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盛世大典武安村典出版,502个村
最近,有幸拜读了武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大型史志类书籍——《武安村典》。细细研读此书,首先被它的厚重所折服。说它厚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主要的体现在书的内容上。该书分上、中、下三册,每册厚约4.3厘米,总厚度约13厘米,总重量达10余斤。字数约万。内容主要反映了武安个村的历史文脉和村情村貌,涉及23个乡镇(园区),每个村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农业、工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故事传说、文物古迹、人物、领导更迭、大事记共计12个方面。
该书文约事丰、脉络清晰、内容全面、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文风朴实。不仅有志书的特点,也有史书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史志同源的说法。该书具有著述性、纪实性、可读性,完整性、简约性,真正达到了存真求实、鉴往知来,教化社会的作用。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今年的9月6日是武安县城解放70周年,11月24日是武安全境解放70周年。值此众多重大事件纪念之时,该书的正式出版是武安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就像任主席在该书序言中说的那样:“它是张个性鲜明的乡村名片,必然激发出武安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极大热情。”
两年前,我与该书的编辑工作人员交谈时,认为编写该书的难度不小,没有3—5年时间很难编成。但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在市领导和政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位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废寝忘食、殚精竭力,使该书顺利出版,为武安父老乡亲献上了一份厚礼。用主编的话说“任务之艰巨,行笔之艰难”常人难以想象。当我拿到这套书后,对全体采编人员肃然起敬,真的是很不容易,如果没有一种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恐怕我们不能见到此书。此书是全体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为武安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武安人民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历史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编写该书的主要困难有:
一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全体采编人员心里都好像压着一块巨石,唯恐完不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唯恐书的质量和内容出现瑕疵和失误,从而对不起领导和全体武安人民的厚望。
二是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无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从这个角度说,《武安村典》在全国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开了一个先河。要不怎么该书一出版,马上就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呢?
三是获取资料难,取舍资料难。各村,如果每个村都详细写的话,都可以出一本厚厚的村志,所以在取舍材料上要狠下功夫。资料获取主要靠村中老人和当事人整理或口口相传,力求真实准确,初期收集资料万字,照片1万多幅。经过整理取舍,最后剩下万字,图片余幅。
《武安村典》是人们全面了解武安历史的百科全书,为人们更全面、更详实、更快捷的查阅资料提供了一套难得的工具书,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十分重大。
《武安县志》(民国版)在武安各种版本县志中堪称魁首,不仅大气、详实、全面、厚重,而且距离上次修志(《乾隆四年版武安县志》)时间跨度达年之久。所以人们对《武安民国版县志》称赞有加,对主编李绳武先生也是敬佩不已。如果没有此县志,武安年的历史资料将荡然无存。
《武安村典》完全可以和《武安民国版县志》相媲美。时间最能证明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50年,年,或更久远,其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必然发挥的更明显。
《武安村典》让后人敬佩于前人的奉献,《武安村典》让后人惊叹于前人的伟大!
传播武安服务武安贴近生活
做最受武安老百姓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jji/1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