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名称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邯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有“成语之乡”“太极之乡”的美称。邯郸历史悠久,古遗址众多。“邯郸”一词源自“邯山尽头”之意同样,邯郸市下面的各个区县,它们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邯郸各区县名称的来历

邱县

邱县:邯郸市东北部。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治东有平丘山,乃小丘也,县因此为名。邱县地处曲周东北,因平丘山得名。黄河故道过其境,故禹治水导河曾至衡漳(今邱城东南)。汉宣帝地节三年置平恩侯国于邱城西,历更其名。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至元二十六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为避孔丘之讳,加“阝”为邱,更名为邱县。

曲周县

在邯郸市东北部,永年县东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汉高祖六年(前)封功臣郦商为曲周侯,始置曲周侯国。汉武帝建元四年(前)始在此建曲周县。据《嘉靖广平府志》载:因“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曰曲周”。曲周,汉置,漳水、滏阳河等水,均经县境,盖以水之环曲周布而名。据史料记载。郦商因功被“封为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时在西汉高祖六年。到汉景帝中元二年,废除曲周侯国,降为乡。汉武帝建元四年置曲周县,这是曲周立县之始。

有人不同此说,认为是因为在古曲梁县边陲而称曲周,曲周之名是由曲梁之名派生的,它的真正解释应是“曲梁地区的边陲之地或边陲小镇”,曲周故址在邱县古城营村。北宋时迁至今曲周县城。

馆陶县

馆陶县:在邯郸市东南部,与山东为邻。西汉置馆陶县。据《元和郡县志》载:馆陶县“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邱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邱,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古代馆陶之名,始于陶山黑陶。现代馆陶出名,亦赖于黑陶。古时有土山其形似陶故名陶山,后战国时赵国置馆驿(驿站)于陶山侧,故名馆陶。

还有一种神话传说释义:从前张果老骑着毛驴经过此地,当时他吃着桃子,随手把桃核丢到了他经过的一座山上,后来慢慢地形成了一片桃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参观游览,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大景观,于是就命名那个地方为“观桃”,随着后来人知识的增加,人们就把它改成了“馆陶”。

大名县

大名县:在邯郸市东南端,与山东、河南接壤。春秋属卫,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属魏,秦为东郡,汉属冀州魏郡,汉高祖时以公子元之名,建元城县,唐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唐德宗建中三年改称大名府。唐建中三年(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

“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赐毕万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之预言(《史记·晋世家》)。“大名”一词以后常被引申为兴旺发达之意,田悦则兼合往事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为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临漳县

临漳县:在邯郸市东南,与河南省接壤,在漳河平原上,临漳县古称邺县,至西晋建兴二年(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因县城北临漳河而取名临漳,“临漳”一词是采自曹植的诗句,因当时临县城北之漳水为名。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

魏县

魏县:位于邯郸市南端,与河南省接壤。战国时魏文侯七年(公元前年)始得齐桓公所封之邺地,故魏城。西汉时置魏县。县以战国时曾为魏国别都而得名。魏为吉祥之字,日后定将兴旺发达。

“魏”字高意,故自周以来,数为国名。战国时魏文侯沿其祖毕万封号建魏国,即取吉祥之意。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

涉县

涉县:在邯郸市西南端,与山西省接壤。立县之初,并不称涉县而称为“沙县”。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有过一个小的诸候国――沙侯国在此。后漳水在东汉流入县境,泛滥横溢,人民涉水迁徙,故改沙县称涉县。因漳水溢,人民徙涉,遂名涉县。

据《水经注》载,漳水在东汉时流入县境,泛滥横溢,人民涉水迁徒,故改沙县为涉县。又据《读史方舆纪要》云:“漳水流经县境,……亦曰涉河,县以此名。”又据《水经注》载:“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因地变也”。

