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对口各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邯郸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已经第5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邯郸市人民政府
年12月30日
邯郸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邯郸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邯字〔〕6号)编制。主要是明确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战略任务,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规划期为-年。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
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和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加速崛起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产业转型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的艰巨挑战,同时又有身处两大国家战略边缘重叠区被边缘化的隐患。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加速崛起的有力支撑;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发展基础。
我市自年全省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大力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显著提高。—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从.04万人增加到.67万人,城镇化率从32.67%提升到51.38%,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达到.82万。发展形成了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12个,一批特色小城镇初具规模。
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工业、农业、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亿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亿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亿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15.8%。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城镇面貌显著改观,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年底达到18.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道路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11.8%;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17辆,与年相比年均增长23%;人均住房面积达29.80平方米,与年相比年均增长2.8%。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水平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
(二)发展机遇。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为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邯郸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南部门户,其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邯郸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中原经济区发展提速: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北部的节点城市,为我市提供了对接京津、融入中原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我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
3.冀南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冀南新区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之后,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
4.邯郸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年9月国务院对河北省调整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作出批复,同意撤销肥乡县、永年县设立肥乡区、永年区。同意撤销邯郸县,将原邯郸县乡镇划归邯山区、丛台区管辖。同意将磁县北部部分乡镇划归邯山区、复兴区管辖,由冀南新区托管,将原永年县部分乡镇划归丛台区管辖,由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调整后,邯郸市中心城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至.8平方公里,人口由万增至万,为邯郸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邯郸市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存在问题。
我市城镇化发展虽然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总体看,发展水平和质量还不高,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特殊区位不相称,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滞后于工业化。受历史、文化、产业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率一直较低,尽管个别时期增速较快,到年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2个百分点,人口聚集与城市产业发展不同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缓慢。年我市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6.41%,约有万人口在城镇居住就业但没有落户,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
3.区域协同发展程度低,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我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两大国家经济战略区边缘,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城市层级结构失衡,中心城区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数量少,城区人口规模较小,小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国家级、省级重点镇建设需要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ly/1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