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烈边区一等纺织英雄阳邑镇柏林寨
边区一等纺织英雄——郭恒的
(—)
郭恒的,河北省武安市阳邑镇柏林寨上村人(原武安县三区),年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率全村人民开展纺织运动,克服自然灾害,实行救灾度荒。年,被武安抗日民主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年,太行区党委授予“一等劳动英雄”称号。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军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被授为“一等纺织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年,被评为省甲级劳动模范。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历任阳邑公社副主任,柏林村党总支副书记,柏林寨上村党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县妇联副主任、省妇女代表等职。
年,郭恒的生于柏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时随舅父给人家做零活,终日与饥寒交迫为伴。
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溃兵如潮,涌入武安劫掠。国民党县长吴明龙疑日军将至,携巨款潜逃,县政府如鸟兽散。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县城,占领县城东部地区。
年2月,八路军师先遣支队进驻武安西部山区管陶川,开辟抗日根据地。3月中旬,建立中共武安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这时,郭恒的嫁到同样穷苦的同村的李家为媳。在八路军的影响和党的教育下,她挣脱封建桎梏,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党收藏文件,传送情报,保护武安县委书记刘韵、妇救会主任郭谨以及张彩兰、李琚(胡鹏飞夫人)、薛先、杨林、卢林等八路军干部。
年,郭恒的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武安较早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郭恒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她协助党支部动员村里的广大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柏林村参军的青年组成了柏林连,这在抗日根据地起到了极大的动员和号召作用。她组织刘香枝、宋河迁、李荣等一批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余双,军袜余双,军衣余件,军帽余顶,被褥余套。抗日民主县政府授予她“支前模范”称号。
郭恒的(前一)妇女纺织小组
年至年,武安连年大旱,全境没下透雨,粮食绝收,灾荒严重,敌占区灾民外逃。郭恒的丈夫李仙被生活所迫,到东北谋生,家中唯她一人,生活没有着落,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
在这大灾大荒之年,日寇凭借67公里长的封锁沟,65个炮楼,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同时,沿邯(郸)长(治)公路,对太行根据地不断进行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扑灭抗日烽火。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六专署专员杜润生陪同下,于年10月上旬,亲自到柏林村视察灾情,并在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对于受灾的同胞,政府负责采取一切有效办法救济之,一定保证不饿死人。”号召群众要振作精神,自力更生,战胜灾荒,战胜敌人,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群众听了愁眉立展,受到极大鼓舞。当时的办法之一,就是部队和政府组织人员从山西买来粮食,由各村妇女纺棉织布来兑换,这样既支援了部队抗日,解决了军需,又使群众渡过了灾荒。郭恒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四处奔波,组织发动柏林村广大妇女参加纺织运动。
在特大灾荒面前,柏林村党的地下干部为拯救苦难中的群众,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男的运粮搞以工代赈,女的纺花织布。村合作社首先到阳邑镇“德庆隆”号(边区政府成立的一个特殊组织,当时以贷站名义出现)贷回棉花,然后再分到每家每户。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严重,有的妇女囿于封建旧礼教,不愿抛头露面纺花织布。郭恒的苦口婆心帮助他们仔细算了一笔账:一个妇女平均每天纺棉花6至7两(16两老秤),可挣1.5元左右,能买13两小米,掺些野菜,除维持生活还略有结余。现在共产党八路军给我们撑腰做主,我们一定要砸碎吃人的封建枷锁,自己动手,生产自救!在她的耐心开导下,多数妇女解除了疑虑,放下包袱,很快投入到纺织运动中来。