可见涉县非因涉水而名,却是漳水因经涉县,才有涉水之称。关于涉县地名还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始置沙县,后改涉县。二是认为始置漠县,后改涉县。三是认为两汉皆为沙县,魏三国时始改涉县。四是认为始置涉县,“沙”乃与“涉”字形相近而致误。

广平县

广平县:在邯郸市东南部,始于西汉时曾设置的广平国及广平县。一说“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二云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然而古代这个广平,不在今广平县境内,却在今鸡泽县地,而且到隋朝初年就废置了。今广平县是金代大定七年(年)析魏县地新设置的,该名当是遥袭汉至隋古广平县之名。

磁县

邯郸市最南部,漳河北岸。古称磁州,因地产磁石而名慈州、礠州。隋开皇十年(年)置慈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为名”,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城西90里有磁山出磁石,并在州治集散,故名。

唐永泰元年,因与河东慈州重名,“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宋政和三年(年)始改石慈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

鸡泽县

鸡泽县:在永年县东,滏阳河西岸。古代不是县名,而是个自然的沼泽地名。鸡泽地处古沙河、名河冲积扇,和漳河故道冲积扇交汇处,地势低洼,形成沼泽。“井丘联比,可以盈泽”,又因沼泽地鱼虾草虫较多,非常适宜鸡鸭放养。于是,户户养鸡,出现了鸡鸭遍地的景象。“鸡以氏泽、泽曰鸡泽”。故“鸡以氏泽,泽曰鸡泽”(见《嘉靖广平府志》)鸡泽作为地名,在秦朝以前曾多次出现,但都不具有县行政名称的涵义。隋代始置鸡泽县,盖以古鸡泽为名。古代鸡泽也曾叫广平、曲梁等。

武安市

“武安”一词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武安春秋属晋,战国为赵之武安邑。秦灭赵后,武安属邯郸郡。王莽新朝时,改武安为恒安,东汉初复名武安。年以来,先后改为武南县、武磁县、武东县。年县城解放,设置武安县。年,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年,撤销武安县,西部并入涉县,东部划归邯郸市,称武安矿区。年更名武安市,为省属县级市,由邯郸市代管,素有“太行明珠”之称。

峰峰

峰峰的名称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村名的起原,因为其位于鼓山东侧山脚下,因鼓山有两个石鼓的传说,先民们在为村落定名时,便取两峰叠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称“奉凤村”。“奉凤”做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复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从邯郸城区西望出现两座山峰,上面太阳高悬,下面云雾缭绕。很奇怪,邯郸城西近处没有高山,哪来的两座山峰,渐行原来是鼓山。后多次观景未见,估计能见度30公里以上时方行。因那天的能见度极好,有幸目睹,平常是见不到的。我们的老祖宗因其形取其名,峰峰以一个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

永年

永年,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

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永年县)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成安

成安县:在邯郸市东南。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希望过上丰稔和安居的生活,表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古时成安一带多为“白壤”,“地多斥卤”,而人们冀希改造为沃壤,转斥而为沃,这样才能“治成而民安”。

另一种说法是“成安之名自陈余受封始”,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耳陈余也举旗反秦投入义军,并先后拥立武臣、赵歇为赵王,陈余封为成安君,这里是成安君的封地,所以名为成安。后经考证,今成安不大可能是因成安君陈余的封地而名。因为成安一名至迟出现在战国时期。

肥乡

肥乡意为“肥义”之乡。肥义是战国时期赵国相国,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是赵武灵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在肥义辅佐下,赵武灵王排除一切干扰阻挠顺利完成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又先后灭了中山,退了三胡(林胡、楼胡、东胡),修筑长城,开辟疆域,进一步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之后肥义在“沙丘宫变”中拼死扑灭了赵章点燃的叛乱之火。肥义死后,赵惠文王将赵都邯郸以东作为肥义的封地。在肥义被杀年以后,人们为褒奖他的忠烈,在置县时,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意为肥义之乡。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ny/13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