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起源弘扬姓氏文化传承祖先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中华民族诸位始祖、先贤,示范数千年:伏羲八卦理论,教人懂天地人世间万物和谐宜生存;燧人取火,让后人懂得以火防敌和熟食宜身;神农尝百草,让后人懂生存之道;皇帝内经,让子孙后代知如何防病治痛宜健康长寿;四大发明推动社会进步。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家训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家训鼓励人们疏正渠,堵邪流:家家学祖先之长,人人避个人之短,继先人之德才,启子女之宏志;开凿兴家之畅河,奔流强国之大海;人人比学赶帮超祖先,家家和谐相处出圣贤;以家训,教子孙,学良向善。为弘扬姓氏文化传承祖先美德,感恩我们祖先,阳光东莞将定期推出中华各姓氏起源,本期推出苏姓起源!
苏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一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来源
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苏姓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源流二
出自乌桓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代北鲜卑慕容部首领苏拔庞,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北方的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年)就参加了东汉政权对辽东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慕容部大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有显赫战功,被汉和帝刘肇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随后,苏拔庞又在东汉王朝讨伐乌桓部的过程中再立功勋。
慕容·苏拔庞的后裔子孙,到南北朝北魏时期分衍有拔略部,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实施中,汉化为单姓苏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清代以后部分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②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③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④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源流五
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
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回族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源流六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苏都哩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达斡尔族苏都哩氏,亦称苏都尔氏、索多哩氏、索多尔氏,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duri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苏氏、索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今白族、侗族、苗族、黎族、彝族、土家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契丹族辽朝皇室耶律姓,元朝以后,耶律氏族人为了躲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姓氏,其中有改为汉姓苏氏,并融入汉族,成为北方苏姓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
聚集地(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武功苏姓、扶风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东坡幼子苏过一支迁往山西洪洞,后迁往山西晋中苏封村。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
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家规家训
溺爱妻子,不孝之根。枕边偏听,不友之根。恃势专利,不睦之根。
嫌贫媚富,不义之根。任意轻认,不信之根。不达人情。不恕之根。
得位即贪,不忠之根。溺爱不明,不和之根。混合无别,不顺之根。
骨肉离心,不祥之根。手足生隙,外侮之根。小大不容,败家之根。
选财选色,反目之根。小人恃宠,内乱之根。心邪身逸,淫佚之根。
闺门不肃,败伦之根。少不节欲,病夭之根。老不节欲,速死之根。
狂乐不戒,祸疾之根。奢靡不禁,贫困之根。倚势强占,悖出之根。
巧夺田园,倾覆之根。小忿不忍,激变之根。始念不慎,后悔之根。
不学吃亏,互争之根。不留余地,反噬之根。不存远虑,近蹙之根。
行险侥幸,亡命之根。暗使阴毒,减算之根。口蜜腹剑,众怒之根。
遮眼捕雀,自害之根。言行不谨,贾祸之根。交游不择,连累之根。
幼时骄纵,凶暴之根。少年安享,浪荡之根。因循度日,不立之根。
惯学无益,自弃之根。富而刻薄,众怨之根。贵而气盛,斥辱之根。
有财不敛,嫉忌之根。受恩不报,交替之根。受托不忠,疏远之根。
满不修德,必败之根。逆不顺受,磨折之根。不安本份,取戾之根。
不惜廉耻,招辱之根。有田不种,盗贼之根。有书不读,不肖之根。
务农
服田力穑,衣食之源也。弃本业而事末作,则饥寒至矣。凡我子姓,或守先人遗产,或出自己创业,惟愿耕三余一,耕九余三,凶年无忧,乐岁可保。仰事俯畜,含哺鼓腹,斯岂非盛世之风欤!
力学
读书非专以求功名也。但得明义礼,尚廉耻,淑身善世。而宗族乡党称之,则可谓行已之有本者矣。其于子弟也,亦然,必择严师以教之,去其少年剽悍之习,而养之以温文尔雅之风,所谓乐有贤父兄也。若夫佳子弟之不教而善者,肆力于诗古文词,以蜚声艺苑,显亲扬名,是亦我三苏所乐得之为后者。愿勉旃!
孝悌
孝于亲,友于兄弟,伦常至性,可以感格天地。孝悌之行,即仁义士所从出也。今有人入为孝子,出为悌弟,而有不寝炽者乎。愿我子姓,亲亲长长,修身于家。而闺帷之间言,不接于耳,以能保我手足骨肉之谊,此张陈郑王屡世不分居之道也。富贵福泽之报,岂不自天申之也哉。勉之!
勤俭
勤耕而得食,勤织而得衣,勤读而得名,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矣。然苟玩好是耽,美衣甘食,恒舞酣歌,是勤而犹弗勤也。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方中矩,而圆中规,不以过奢过吝,滋人口实,则勤俭得中矣。愿我子姓,无置身于呼卢剧饮之场,必晨昏于沐雨栉风之务。一掷百万者,殊无取焉,戒之戒之!
