全长米。

邯郸道是古都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荀子诞生地纪念馆)、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廉颇将军府、古战役纪念柱、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武灵丛台、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汉阙、司马相如题诗枕、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

自从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叙述的落魄士子卢生在邯郸旅店里,枕着吕翁送给他的枕头做了一通“黄粱梦”后,“邯郸道”便成为求取功名路途的代名词。“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邯郸道”上发出对人生的感慨。

怀古诗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这组诗通过对平原君、邯郸夫人、蔺相如、卢生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描述,抒写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赵姬

《平原君》一诗,回顾了平原君凭高义孤中感动了鲁仲连,鲁仲连与平原君肝胆相照,不求封赏的史事,抒发了诗人对两位“昔贤”的仰慕之情。

诗的第一联:“高义孤忠动鲁连,笑他朱履枉三千。”

高义:行为高尚而有义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孤忠:意思是忠贞自持。宋曾巩《韩魏公挽歌词》:“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艰急见孤忠。”

“高义孤忠”是诗人对平原君的评价。平原君(?-前年):嬴姓,赵氏,名胜。汉族,东武(山东武城)人,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平原君在诸多的公子当中是最贤明的。他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达到几千人。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动”,感动的意思。

鲁连,即鲁仲连(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

“笑他朱履枉三千”,赞美鲁仲连跟平原君门下三千食客不一样,有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

赵孝成王时,秦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平原君也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他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魏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他引喻设比,层层铺垫,直陈要害,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第二联:“秦城赵社都尘土,肝胆相倾忆昔贤。”是诗人的感慨:秦城赵社早已被尘封土埋,了无印痕,而平原君和鲁仲连两人肝胆相倾的事迹,却深深印在诗人的脑海里。

这首诗第一联叙事,写实;第二联议论,发出感慨,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对平原君和鲁仲连两位“昔贤”的崇拜之情。在诗人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高义孤忠”和“肝胆相倾”。

平原君

《邯郸夫人》一诗表达了人对邯郸夫人赵姬淫乱后宫,不行正道的鄙视和对朴实正直之人的赞美之情。

邯郸夫人,即赵姬或邯郸姬。战国时秦庄襄王妻,秦始皇生母。本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其子嬴政即位为秦王以后,她又成了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她为帝太后。

诗的第一联:“休嗟玉貌委尘埃,斯养何曾少异才。”不要感慨如花似玉的美貌被抛弃在飞扬的灰土之中,奴仆之中何时缺少有特出才能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低贱,但他们坚守正道,品格高尚,同样很了不起。

委:抛弃。《孟子·公孙丑下》:“委而去之。”

斯养:厮养、奴仆。汉桓宽《盐铁论·殊路》:“故事人加则为宗庙器,否则斯养之衅才。”《古文苑·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戎马斯养,罄无不宜。”斯,一本作“厮”。章樵注:“斯,读作‘廝’。养,去声。奴仆辈也。”

第二联:“宝殿弹筝成底事,争如井臼伴哀骀。”像赵姬这样在王宫里弹筝跳舞能算什么事呢?怎比得上那些操持家务和我这样相貌丑陋之人呢?

赵姬,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出身于富商家庭,秦庄襄王赢异人的王后,善歌舞,性淫荡。史载,赵姬原是赵国巨商吕不韦的爱妾。秦昭襄王时,赵国曾两度击败秦国的进攻(阏与之战、几之战)。秦国被迫将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后改名子楚)送入赵国作为人质。异人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见到她便十分喜欢她,吕不韦便将赵姬献给异人。赵姬隐匿身怀六甲的事实,怀孕十二月而生子赢政(秦始皇),后子楚立为太子,她带赢政归秦。不久,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子楚驾崩之后,太子赢政立为王,赵姬被立为太后。赵姬仍常与吕不韦私通。吕不畏担心自己与赵姬私通的事被发现,于是引荐嫪毐进宫,冒充太监,侍奉赵姬,赵姬又与嫪毐私生两子。

底事:何事。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争如:怎么比得上。韦庄《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龙虎未能争社稷,争如两个上将军?”

