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他事秦12年,斗走魏冉,杀了白起
导语:
以笔者之浅见,向范雎先生这样的人,是在工作中最让人“厌恶”的人,真才实学不一定有多少,但是就是能对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的做出反应,从而获得领导的欢心而上位。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能力,厌恶归厌恶,学习归学习。这是两码事,不冲突。只是笔者还是希望,能少一些这样的人,多一些干事儿的人。别让他们占据高位,从而坏了大局。
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品读《资治通鉴》。
俗话说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公元前年,范雎先生受尽凌辱之后来到秦国,直接就开启了斗争模式,他很好地揣摩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一个谁都不敢惹的人——穰侯魏冉。
在当时的秦国,一路军队正在阏与地区和赵国对战,一路军队出兵伐齐,去攻占齐国的刚、寿两座城池。范雎先生走出了第一步,为了打击魏冉,他做出了一个总结陈词性的发言——著名的远交近攻,以此来说明魏冉伐齐的战略是错误的。但这就是一套政治语言,纯纯的对人不对事。理由如下:
第一,当时秦国其实一直在实行所谓的远交近攻战略,只是名字不一样,它叫做“连横”。且看之前秦国的大战役,兼并巴蜀、与韩国的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与楚国的鄢郢之战等等。都是所谓的“远交近攻”,去扩大秦国的版图。基本上已经把韩国和魏国打成了秦国的小跟班,把楚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第二、远交近攻不是范雎先生的首创,早在春秋时期,小霸王郑庄公就已经用过。并且形成了成熟的战略体系。正常情况下,这应该属于人尽皆知的常识性问题。我堂堂雄主秦昭襄王用得着你再跟我说一遍?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套所谓的政治语言就能成功呢?
因为他符合秦昭襄王的利益。在当时,秦国有著名的宣太后芈月,以及所谓的“四贵”,分别是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芾、泾阳君嬴悝。这里要说明一下,秦昭襄王与“四贵”的关系,不像是电视剧《芈月传》当中演的那个样子。什么太后当政,“四贵”权倾朝野,作威作福啥的。从后面秦昭襄王三下五除二就驱逐他们的过程来看,宣太后芈月并没有什么权势,“四贵”这仅仅是能力很强,而且听话的皇亲国戚而已。
虽然秦昭襄王能hold住他们,但是他们这一波人权倾朝野,手底下人多也是不争的事实。范雎先生作为一个类似于张仪一样的人物,有才华却没有根基,敢于向穰侯说不。对于秦昭襄王来说,这样的人,会成为未来制衡“四贵”的一个筹码。不用白不用,留着看看,万一以后能派上用场呢?所以,范雎先生获得了机会,成为了秦昭襄王的客卿。
转头到了第二年,公元前年。要不说运气来了之后,挡也挡不住。秦国跟赵国的阏与之战,秦国惨败。因为赵国赢了,打破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国际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原本非常听话的乖宝宝,不听话了。转头走向了赵国的怀抱,以团结三晋为己任。其他国家对秦国的恐惧程度,也不同程度地下降了。所以,秦国必须拿韩国和魏国撒撒气,并把他们打服,挽回自己的颜面。这样一来,所谓的远交近攻就成了刚需。
既然是刚需,就要马上行动,秦国立即向魏国动兵。由于范雎先生在一年之前,拿下了这一战略的“知识产权”。所以,接下来秦国无论是伐韩还是攻魏,都成了范雎先生的谋略。水到渠成,毫无违和感。于是,范雎先生声名大噪,地位也相应地提高了。而后一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让范雎先生走上了人生巅峰。
公元前年,秦国在魏国做人质的太子赢倬,死了。他的死因扑所迷离,有说是魏国急眼撕票的,有说是赵国派人暗杀的,还有说是范雎坑死的,反正不管怎么样,他是死了。这就产生了一堆连锁反应。
当时,是秦昭襄王在位的第四十年,赢倬作为长子,死了。那就得另立一个,而且得快。得能让新太子有时间熟悉情况,建立自己的班底。而且还得为太子扫清障碍。本来“四贵”还能再用几年,等差不多了再撤。现在不行了,必须马上行动。要不然,新太子可能会掌控不住局面。
这时,范雎先生又出现了。他建议秦昭襄王赶快收拾太后和“四贵”,要不然等您死了之后,会有麻烦。这一下就又说到领导的心窝里了,范雎“反魏冉联盟”第一人的位置一下就坐实了。同年九月,秦昭襄王废太后,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都驱逐到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有人会有疑问,史书为何会将这次政治行动描写得如此简单?不应该啊,秦昭襄王不是让芈月压了四十一年吗?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不是权倾朝野,无恶不作吗?嗯,确实,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但事实上,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在《资治通鉴》中,芈月一共只出现过三次,一次是秦昭襄王登基的时候,介绍了一下。一次是收服义渠的时候说了话,一次是死的时候介绍了一下,没了。所以,笔者认为,芈月,也就是宣太后,就是个小角色。从始至终,就是秦昭襄王说的算。
范雎现在成了丞相,自然就得刷存在感。当时,秦国仍然在攻打魏国。于是范雎就利用自己的私仇向魏国挑衅,获取战争的理由。之前的范雎的老领导,魏国的外交大使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自然不会放过他,凌辱了一番之后,告诉须贾,让魏国交出丞相魏齐,不交就灭国!于是,范雎就得到了太史公司马迁“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评价。
范雎的操作对事情的发展有什么实质性的推进作用吗?笔者认为,其实没有。他只是在借势提高自己的存在感而已。秦国伐魏国,强国打弱国,怎么样都得打。不是因为你范雎的私仇,但是范雎就是有这种在大势中获取资本的能力,让人佩服。
公元前年,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进入到关键阶段。史书上记载,是因为范雎先生的反间计,才让赵国临时换将,把廉颇换成赵括。从而是秦军大胜,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
看,这就是范雎先生的能力,事情虽然不是他做的,但是他总有本事让功劳落在自己的头上。长平之战,这场战役,笔者后面会有详细的文章讲解,此处不表。就单说赵国换将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因为范雎的反间计。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秦国与赵国从公元前年,双方各领四十多万军队,因争夺韩国的上党,在长平地区开始对峙。到公元前年,已经对峙了两年多了。双方均已经不堪重负,都想赶紧有个结果。但是,秦国毕竟是强国,相比之下,赵国更着急一些,毕竟消耗比不过秦国。
赵国将领廉颇知道硬刚打不过秦国,所以采取了最正确的战略思想,坚守不战,拖垮秦军。作为一个将领,这么做没毛病。但是赵孝成王就坐不住了,因为再这么消耗下去,国家就要被拖垮了。于是,赵孝成王好几次言辞非常犀利的让廉颇进攻,但是廉颇不听。出去打就是死,我干嘛要出去?