郭恒的身先士卒,带头纺织。那时一般妇女每天能纺6两棉花,但她早起晚睡,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能纺棉8两多,棉线又细又匀;每天可织8到9尺布,布面细腻规范。从年冬到年春,她共纺纱70斤,纺合股线15斤,得到报酬粮斤,为全村妇女树立了好榜样,成为根据地军民有口皆碑的纺织能手。
郭恒的参加劳动照
郭恒的不仅是一位有名的纺织能手,更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员。尽管当时纺织活动在全村开展得很活跃,但仍有些妇女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纺织。郭恒的想,必须想方设法消灭死角,动员她们生产自救,绝不能让一个阶级弟兄姐妹家庭挨饿。必须让这部分人懂得生产自救的道理,并积极行动起来,同灾害作斗争。她利用晚上时间,逐人逐户做工作。山区街巷,崎岖不平,天又黑,她不顾自己一双小脚行走不便的困难,不辞劳苦地挨门逐户走访贫苦姐妹,宣传党的政策,给她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安排生活和家务,解决具体问题。有个叫田彭的妇女,家贫如洗,孩子饿得四肢乏力,路都无法行走,但她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宁肯受饥饿折磨,也没有勇气搞纺织。郭恒的对症下药,耐心给她讲妇女解放的道理,讲纺织救荒的意义,讲纺织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终于使她挣脱封建主义藩篱,参加了纺织运动。妇女李多的双目失明,行动不便,郭恒的每天替她领棉,替她交线,替她买米,感动得她逢人就说:“多亏郭恒的照顾我,才没有饿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大恩大德。”
平时黄金贵,灾荒年头粮食比黄金贵。在那饿死人的特殊年月,郭恒的节衣缩食,常常把节省的粮食接济特贫户。刘秀娥的丈夫被灾荒夺去了生命,丢下母子4人,家徒四壁,缺粮断炊,无法度日。万般无奈,刘秀娥一狠心,准备卖儿卖女后改嫁,各自为生。郭恒的知道后,心急如焚,断然把自已省下来的粮食送到刘秀娥家,并苦口婆心地解劝她:“共产党不兴饿死人,咱同样长着两只手,别人饿不死,咱也饿不死,只要辛勤劳动,参加纺织,就能渡过灾荒。”一席话说得刘秀娥心眼有所活动,也有了精神,开始参加纺织运动,家里的纺车也开始转了起来,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在粮食就是命根子的艰难岁月,郭恒的经常用自己节约的粮食周济无法糊口的人,这家3斤,那家5斤,救济贫困人家,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军鞋班妇女合影(左三为郭恒的)
随着纺织工作的普遍展开,郭恒的觉察到,各自为战、单枪匹马搞纺织,成本高、效率低、收入少。比如各人在各家纺织,夜里纺花浪费油,于是她和邻居李荣弟商量好,夜里在一起纺花,轮流买油。郭海重看着这个方法不错,也来积极参加。每人夜纺2两棉,只点一盏灯,可省1两油。于是成立了互助组。别人看到了互助组的好处,积极赶来参加,郭恒的互助组很快发展到15个人。郭恒的把她们的经验用算帐法在全村宣传推广:单个人从合作社领花,纺1斤线给40元工资,织1斤布给20元工资,只赚60元。现在组织起来,纺织一斤布能赚元。从用工上看,单个人纺织5斤花的布需20个工,组织起来只用l5个工。事实最有说服力,纺织互动组在全村纷纷建立起来。大家兴奋地说:“要不是郭恒的,咱能赚这么多钱?开始人家来组织动员,咱还觉得不划算,真是不对。”赵双芹高兴地说:“咱啥时候也不能忘了郭恒的好处,不知道人家那样热情!俺家粮食不够吃,一定要好好纺织,赚下今春的粮食。”
党组织为了解决缺乏男劳力困难户的燃眉之急,利用开明绅士王凤书捐献的斤小米,还卖掉村上的多棵柏树,因陋就简办起了4个灾民厂,将特别困难的多口人、近户村民安置在灾民厂生活和生产。郭恒的担任其中一个灾民厂大队长,负责灾民58人,3个上年纪的老汉挑水做饭,13个男女小孩做零活,42个妇女搞纺织,并发动了竞赛。她除带头纺纱织布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灾民厂的生产和生活上,还每天为大家领花交线,领粮分饭,耐心细致地做好灾民的思想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灾民厂的纺织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在郭恒的带领下,柏林村的纺织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街巷家户,到处是砰砰的弹花声,嗡嗡的纺线声,当当的织布声,全村俨然成了一个棉纺厂。妇女们手摇纺车,口哼纺织歌谣,精神抖擞,兴高采烈,一派灾年不见灾,热烈繁忙的动人景象。从年冬至年春,柏林村参加纺织的妇女有多人,纺纱多斤,纺合股线斤,换来小米斤,为救灾渡荒发挥了巨大作用。柏林村再也没有饿死过人,纺织救灾,充分显示了妇女们的伟大作用和力量。郭恒的因纺棉数量多,质量好,组织全村纺织共渡灾荒,也由此而闻名太行区。
年,武安抗日民主县政府在柏林村召开大会,县长李承文授予郭恒的“劳动模范”称号。