井臼: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务。汉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

哀骀:指丑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哀骀’,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南朝陈徐陵《与王吴郡僧智书》:“旌贲江园,采拾衡巷,遂以哀骀不弃,瓮盎无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赵姬奸邪淫荡行为的鄙夷之情。在诗人看来,像赵姬这样的奸邪淫荡之人,即令美艳绝伦,能歌善舞,贵为王太后、帝太后,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相貌丑陋,操持家务的奴仆品格高尚,值得敬佩。

鲁连

《蔺相如》一诗高度赞扬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敢于以死相拼的忠义精神。

第一联:“为王击缶能尊赵,气慑强秦十万师。”讲的是秦王为赵王击缶的故事。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一封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害怕秦王,不敢不答应。但又害怕秦王拿走了和氏璧却不给赵国城,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于是赵王就带着蔺相如赴渑池与秦王相见。在宴席上,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这显然是在羞辱赵王,但赵王害怕,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不能接受秦王对赵王的羞辱,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而保全了赵国的威信。

第二联:“辞令翩翩空复尔,能拼颈血是男儿。”意思是文采风流,滔滔不绝的辞令,也只是空谈而已,真正能敢于同强敌拼命的才是真正的血性男儿。

空复尔:即“空复尔耳”。不过空如此罢了。尔:如此。耳:而已,罢了。

翩翩: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知足乐也。”刘良注:“翩翩,美貌。”清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清蝇见排抵。”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度赞扬蔺相如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忠义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蔺相如的崇拜之意。

蔺相如

《卢生》一诗,通过陆生黄粱一梦的典故,警示人们要务实做事,不要空谈。

诗的第一句“说梦纷纷太杳冥”,是说世上有人整天空想,喜欢喋喋不休的说写不切实际的梦话,说起来津津有味,非常玄乎,但一点实事也不做。

说梦,即痴人说梦,是一个典故。宋惠洪《冷斋夜话·痴人说梦》第九卷:“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之曰:‘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yōnɡ)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zhuàn)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意思是,唐高宗的时候,有个和尚,修行很高,言谈举止十分奇异。一次,他到长江、淮河一带云游。有人问他:“你姓何?”他回答说:“我姓何。”这人又问:“何国人?”他又回答:“何国人。”和尚死后,李邕(yōng)为他作碑文,因不懂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他当年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此事被后人当成笑话,认为和尚原来好比“对痴人说梦”,而痴人竟会信以为真。

成语“痴人说梦”即由此而来。原意是对傻子说梦话而傻子还信以为真,后来人们用以比喻说话荒唐,违背常理,完全不切实际。

纷纷:(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

杳冥:谓奥秘莫测。南朝梁沉约《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一》:“(晁伯)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第二句:“邯郸道上几人醒。”“邯郸道”亦作“邯郸路”,比喻求取功名的道路;亦指仕途。唐杜甫《柳司马至》:“设备邯郸道,和亲逻些城。”元卢势《梧叶儿》曲:“邯郸道,不再游,豪气傲王侯。”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啊,追求功名,就像在做梦一样,有几个人是清醒的?

这里有一个典故,叫做“黄粱一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卢的读书人,人称卢生。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功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恰巧,道士吕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卢生和吕翁就坐在一张席子上,说东道西地谈起来。

卢生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叹口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早早考取功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过一生。可是我没有赶上好运气,直到现在还这样穷困,真叫人伤心啊!”

听了卢生的话,吕翁笑了笑说:“我们这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你想得到荣华富贵,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说着,从挎袋里掏出一个青磁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上这个枕头睡一觉,就什么都有了。”

这时,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饭,洗好的黄梁米刚刚下到锅里。卢生枕上吕翁给自己的青磁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

卢生梦见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

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楼阁。出门有兵马前呼后拥,回来后有美女陪伴。

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富贵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岁,才辞官不做了。

正在这时,一声鸡叫,卢生从梦中醒来。他睁眼一看,吕翁仍然坐在旁边,自己身上还是那身破旧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黄梁饭冒着热气,还没有熟呢!

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地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

现在,在邯郸市北不远处,还有卢生祠。人们还沿用“黄梁梦”“梦黄梁”“黄梁美梦”“邯郸梦”来比喻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或是某种欲望的破灭。

诗的三四句:“神仙富贵浑闲事,且看西山雨后青。”意思是,梦想像神仙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却不肯脚踏实地的苦干,到头来只能落得一场空。还是回到现实中吧,且去看看那西山,只有在雨后,才显得青翠。

人生的真谛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切实际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黄梁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醒。恰恰印证了《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人生苦短,睡梦中可以务虚,但生活必须务实,否则只能留下一则“功名利禄成泡影,黄粱美梦堪笑谈”的笑料儿。一个人有远大的梦想固然可歌可泣,但千万不要一直去空想,而应该用行动促使其变成现实。人生短暂如一梦,好好把握住当下的时光,别梦醒功不就,空留憾。

总体来看,这组诗用典丰富,意蕴深邃,无论是对平原君和鲁仲连“高义孤忠”和“肝胆相倾”的赞扬,还是对邯郸夫人淫乱后宫,不行正道的鄙视;无论是对蔺相蔺相如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忠义精神的赞扬,还是对卢生黄粱一梦的讽刺,都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53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