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之女父亲不要我们当红色贵族

北京哪个酒渣鼻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0/8733680.html

提起刘伯承元帅,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起“独眼战神”、“彝海结盟”、“刘邓大军”等形容词。然而,对于军事之外的刘伯承,人们却知之甚少。刘伯承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的6个子女中,有两个是将军。其中,女儿刘弥群是我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拒绝承认自己是军事家

刘弥群从小在父亲思想的熏陶下长大。“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从小爸爸就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妈妈说,这句话是祖父送给父亲的。”

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生前不止一次向我们讲起他的家史。父亲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祖父母不甘受人欺辱,举债供他读书。年,12岁的父亲和祖父同时参加乡举科试,因为他们俩是吹鼓手的后人,而被逐出了考场。通过此事,父亲体会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年,祖父去世后,父亲挑起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

年,刚满19岁的刘伯承投身革命。年,在攻打丰都的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失去了右眼。年,34岁的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他与夫人汪荣华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相识,一年后结婚。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

刘弥群说,父亲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解放初期,苏联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有刘伯承的词条,开头写着:“刘伯承,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刘伯承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把“军事家”三个字勾掉,改成了“军人”两个字,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是革命军人嘛!我们都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打胜仗的,革命军队是个大‘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嘛!”

回顾父亲的生活,刘弥群说,父亲虽然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血战,但自己其实非常厌恶战争。“父亲一直不喜欢看打仗流血的影片,觉得很残酷,如果电视放的是战争影片,他常常会换台。”刘伯承去世后,亲人们按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教育子女写纸条

年,刘弥群出生在延安,和其他在延安的孩子一样,出生不久就随部队南北转战,在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解放邯郸时,她在随军转移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险些夭折于荒野。解放南京时,她坐在运送军用物资的马车上一路颠簸,吃尽了苦头。谈起自己幼年时的经历,刘弥群感慨:“随部队解放大西南时,我只有5岁,坐在爸爸的军用吉普上,透过车窗看见两边山坡上的尸体。这时候,妈妈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但爸爸却说,要让我看见外面的情景,他说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就要有这个胆子。”

刘弥群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只要我们犯了错误,他就会狠狠地教训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就会给我们写纸条,告诉我们错在哪里。”

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武安县阳邑镇行知小学收留了一些在前方打仗的干部子女。刘伯承叮嘱老师,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职务,避免他们产生优越感;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观念,刘伯承让孩子们都寄读在学校。

刘弥群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丢了母亲买的新钢笔,刘伯承知道后很不高兴,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在战争年代,爸爸身边有一个参谋,一天他突然哭了起来,爸爸问他为什么哭,参谋回答说丢失了一支红蓝铅笔。”刘伯承拍拍女儿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家一个参谋,丢了一支红蓝铅笔就哭了起来,而你丢了一支钢笔还不在乎……因为这支钢笔不是你劳动得来的,而那位参谋从小打草喂猪,知道铅笔来之不易。”

年,刘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则关于高等学校的调查,他马上写信给儿子刘太行说:“这次调查,成绩优良者10人,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之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弟一个也没有……要警觉,干部子弟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在这封信中,刘伯承还询问儿子,“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在修养否?”

年,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一直贴着一张母亲写给子女的告示——

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我们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的。”刘弥群的弟弟刘蒙读中学时,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以至于很多同学笑话他,叫他“黄皮”。回到家,刘蒙吵着以后再也不想穿女军装了,还遭到母亲的严厉批评。

年后,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米的套间。

学习诀窍是刻苦

刘伯承在写给孩子的书信中,大量引经据典,一些难懂的文言文后面,他还用蝇头小楷标着注释。“爸爸从小就让我们学习《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古汉语文学,要求我们背诵。他的毛笔字很好,练习写毛笔字也是我们几兄妹的必修课。”

刘伯承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叫醒子女一起背书、习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亲常常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之道——做学问要给自己树立高标准,严要求。”

刘伯承学习俄语的经历,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年春,刘伯承以优异的成绩被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录取。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35岁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刘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刘伯承从此坚定了要学习好俄语的信念。

“父亲的川音很重,发音跑调是常事。加上他的右眼装着假眼,要学习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刘弥群说,为了练习“P”的准确发音,刘伯承从早到晚一有空就一个人站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念“P—、P—”。为了记单词,晚上熄灯了,他还跑到走廊里去背。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不影响别人,他蒙着毯子,在“小帐篷”里点着灯。半年后,刘伯承顺利进入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实现了能听、说、阅读俄文的夙愿。

“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太好,但至今还能背诵小时候他让我们背的古文。父亲曾说,学习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就按照父亲说的做。”刘弥群说:“言必行、行必果;学以致用都是父亲常教育我们的。”

刘弥群说,现在老了,她反而越来越懂自己的父亲。“父亲曾说,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也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结果。如果他死了,能在他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几个字,那就是他最大的光荣。”

(据《文史博览》李荣刚/整理)

晚年刘伯承为何拒看战争片?

晚年赋闲在家的刘伯承一见电视屏幕上出现战争场景,就会关掉电视或更换频道。

战争是最大的政治,是夺取政权的最终措施,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帅何以不看战争片呢?

刘帅深知战争分正义之战和非正义之战,也深谙多年的国内战争给敌我双方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他认为人民解放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是以双方重大伤亡作代价的,他谙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念念不忘那些曾与自己一起拼杀疆场的烈士们,所以他不忍心回首兵戎相见的惨烈场景,不忍心观看血流成河的战争影片,想到这些他就心情沉重。

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刘帅的子女曾问父亲:“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怎么从未听您在我们面前提起过呢?”刘帅不堪回首地说,那场战役结束后,他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他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他要孩子,他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从这些扼腕感人的话语,不难看出一代名将心中深藏的人文关怀和人性之美,正是一身的铁骨柔情,让这位“战神”远离战争片。(据《羊城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sh/11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