年12月,太行区党委在黎城南委泉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郭恒的被选为“一等劳动英雄”。同年12月,郭恒的又出席晋冀鲁豫边区在长治召开的群英大会,被评为“一等纺织英雄”。当时的《新华日报(太行版)》多次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郭恒的,真正行,
纺花织布是英雄。
高高的山,白白的云,
郭恒的住在柏林村……
歌颂郭恒的模范事迹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曾在武安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郭恒的自从参加了群英会,她感到武安妇女缠足是一件最落后的事情,又在柏林村继续开展了妇女放脚运动……
武西县群英大会合影
年秋日寇投降,武安解放。郭恒的作为根据地民众代表,参加武安城解放庆祝大会,随后,她又代表民众参加了在武安伯延镇举行的欢迎高树勋将军起义归来的大会。当蒋介石背信弃义悍然发动内战时,她又参加了在县城召开的两万人的大集会。“誓死保卫胜利果实”“谁来进攻咱,就把他消灭光!”的口号惊天动地。自此,她的政治热情更高,与本村广大妇女一起纺线织布,做军装,做军鞋,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郭恒的革命意志不减。年,她带领群众成立初级社;l年领导群众转入高级社;年人民公社成立,她被选为公社副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年至年,任柏林村党总支副书记,柏林村寨上党支部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恒的被无辜扣上走资派、国民党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迫害。但她对党忠诚的信念矢志不渝,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年,在原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的关照下,郭恒的被平反恢复工作。
年,郭恒的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年,郭恒的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年逾花甲的郭恒的不顾年老体弱,不辞劳苦地为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奔波忙碌。她八方求援,使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她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旱地变为水浇田;她发动党员带头,大搞全民植树,多次受到林业部门的表彰。晚年的郭恒的依然不为物欲所动,坚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她两袖清风,依旧住土坯房,穿普通衣。但是,革命战争年代死难烈士的英雄业绩和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她心头。抗日救国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同党员干部一起,曾先后动员柏林村有志青年名参军参战,其中为国捐躯72名,伤残76名。郭恒的认为,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建国已近50年,党的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逐步奔向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但老一辈的丰功伟绩不能忘,革命的光荣传统不能丢,革命的接力棒不能后继乏人。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应该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堂。于是,郭恒的拖着病弱之身,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柏林村的雪花山上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堂,千秋万代,供人瞻仰,实现了郭恒的及家乡父老的夙愿。
年8月18日,郭恒的走完了她73岁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
之后,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的胡鹏飞偕夫人李琚,不顾年事已高,千里迢迢先后两次到郭恒的墓前,沉痛致祭哀悼。八百里太行巍巍长青,郭恒的这位平凡的女性,留给太行山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英雄纺织精神永远激励着太行山人民!
参考书目:《邯郸抗战英烈传——郭恒的》中国文史出版社,5年8月第1版,主编:左金涛。
摘自:
追忆英烈——武安抗战英烈传
河北省武安市民政局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qs/1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