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历史时期的中国建筑

先秦建筑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包括建筑技术与艺术在内的中国古代文明,有它自己的独立系和鲜明特色。这体系,这特色,肇始于新石器时代,初步形成于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均栖身于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洞穴,人工建筑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公元前~前)和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公元前~前)的半地穴建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的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建筑形成、发展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是人工挖掘、搭建的地穴、巢居,后逐步演变为半地穴、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建筑空间则由单室发展为多室。与此同时,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木骨泥墙、夯墙、木构架、榫卯等技术也陆续出现了。

公元前年左右,夏王朝开始修筑城市和宫殿,其“廊院式”建筑空间模式开启了中国建筑体系院落空间布局之先河。此后,殷商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公元前至前年,西周统治者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建筑等级制度,其建筑布局更趋严谨,建筑类型更加多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阡陌纵横,城市林立,各国诸侯纷纷打破周代礼制的羁绊,建筑庞大的都城,“高台榭,美宫室”遍及天下。

从穴居、巢居到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再到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从原始氏族聚落的住宅群到建筑密集的都市,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逐步沉淀、凝集,最后终于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牢牢地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基。

秦汉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在秦汉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建筑上也颇有作为。他每灭一个国家,就在咸阳仿造被灭国家的宫殿。统一中国后,秦不仅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使咸阳城“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同时,还修了长城和秦始皇陵,无休止的浩大工程、穷兵黩武和严刑峻法,使秦帝国建立不久便迅速瓦解。

阿房宫是中国秦代的宫殿建筑,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的阿房村。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嬴政以咸阳旧宫规模太小,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朝宫”。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前殿,名“阿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仍继续修建,工程未完而秦已亡。项羽军入关中时,阿房宫被焚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不仅规模异常宏大,从整体规划图方面把数十公里外的天然地形“南山之巅”也组织了进去,气魄宏伟。现阿房宫西南有长方形巨大的夯土台,东西绵亘长约余米,南北宽约米,后部残高7-8米,台上北部留有秦代瓦残片,是阿房宫建筑遗迹。

汉代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宫殿如未央宫、建章宫等,均豪华壮丽、门阙巍峨,前无古人。汉代统治者完善了一整套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等建筑类型。汉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依旧为夯土台封土,地下部分则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西汉帝王墓室以木构“黄肠题凑”为主,东汉墓室结构则以砖石为主。汉代的建筑技术亦发展迅速,斗拱、木构架体系、砖石拱券结构都初步成熟,出现了高大的多层木楼阁和地下梁柱、拱券结构的砖石墓室。

上图是清人所绘的建章宫图。图中的建筑形象并非汉代建筑,而是明清风格。但是,建章宫以其壮丽而留名千古,供后人遐思,此图虽未能如实描绘出建章宫的原貌,但足够我们领略其壮观气势的十之一二了。比如图中左上部分的太液池,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神山”,池右三层高阁为渐台。图中主体是沿轴线布局的建章宫主体部分。

黄肠题凑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据目前发表的资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刘建墓、石家庄张耳墓、扬州刘胥墓等7座汉代王陵出土了“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其墓葬与棺椁结构保存得比较清晰完整。

三国时期,常年战乱使人们产生了薄葬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并对墓葬制度本身产生了很大影响。魏晋在建筑领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造就了里坊街道规划严整、分区明确的城市。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此时期基本定型。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魏晋南北朝还成为塔庙和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

总之,秦汉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建筑成就斐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民族及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又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破旧立新、达到新的辉煌积蓄了能量。

隋唐建筑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在这三百多年间达到了一个伟大的巅峰。

隋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间长期分裂的局面,饱经战乱之苦的古老国度在隋文帝的治理下迅速繁荣起来。隋炀帝即位后便大兴土木。这一举动固然是劳民伤财的不义之举,但在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又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大量建筑实践也推动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隋代建筑因此取得了突出成就。

隋代建筑追求雄伟壮丽的风格,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分区合理,其规模在一千年余间始终为世界城市之最。在技术上隋代建筑取得了很大进步,木构件的标准化程度极高,建筑规模空前。其中,石桥梁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代表作“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唐代佛教兴旺,砖石佛塔的兴建非常流行,中国地面砖石建筑技术和艺术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总之,唐代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还留下了诸多壮丽秀美的建筑。唐人豪迈的品格、超凡的才华既凝固在诗歌中,也刻画在建筑上。

五代宋元建筑

自公元年唐灭亡起,至公元年元灭亡,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等朝代的更迭。其间,地方割据、多国鼎立和少数民族频繁入主中原,成为这一时期的两大特点。受此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出现了多种风格交融、共存的局面,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

五代十国延续了晚唐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地方割据,交通、人员阻隔,其建筑的地方差异性逐渐扩大。

宋代在建筑领域有重要的发展,其建筑风格虽不再有唐代的雄浑、阳刚之美,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阴柔之美,建筑造型更加多样。此外,宋代的建筑技术、施工管理等也取得了进步,出现了《木经》、《营造法式》等关于建筑营造的专门书籍。

辽早期从唐和五代各国掠走很多汉人工匠,因而其建筑在风格上受唐代建筑影响很深,在细部上则带有五代时期的一些特征,风格雄壮。宋兴起后,辽中晚期的建筑又受到宋代建筑的影响。

西夏建筑则同时受到西域建筑和汉地建筑的影响,别具特色。

近代建筑在宋代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宫殿建筑大量使用黄琉璃瓦和红宫墙,创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对以后各代的同类建筑影响深远。此外,金代木构建筑的移柱、减柱等扩大室内空间的结构变革也愈演愈烈。

由于领土广阔以及受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等因素影响,元代引入,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喇嘛塔、盔形屋顶等。汉族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在元代也有所变化,如在官式木构建筑上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木料等,它们使元代建筑有一种潦草直率和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

明清建筑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近现代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建筑艺术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建筑体系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停滞。另一方面,西方建筑体系——一个完全不同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系统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纷纷在各通商口岸和租界建造商厦、住宅、教堂等,其样式基本涵盖了当时西方主要国家的建筑艺术风格。继而兴起的洋务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建筑体系在中国的登陆。新式工业厂房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接下来是清末民初的一些政府、学校、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也纷纷采用西方的建筑样式。

在以后的岁月里,在这种西风东渐的持续作用下,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道路一直充满曲折。要现代化还是要传统?是民族化还是赶上世界潮流?其前进的脚步好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于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各式风格的西方建筑被一批又一批的殖入中国,竭力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如潮水般流行起来又衰退下去,二者你消我长,此起彼伏。而政治,则是左右这“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钟摆”的最大力量。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逐步替代计划经济,建筑设计开始成为商品。这固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设计师不得不向业主妥协,其建筑作品不免平庸媚俗,缺乏个性等;但商业社会多样化的价值标准毕竟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生存空间,它使困扰中国建筑思想领域多年的艺术标准的一元化模式思维终于让位给了多元化思维。而多元化既有利于建筑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有利于整个建筑风格的异彩纷呈。

潍昌,中国集成房屋专业制造商!

全国统一服务--更多精彩,敬请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甲氧苄啶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89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