劝耕说 ——清苏舆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此学不废耕之证也。虞舜侧陋田于历山,沮、溺高蹈,耦耕自娱。冀阙行耨,见夫妇宾敬之贤;陶令归来,有种耕读书之乐。近如傅氏之父子偕隐,万家之兄弟山栖,莫不假彼耒锄,资之赡给。当时照其道义,后人仰其风流,当仁不让思岂远。而余家先世,并业农田,粗致饶裕,职是之由。自后渐染恶习,弃农即闲。四纪之间,辄复贫匮。身无一艺,齿又日增,饥寒迫身,将遂堕行,可不惧哉!今大人年老,正资丰养,而婚嫁联绵,积债累万。吾与尔等,共斯荷担,苟非食力,未由振奋。吾于书义,粗有知识,尔等农隙,若欣然问难,当竭所知,以助尔学。如或怠农自安,等侪闲民,则非余之所望矣。癸丑十月十三日偶与弟及褆儿论及专业,三弟以农自任,余为之欣然,褆儿吾命之农,总颇犹豫,因作劝耕说一篇以示鼓励。余病手颤,字不成形,乃属二弟代为书之。更生自注。
历史名人
苏轼(~):
苏轼北宋大文豪
苏轼北宋大文豪
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
苏辙(年-年):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
苏秦(约—前),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苏秦
苏秦
苏代:战国时纵横家
苏武(前—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当时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苏章:东汉冀州刺史
苏峻:东晋
苏绰: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苏威:隋朝大将
苏良嗣:官至唐朝宰相 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
苏瑰:唐中宗神龙元年(),任尚书右丞。二年()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留守京城。苏瑰一生,刚正不阿。
苏颋(tǐng,-):字廷硕,唐朝大臣、文学家。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玄宗时袭封国公,进同紫黄门平章事。
苏检,武功(今江苏武功)人。字圣用。官至唐朝宰相。
苏定方:唐朝大将,
苏源明:诗人
苏惠:十六国前秦诗人
苏过:文学家
苏舜钦:诗人
苏颂(年-年),字子容,天文学家兼药学家。出身于厦门同安芦山堂(同安城关)一书香门第,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其父苏绅中过进士。苏颂于皇祐五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至和元年(4年)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7年)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四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六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熙宁元年(年)任知制诰,二年,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官院。三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做文秘工作。熙宁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兼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丰四年(年)又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五年,进尚书左丞,七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
苏遂礼:苏轼的少子,妾王朝云所生。因苏轼之祸,送养于梁姓,取名梁师成,深得徽宗,钦宗宠信,官至太尉。
苏汉臣:南宋画家
苏天爵:元朝名臣
苏宣:明朝篆刻家
苏四十三: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
苏三娘:太平天国将领
苏元春:清末湘军将领
苏天福:捻军首领
苏曼殊:(公元~年),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原名玄瑛,后为僧,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近代文学家、佛学家。
苏步青(公元~年),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
苏光铨(公元9~年),字学金,号蕴玉;福建德化得中乡宝美村人。著名近代德化瓷雕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兆征(公元~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中共工运领袖之一。
苏景三(公元年~年),字逸兴,甘肃白银人氏,曾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后在甘肃靖远一带对教育,交通,水利做出大的贡献。
苏振华(公元~年),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苏静(公元~年),福建海澄人(今福建漳州龙海)。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苏炳文(公元~年),字翰章;辽宁新民古城子乡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东北民众抗日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苏祖馨(公元~年),字馥甫;广西容县杨梅镇新塘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八军军长。
苏文钦(公元~年),字日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苏国平(生卒年待考),苏东坡第三十三世孙;江苏江阴人。著名当代苏氏族谱续修者。
苏小明著名歌唱家
苏国荣: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无锡人,共产党员。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荣誉理事。
苏晓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省委统战部部长。
苏醒:内地歌手。
苏贞昌:台湾政治人物
苏南成:前高雄市市长,台南市市长
苏起:台湾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曾任”立法委员“
苏俊宾:现任国民党文传会主委
苏治芬:云林县长
苏焕智:台南县长
苏盈贵:台北市劳工局局长
苏嘉全:民进党秘书长
苏进强:前台湾团结联盟党主席
苏逸洪:中华电视公司主播
苏敬恒:香港无线新闻港闻组、中国组高级记者
苏凌峰:多伦多多元文化电视台主播兼编辑
苏绍成:新界西区资深区议员
苏耀祖:前运输署长
苏民峰:香港著名风水师
苏永康:香港歌手
苏志威:香港歌手,音乐组合草蜢成员
苏玉华:香港女演员
苏芮:台湾女歌手
苏慧伦:台湾女歌手
苏有朋:台湾歌手与演员
苏桦伟:香港伤健运动员,如今是男子米及米伤残人士世界纪录保持者。
苏丽文:台湾跆拳道运动员,曾获8年夏季奥运女子跆拳道铜牌。
苏绍连:台湾诗人
苏强文:香港配音演员
苏沾霈:商人
苏建忠:蓝点科技董事长
苏明星:青海省西宁平面设计师
苏春翌:华人科学家
苏铸:华国锋,年生,山西交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呢白癜风是怎么样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jji/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