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被讥笑为纸上谈兵,我们低估了赵括
前言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军40万,赵括因此被讥笑为“纸上谈兵”,秦军在这一战中伤亡过半却少有人提。我们低估了赵括,让他替人背了锅。我们也高看了自己,这样的事从来都不新鲜。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却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
赵王的贪心作祟
长平之战的发生,是因为赵王的贪心作祟,吞了不该吞的东西,这是一场本不该存在的战争。秦国想要拿下韩国的上党地区,跟韩国打了三年。眼看已经切断了上党和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的郡守冯亭和百姓一合计:我们不做秦国人,要做就做赵国人!冯亭派人和赵国接触,要进献上党17城。彼时赵孝成王刚刚即位,开疆辟土的热情还很高,就欣然地地接受了。平阳君劝他:秦国人打了那么久就是为了上党这块肥肉,现在被摘了桃子,能不打过来吗?
这些赵孝成王也知道,可架不住17城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再说,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增。西退秦国,东拒齐国,北虐燕国,堪称“三晋小霸王”。在赵孝成王稚嫩的时局眼界里:区区秦国,可一战耳!
“杀神”白起
只是他没想到,他即将面对的对手是秦昭王,秦国自春秋以来最霸气的王,以及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恐怖的将领——白起。秦军在王龁的带领下,围困了赵军三个月。赵军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筑高墙修堡垒绝不和秦军正面交战。秦国人急了,你不迎战我秦国怎么胜?赵孝成王也急了,廉颇你不出战我赵国怎么胜?
老实说,廉颇的战法没有错。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利用地形优势竖起堡垒,让秦军被迫包围,能分散秦军的兵力。后世的曾国藩可能也学到了这一招,挖沟壕稳扎稳打得很顺溜。廉颇的错误在于,错估了一个新领导想要快速取得成绩的急切心理。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王也是。在赵孝成王的规划里,他并不准备和秦国一决生死,只是想给秦国一个打击,然后把上党地区名正言顺地收入囊中。所以,不胜就是败,廉颇的策略不符合这一要求。
赵括上任
秦国也不愿意再和乌龟壳一样的廉颇作战,使了“离间计”:我们不怕廉颇,就怕赵括。于是,在秦赵双方默契地“里应外合”下,廉颇被换,赵括上任。赵王当然没傻到一拍脑门就任用了赵括。实际上,赵括的实力不差。公元前年的“麦丘之战”,赵奢就是用了儿子赵括的计谋,才大败秦军。换句话说,打秦军,赵括是有经验的。
赵括走马上任,他知道赵王需要一场漂亮的胜仗,便悍然出击与秦军一战。只是他没想到的是,秦军在知道他被启用之后,暗中将统帅换成了白起,那个战国军神。这显然是秦国早已计划好的“阴谋”:“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武安君就是白起。)赵括被坑了,在他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成了名留青史的笑话。如果再能给他一点展现的机会,赵国再多一名将,也未尝不可。他遇上白起,就像周瑜遇上了诸葛亮,挺尴尬的。
总结
我们前面说到,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是赵括替人背了锅,这个人就是赵国的王——赵孝成王。为什么这么说?
一、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孝成王想要吞掉原本会属于秦国的胜利果实。二、长平之战的转折,是赵孝成王想快速解决战事撤掉了老练的廉颇。三、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赵孝成王就是那种不懂业务的领导,但是他的奇葩要求你还必须得去满足
你能遇到的问题,曾经全都发生过。历史纷扰繁杂,我们不仅要看它的结果,还应该去探究它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这才是历史能指引我们的魅力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