硬耗,耗不起。让你出兵,你也不听。所以,对赵国来说。换帅是迫在眉睫的刚需。但是问题来了,换谁去?赵国虽然被称为战国养老院,但是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遇到了很尴尬的局面——没人可用。
乐毅没声了,很可能是死了;
田单,一个齐国人,不能用;
赵奢,死了;
李牧,还是个大头兵;
于是,赵括进入了候选人名单,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候选人。
首先声明一点,赵括不是个草包!赵括不是个草包!赵括不是个草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一个草包是不可能有机会领兵四十万的。而且从后面他被白起围住的时候,他坚持了四十六天。在这四十六天的绝境里,四十万的军队,没有乱套,没有哗变,还阻止了好几次有效的突围。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用说四十万人,就是四十个人,在断水断粮,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都是不容易的。所以,笔者认为赵括同志,无愧名将的称呼。只是输给了当时或者说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白起,仅此而已。
说回范雎,范雎很可能是知道这样的情况。有一次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来了一波反间计。就跟人们一种假象,长平之战,他起了关键作用。但其实,又是一波站在风口上起飞的操作。有他的反间计,赵国得换赵括,没有他的反间计,赵国也得换赵括!只不过,范雎先生又多了功绩而已。
在秦国赢了长平之战之后,武安君白起认为,这是一举灭赵的好机会。但是,范雎先生出现了,他害怕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地位会超过自己。于是,向秦昭襄王建议,要让士兵休养生息,不要灭赵。秦昭襄王听了,于是接受赵国的求和,白起憋了满肚子火,回来了。范雎先生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没有了大势的庇护,他终于展现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是,秦国又被赵国耍了一次。当时答应的求和条件,赵国并没有履行。于是,第二年,公元前年,秦国再次兴兵伐赵。这时,白起生病了,没有出征,而是派了一个王陵的将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进展很不顺利,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襄王想让白起领兵出征,白起不去。那意思就是:老子当初让你打,你不打,现在打不下来了,又来找我。我伤心了,范雎不是能耐吗?你要他去想办法吧。你说破天,老子就是不去。
秦昭襄王没有办法,让一直跟着白起混的王龁去代替王陵。结果果然跟白起说的一样。魏国、楚国、齐国纷纷起兵救赵。秦军不敌,无功而返。白起忍不住跟别人抱怨:“大王不听我,现在后悔了吧?!”秦昭襄王知道了,非常的愤怒,但还是有理智的,他又一次请白起出征,白起还是坚决不去。此刻,白起的命运已经注定。
给脸不要脸的下场注定是悲惨的。公元前年,秦昭襄王解除了白起的一切职务,遣返回原籍。这时候,范雎先生又出现了。他建议秦昭襄王,应该斩草除根。于是秦昭襄王赐白起一把宝剑,白起自尽。秦人怨之。而秦国与赵国的战争还在继续,参加过长平之战的优秀将领,王龁一听自己的靠山白起自杀了,就自谋生路去了。而范雎先生举荐的郑平安,直接投降了。秦国只能苦吞失败的恶果。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年。范雎现在举荐的河东郡守王稽,因勾结诸侯而被杀。再加上之前的郑平安投敌。秦昭襄王终于知道自己用错人了。于是对范雎说:白起死了,郑平安和王稽叛变了,你说说以后该怎么办吧?!
范雎知道这是要冲他来了,这祸都是他闯的,但是他也拿不出解决办法。于是用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随便找了个接班人,燕国人蔡泽,自己就溜了。估计当时秦昭襄王也是老糊涂了,还真就用了。
但是,范雎先生推荐的人,能有什么能力呢?这个蔡泽,用了几个月之后就被罢了。而范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
《资治通鉴》周纪
《史记秦本纪》
《史记·穰侯列传》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战国策秦策》
我是,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品读《资治通鉴》。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感谢您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