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项羽都因杀降不得善终,此人将降卒编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仁义的国家,太平时期如此,即使战乱年代也不例外,比如我们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但是总有一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战场上,投降的俘虏一般是不会处决的,古来有一些名将,或为了永绝后患,或为了震慑敌胆,曾大规模杀降。这些人往往也没有好结果,而有一人,面对放下武器的数万精兵,以诚相待,将其编入近卫军,广阔胸怀让他赢得天下。

古代战争史中,杀降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将白起。《史记》中《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两次记载了这起骇人听闻的屠杀。长平之战中,白起以奇谋击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并收获赵卒40余万。为了防止降军造反,白起将这四十多万人尽皆坑杀,只留下人回赵国报信。

据专家估计,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不过三、四千万,其中秦国约有余万人,赵国约有余万人。一次战役下来,仅仅被屠杀的就有40多万人,而且还是精壮年劳动力。此事的真伪在后世一直引起争议,直到年山西省永录尸骨坑被发现,才让这个争议基本平息。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白起的做法既解决了赵军谋反的燃眉之急,又沉重打击了赵国士气,是非常有效的。但不管是秦国和白起本人,都背上了千古的骂名,白起也因为手段狠辣而被秦王猜忌,最后也不得善终。不管是不是因果报应,武安君白起都为这次屠杀付出了代价。

另一个杀降的典型案例就是项羽坑秦卒。这是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之时,项羽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章邯不得不带领二十万秦军归降。为了防止反叛,也为了节省粮食,项羽下令将这二十万秦军坑杀,手段和白起如出一辙。

由此,天下人心尽失,都认为项羽比秦始皇更为残暴。尤其是秦国人对项羽更为深恶痛绝,在楚汉之争时,秦人源源不断加入汉军,成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项羽垓下惨败,自刎乌江之时,也就是五个曾经籍籍无名的秦人一拥而上,将其分尸。一代霸王,号令群雄,最后走投无路,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冢中枯骨在无穷的诅咒他。

此外,李广杀死八百名投降的羌人,后来百战不能封侯,死于刀笔吏之手。孙子李陵更是走投无路而叛降,导致李氏全家被族诛。

拓跋珪英雄盖世,从无到有开创北魏。当他击败来犯后燕时,在大臣的建议下,将五万俘虏全部坑杀。最后,这位开国皇帝也没得到好报,39岁之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

还有一位著名的杀降能手,就是明朝的常遇春。他为人勇猛果敢,每战必为先锋,攻下城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屠城。朱元璋和陈友谅爆发大战就是因为常遇春屠杀了陈友谅的四千降兵。常遇春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却在39岁盛年暴毙,都没看一眼自己的打下的花花世界。

当时,朱元璋经常劝导常遇春如果每到一个城池都进行大规模的杀戮,那就算这个城市再多的人口,再广阔的土地,里面没有人,这也只能是一座废城。

不仅劝说常遇春不要屠城杀降,朱元璋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在年,朱元璋拿下太平、芜湖等地,采用谋士高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韬光养晦,扩大自己的实力。趁张士诚远征之际,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他先在城外攻破了陈兆先军营,此战过后,有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要知道,即使这么多部队投诚,朱元璋在当时的起义军中实力也较弱,降卒的情绪更为不稳。朱元璋看出了端倪,为了表达自己诚意,朱元璋从降卒之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作为自己的亲兵,只留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带着他们护卫自己。

《明史》中描述这段非常精彩:“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朱元璋不仅不杀他们,选他们做近卫军,还一起饮酒作乐,酣然入睡。他的诚意不仅感动了这些降卒,十天后为他打下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应天府。抛开执政后滥杀功臣,草菅人命不谈,只论当时朱元璋的做法,天下英豪,无一能与之匹敌。明太祖朱元璋以广阔的胸襟和无比的气量,赢得了天下人心。也就是此举,一举奠定了明朝一统天下的王业。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6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